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粟裕兵法(修改版)

粟裕的兵法博采众长,有中国古代的兵法也有外国兵法(如拿破仑),还有毛泽东兵法。

    古代的兵法就是《孙子兵法》,而作为核心谋略内容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除此之外,还有敌我双方条件的对比也很关键,“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有人说是目标,也有人说政治。天是指天气,地是指地利,将指将军,法指法律。这是方法论,不要拘泥于这些对比,要举一反三。粟裕比较的是“敌情、民情、我情。”不仅仅是天、地、将等内容,是各方面的比较。比得过,就打,比不过就不打,绝不轻躁作战。不打没有计划,没有把握之战。战场瞬息万变,要不断分析战场,要注意用不同的方法对付不同的战场。遇到钉子,要分析其弱点,攻击其弱点。再集中自己的兵力在这弱点之处,也就是集中自己强大的实力攻击敌人的弱点,则每战必克。计划要不断变化的,西方书籍说要不断的对计划进行修改,事实也是如此。战场变化,我也要变。有很多情况是无法把握的,只能不断分析战场,寻求战机,修改计划,做出一个适合战场的实际情况的计划来。

    兵法是灵活的,没有研究过兵法的人是不知道,能做许多的事。我们一般认为,人的行为要受大环境的制约,这是事实,也是正确的。但是,千万别低估人的创造力,比如二次大战,德国法西斯挑起战争,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苦难,有的国家就此沉沦,有的国家却借此机会崛起。比如受益最大的国家是美国,它坐山观虎斗,当别人斗得两败俱伤的时候,形势逐渐明朗的时候,他却立马跳出来,给法西斯的致命一击,美国从此崛起,成为全球霸主。我们认为所谓的大环境是一种历史事实,无法创造,对此,我表示怀疑,在某种程度下,人也是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大环境。怎样创造大环境呢?德国法西斯挑起战争,就创造了大环境,全球都处于战争这个大环境下。首先,你要明白你要达到什么目标?然后再创造有利于这个目标的环境,而这些环境的达成,需要哪些条件,所以人为的就去创造这些条件,当条件具备时,环境也就是创造成功了。比如我国的反腐就是人为的造成一种大环境,社会舆论都反腐,所以风气逐渐变好。

    战机有什么特点?
    
     战机实际上就是敌人出岔子,我方抓这一时机,给敌人以打击。 如果没有战机,就创造战机,所谓战机就是有利因数多于不利因数,而这些有利因数就是优势、条件。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去创造客观物质,去打败敌人。我们经常慨叹没有机遇,粟裕的兵法大大激发了我们,有机遇时就抓住机遇,没有机遇就创造机遇,这不是空谈,而是现实。

    善于弄险究竟是什么东东?

    在粟裕生涯中,孟良崮战役是具有弄险的战役,是传奇之战,他基本上搞清楚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弄险。

    我们平常认为弄险就是冒险,实际上不是这么一回事,而在险中具有把握性,也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分析事物的规律,虽然具有一定冒险,但是只要抓住关节点,就能胜出。共军包围张灵甫,国军包围共军,而且数量庞大,这就是险。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就能化解危害。怎么化解?那就是打援部队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阻止国军的援军,如果没有阻止住,就输了。另外,一个关键就是攻击部队要打赢张灵甫的部队,而且速度要快。抓住了这两个条件,就能赢,险不再成为险了,也就是化险为夷了。

    集中优势兵力究竟是什么?

    集中优势兵力,拿破仑用过。我们的《孙子兵法》,是用士气、愤怒杀敌,而集中优势兵力比用愤怒杀敌还要高明。几个人打一个人,肯定几个人容易取胜。而一个人打十个人,一个人容易失败,这就是集中兵力的作用。在装备相近或超过敌人的情况下,用集中兵力优势是有很大胜算的。装备不如敌人时,集中优势兵力也能增加胜算的筹码。有人说“集中兵力丢面子,多个打一个没有一个打多个勇敢”,因为战争不仅是勇敢的问题,而是追求胜利的问题,当用集中兵力打败敌人的一部时,将为下一步创造战机,而这一战机将为战役的全部胜利创造条件。所以集中兵力实质就是追求胜利而非缺乏勇气。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最大的创见是什么?

    《论持久战》吸收了《孙子兵法》的内容,那就是文章开头的比较。但是毛泽东的比较具有创新性,我方地大,人多,装备落后,经济不统一,东方不亮西方亮。日方地小,人少,支持战争的力度小,士兵训练有素,装备优于中国士兵。我方应发扬优势去克服不利形式。地大,回旋的余地大,日本要防守,这样兵力分散,用于攻击的机动兵力就少。而且有些地方不能占领,那么我们就发动游击战争。游击战争可以转变成正规战争,培养人员,锻炼人员,建立根据地等优势。装备落后,我们就去弄好装备,如果弄不到,就用其他优势力量来弥补这一劣势。比如集中兵力,或是选择好的地形。在根据地打仗,有几个好的条件,敌人弄不到情报,筹集粮草方面,收养伤员,熟悉地形等。优势就能抵消劣势,相对的增强。敌方劣势就能消解敌方优势,相对的减弱。我方不断的增强劣势,使整体实力得到提升。地方的相对优势不断下降,当我方优势战胜敌人,或是有把握的战胜敌人时,就去战斗。

    战略究竟是什么?

    战略问题,全球都讲得有差异,我比较赞同中国的观点,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战略是研究全局规律的东西,事实上这比较抽象。毛泽东也讲得和战术分不开,不知道是战略还是战术?有时候战术跑到战略里面去了。

     北方决战和在南方决战是不同的。战场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敌人实力比我们强大怎么办?选择在下雨天,敌人是半机械化部队,其中坦克、汽车就会陷入泥地里。挖反坦克沟,断桥梁,战前准备炸药包炸坦克,这样增强胜算了。补给在根据地,发动百姓运送补给。敌人占地多,防守重,攻击部队就减少。选择南方,南方没有这样大根据地,补给就困难,地形不利,无法把敌人的大量部队调往南方,大部队无法展开,无法打大规模的打歼灭战,目标就无法实现。选择在北方打而不是南方,这就是战略。


    敌我双方分析方法来自于《孙子兵法》。

    毛泽东、粟裕继承了孙武的分析方法,去实践,并获得巨大的成功。

    粟裕的方法是分析“敌情、民情、我情”。如果敌情胜了我方,就不作战,另寻战机,如果我方胜了敌人就主动作战,绝对不放弃战机。

    所谓敌情就是指,敌人的装备如何?敌人的兵力数量是多少?是不是王牌军?同友军的关系如何?战斗力如何?使用何种方法来打击我军?也就是敌人的意图,作战计划如何?

     民情是指,是不是根据地?根据地形有多大?人口如何?能否供应粮草补给?敌人在根据地能否获得情报?

    我情是指, 我方兵力如何?战斗力如何?士气如何?指挥员能力如何?地形如何?装备如何?

    对整个战局(战术必须服务于战略)的影响如何?

    这些比较不仅是条件,而且有意识,主动的把它化为优势条件,并且按照这些条件去做,转化为战斗力,就能打败敌人(比如集中优势兵力和地形就是实物)。

    打不赢敌人根本原因就是在比较这些条件时我们不管是否能打败敌人?我们往往只管叠加这些条件,而没有想到这些条件能不能战胜敌人?显然比敌人强大就能胜,比敌人弱小就要失败,这些可以通过情报,再计算得到。如我方地形不如敌人,就要失败。

    要注意的是,条件有主次之分,有些条件很关键,具有决定性作用,有些却很次要。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yshuise/article/details/8321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