测序发展史,150年的风雨历程 (第二版)

版权声明:本文为“宏基因组”公众号原创,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woodcorpse/article/details/86759766

测序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组学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而微生物组领域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今天为大家带来生信宝典创作的《测序发展史,150年的风雨历程 (第二版)》,带大家回顾一下本领域的前世今生。

半年前发布第一版,这是第二版,更正了两个地方,1996年焦磷酸测序少了Mathias,2018年新增了华大最新发布的MGISEQ-T7和Illumina收购PacBio。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这是遗传的作用。

基因是遗传的指挥棒,是每个人自带的说明书。

如果这本书用正常字体打印,

约有1,206,980页,也称为天书。

千人千模样,万人万思想,

但不同人之间的差别却不足1,000页。

(参考:

http://bio4.us/biotrends/human_genome_height.html )

看透了这本天书,就可以解析生老病死。测序是解读天书的第一步。

过去的150年,一代代科学家不懈努力,经历了数不清的波折、困苦,才有了今天基因测序的发展和应用,有了今天精准医疗的愿景和期望。

那么测序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谁发现了DNA?

谁解析了DNA的成分?

谁解析了DNA的结构?

第一个被测序的蛋白是什么?

第一个被测序的基因是什么?

77个核苷酸测序耗时7年?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跟中心法则有什么关系?

第一个被测序的物种是什么?

华人科学家对测序贡献有多大?

测序催生了多少诺贝尔奖?

几位女科学家工作未得到认可?

测序仪也上过太空?

国产测序仪有多少?

且看本文娓娓道来。

image

image

image

猜你喜欢

写在后面

为鼓励读者交流、快速解决科研困难,我们建立了“宏基因组”专业讨论群,目前己有国内外5000+ 一线科研人员加入。参与讨论,获得专业解答,欢迎分享此文至朋友圈,并扫码加主编好友带你入群,务必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职称/年级”。技术问题寻求帮助,首先阅读《如何优雅的提问》学习解决问题思路,仍末解决群内讨论,问题不私聊,帮助同行。
image

学习扩增子、宏基因组科研思路和分析实战,关注“宏基因组”
image

image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最新文章目录阅读
https://mp.weixin.qq.com/s/5jQspEvH5_4Xmart22gjMA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oodcorpse/article/details/86759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