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叹——我的项目交付元年

我的项目交付元年

如果你觉得现在走的每一步都举步维艰,说明你正在人生的上升期。
——题记


2017年5月,进入华为外包,从事华为云相关工作,泡浸半年后开始参与项目交付。在2018年里,我参与了三个项目的现场交付,出差时间累计达七个月;另外,还为两个项目写方案材料,用时一个多月。毫无疑问,2018年是我的项目交付元年。

这是特别劳累的一年,年底时,本要写一篇文章,总结自己的项目体会,然而酝酿许久却总是调度不起写作的情绪。断断续续写出的一些文字,像写账本似的记录着项目情况,并非自己内心期望的表达。其实工作上一些个人化和公司化的事情,没有必要也没有心情去翻腾出来。琢磨着,便进入了2019年的1月。

我参与的第一个项目(A级,税务单位),为期两个月,主要是在项目爬坡期协助部署两套云平台,并负责裸金属服务的配置调测;第二个项目(A级,银行单位),为期四个半月(分两次出差),作为主力人员,全程参与五套云平台的详细设计、部署实施和验收测试;第三个项目(D级,军工单位),为期一个半月(持续至2019年1月下旬),作为技术经理代理,在现场主导虚拟化平台的部署实施以及相关的设备上架、虚拟机迁移,与集成商和客户沟通处理问题,推动项目进展。

前两个项目都是大型项目,工作日每天都长时间加班,周末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加班中度过;1月份、8月份最忙,都是只休了一天假,其余时间则每天工作12至16小时。第三个项目是小项目,工作量不大几乎不用加班,但由于客户傲慢刁钻,并且我是直接面对客户,内心操劳尤甚。

总的来说,在这三个项目中,我跳跃式地经历了单点技术交付、整体技术交付和现场技术领导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跑步上岗,缺乏经验、硬着头皮往前走。这是一个在项目高压下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伴随着自我突破的痛苦和煎熬。

华为云方案及产品非常复杂,而且不够成熟,实施起来难度非常大。就云平台底座 FusionSphere OpenStack而言,无论多么有经验的专家,在一线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堆问题,需要向研发人员求助;像我这样的新兵,处境尤为艰难,一年下来,真可谓在炮火连天中左冲右突,伤痕累累。

当然,在一线现场,我不是一人作战,许多时候,当问题出现时,是和队友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实际上一线现场常是高手云集。在参与第一个项目前,我参与了一些云产品新版本的验收,验收团队中有几位兄台系统、网络、存储样样熟悉,我不禁惊讶于华为人的博而精。进入第一个项目后,发现来自维护部的同事技术水平更胜一筹,可以深入的玩转系统;而来自方案集成部的飞哥,对各种方案由宏观到细节的驾驭能力让我甚为佩服;再后来的两个项目中遇到的技术经理涛哥和彪哥,其技术与方案综合能力之高强,问题处理能力之灵活,更是让我高山仰止。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5137774 查看本文章

一线所有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最终都需要通过语音会议拉研发员人帮忙解决,或者干脆申请研发人员到现场进行处理,是为研发兜底。正因此,我深信落在我手上的第一项任务,最终都能够完成。但坦白说,向研发求助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有时候找了五六个研发人员,才找到能处理问题的人;有时候一个问题需要拉上多个产品线的多位研发人员,共同定位研究,耗上几天最终能解决,这都算是良性;有时一些问题根本就无解,或者解法得不到客户的认可,或者解法会引火烧身,那处境真是四面楚歌!

技术上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最终需要由项目经理、客户经理从客户层面去推动解决。

(修改中……)

SQ 2019年1月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51cto.com/sunshyfangtian/2348315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