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路由选择信息协议)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协议是最早的距离矢量型IP路由选择协议,当前存在两个版本:RIPv1和RIPv2,RIPv2为了支持IPv6协议,后续又修改设计了RIPng。RIP协议的处理是通过UDP520端口来工作;度量基于跳数;管理距离120;周期更新,触发更新。

  • RIPv1和RIPv2的区别:

RIPv1是有类别路由选择协议,RIPv2是无类别路由选择协议。
RIPv1广播更新(255.255.255.255),RIPv2组播更新(224.0.0.9)
RIPV1不携带掩码不能支持VLSM/CIDR ,RIPV2携带掩码支持VLSM/CIDR
RIPv2支持认证

  • RIP的两种消息类型

请求消息(request messages)用来向邻居路由器发送一个更新
响应消息(response messages)用来传送路由更新
RIP从每个启用RIP协议的接口广播出带有请求消息的数据包。然后RIP程序进入一个循环状态,不断地侦听来自其他路由器的RIP请求或响应消息,而接收请求的邻居路由器则回送包含它们的路由表的响应消息。

  • RIP的计时器

30s更新计时器。在每次重置计时器时,会增加一个小的随机变量到更新计时器避免路由表同步。
180s无效计时器。如果一条路由的更新在180s(6个更新周期)内没有收到,这条路由跳数将变成16,标记为不可到达路由。
180s抑制计时器。如果一条路由更新的跳数大于路由表已记录的该路由的跳数,那么将会引起该路由进入长达180s(6个更新周期)的抑制状态阶段
240s刷新计时器。若标记不可达路由超出刷新计时器,则该路由被通告为一条度量值为不可到达路由,同时从路由表中删除该路由项。

RIP使用带毒性逆转的水平分隔和触发更新。不像普通的定期更新,为了避免拓扑改变后造成触发更新“风暴”,还需要使用另外一种计时器。当一个触发更新传播时,这个计时器被随机的设置为1~5s之间的数值,在这个计时器计时超时不能发送并发的触发更新。

  • 有类别路由选择协议(RIPv1)和无类别路由选择协议(RIPv2)

有类别路由选择协议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在通告目的地址时不能随之一起通告它的地址掩码。因此,有类别路由选择协议首先必须匹配一个与该目的地址对应于A类、B类或C类的主网络号;
当路由器执行无类别路由查找时,它不会注意目的地址的类别,替代的方式是,它会在目的地址和所有已知的路由之间逐位执行最佳匹配。当和缺省路由一起工作时,这个特性显得更加有用。
无类别路由选择协议最根本的特点是,它可以在路由通告时具有携带子网掩码的能力。每条路由拥有子网掩码的好处就是:
1、全0和全1的子网可以利用,如172.16.0.0/16是一个主网络号,而172.16.0.0/24则是一个全0的子网。
2、可以使用可变长子网掩码和利用一条单一的聚合地址来汇总一组主网络地址。

  • 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和无类域间路由(CIDR)

VLSM规定了如何在一个进行了子网划分的网络中的不同部分使用不同的子网掩码。这对于网络内部不同网段需要不同大小子网的情形来说非常有效。通俗的讲就是在每个子网上保留足够的主机数的同时,把一个网再分成多个子网。
CIDR是为了解决地址数量不足的问题,简单讲CIDR不再使用传统的有类地址的概念,不再区分A、B、C类地址。可以理解为借用部分网络号充当主机号。在分配IP地址段时也不再按照有类网络地址的类别进行分配,而是将IP网络地址空间看成是一个整体,并划分成连续的地址块。可以用来IP地址的汇总。

  • RIP协议的优缺点

优点:实现简单,开销较小。
缺点:好消息传播的快,坏消息传播的慢。当网络出现故障时,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将此信息传送到所有的路由器。RIP的度量限制了它的网络规模,最大距离15(16跳不可达)。路由器之间交换的路由信息是路由器中的完整路由表,因而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开销也就增加。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3553090/article/details/84202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