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信息协议RIP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提到它我们就不得不先了解另外两个概念,自治系统和内部网关协议

  • 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也简写为AS,自治系统实际上就是在单一技术管理下的一组路由器。这些路由器使用一种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选择协议。一个AS对其他AS表现出的是一个单一的和一致的路由选择策略。
  • 内部网关协议IGP(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就是上面提到的在自治系统内部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常用的有RIP、OSPE。

说完了这两个概念,我们就大概了解RIP是个什么东西了,RIP是一个IGP,它是一个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其最大优点就是简单。

那么什么是基于距离呢?RIP协议要求每一个路由器都要维护从他自己到其他每一个目的网络的距离记录。

现实生活中的距离是指两点之间的长度,而在网络中的距离则是指" 跳数"。从一个路由器到直接连接的网络的距离定义为1,到非直接连接的网络定义为所经过的路由器数加1。需要注意的是RIP规定一条路径最多只能包含15个路由器。换句话说,距离为16的网络会被认为不可到达。

RIP协议的特点:

  1. 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
  2. 路由器之间交换的信息是本路由器的路由表。交换的这些信息可以理解为“我到本自治系统所有网络的最短距离,以及到每一个网络所要经过的下一跳路由器。”
  3. 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信息。

在一般情况下,RIP协议是可以收敛的,而且收敛的速度也比较快,收敛就是指在自治系统中所有的节点都能得到正确的路由选择信息的过程。

在具体实现上,RIP使用了距离向量算法,算法步骤如下:

  1. 对地址为X的相邻路由器发来的RIP报文,先修改次报文中的所有项目,把“下一跳”字段的地址都改为X,并把所有的距离字段都加1。
  2. 对修改之后的RIP报文的每一个项目进行如下判断:
  • 如果原有路由表没有目的网络N,则把该表项添加进路由表。
  • 如果存在N,且下一跳的地址也为X,则更新此条表项。
  • 若存在N,但下一跳的地址不为X,则看表项中的距离是否小于路由表中的距离,若是则更新,若不是则什么也不做。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jc256/article/details/84073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