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读书《粉丝经济: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突破口》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Julialove102123/article/details/85346395


前菜

        在分享读书笔记之前先分享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分享,是从商业变现模式来划分商业经济发展经历的阶段,站在今天也就是2018年末2019年初的这个时间节点来讲,前面的三个阶段已经过去了(并不是完全过去,只不过占比不多而已),现在最流行最常见的也已经变成了社群经济,但是我们并不影响我们了解发展历史:

变现模式来看,商业经济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地段经济、流量经济、粉丝经济和社群经济。前面三个经济阶段已经如火如荼,竞争惨烈,下一个惨烈竞争阶段就是社群经济。

地段经济属于过去,流量经济日渐式微,粉丝经济难以为继,社群经济开始爆发。话虽这么说,但这四类经济是并存的,融合发展的。

  • 第一个阶段是地段经济:传统经济领域,主要看地段,商业旺地最值钱,好地段的商铺最值钱,只要位置好,不愁没钱赚。如今这一招不灵了,百货业的鼻祖西尔斯也破产了,无数的连锁大佬大量关店了,实体店人烟稀少。
  • 第二个阶段是流量经济:当互联网兴起,以电商为代表的流量经济突飞猛进。电商平台,搜索引擎,新闻资讯,更多流量就需要更多广告和投入。为什么刷单无法杜绝,因为流量价值。其实,不管哪个阶段,商业的本质都是流量的获得,只是不同阶段流量获取方式有所不同
  • 第三个阶段是粉丝经济:明星、网红、微博、微信公众号都是粉丝经济。对企业和品牌来讲,都有很多粉丝,以前叫做顾客忠诚度,现在叫粉丝。小米是是粉丝经济的典型代表,罗辑思维、papi酱、咪蒙等也都是粉丝经济。
  • 第四个阶段是社群经济:社群经济是目前正在发展中的经济形式,很多资本已经开始介入,比如社区团购就是一种社群经济。粉丝经济和社群经济有什么不同呢?

粉丝经济是中心化的,一群人围着一个人假装狂欢,粉丝之间缺乏互动。社群经济是去中心化的,有价值观,一群人为自己狂欢,群成员之间有互动,有链接,可以互惠互利,社群创始人只是一个连接点,所以创建社群不一定需要明星和大V。比如实体商界高端社群同道山庄,就是为销售界人士和实体商业建立的社群,群成员之间网状连接,链接商业价值,共创共享。

地段经济和流量经济可以归属于物以类聚,粉丝经济和社群经济就是人以群分。同道山庄创始人高定基认为,未来每个人都趋向于有自己的归属社群,而且每个人因为有不同的需求和标签,可以同时加入不同的社群,链接不同的价值。

2016年,吴晓波先生就提出,未来是社群经济时代。两年过去了,社群确实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还只是初始阶段,大的爆发即将开始。不管你是企业、商家,还是个人,要么进入人家的社群,要么自己组建社群,或者兼而有之。社群可大可小,可以大而全,也可以小而美。社群可以由个人创建,也可以由组织运营。

社群是传统组织的一次革命和升级,传统的组织要激发新的生命动力,就需要导入社群思维。各行各业的民间社团和协会,要完成转型升级,社群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某个产品,不能只纠结于粉丝,更要以社群思维去运营,方可畅享未来。【下一本书就去看一看《社群经济》】

2014年左右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作者著书时间),人们都是自媒体,人们都有自己的粉丝,这也使得粉丝经济逐渐成为当时经济浪潮中的最强音。其实,粉丝经济最根本的内容就是品牌社群。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社群思维,即必须先通过社交建立起自己的粉丝群,然后才可以在市场上占据席位。反之,如果没有粉丝,在未来就必然没有市场。


导言

通俗的讲,粉丝经济就是用持续的发表作品,然后成功吸引一群客户,并通过一次次的购买,最后变成你的铁杆粉丝。无论你做什么,这群人都会相信你、支持你、理解你、认同你,还会为你提供的价值买单。这是你未来的基础,也是你未来的收入保障,更是你未来影响力的来源。

官方是这样解读粉丝经济的:

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 是一种通过提升用户黏性并以口碑营销形式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商业运作模式。

《粉丝经济学》非常系统地分析了粉丝是如何转化成经济力量。无论是粉丝经济,还是社群思维,最根本的内容都是社会化用户关系管理。大多数企业或品牌已经习惯以盈利为目的,这样往往会导致忽略以忠诚和紧密联系作为回报的社会资本。说得更具体一些,盈利在会员、积分和各种交易之中产生;信任在粉丝、关系和良好的口碑之中产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内容

本书主要包括两大内容:

  1. 对互联网上粉丝现象的描述,包括粉丝与品牌社群、社会化媒体的粉丝参与、粉丝互动的四个特点;
  2. 详解粉丝成为经济的过程。

 叶开显然跟“四”很有缘,在他的理论建构中,设定了粉丝经济的四个步骤、四个重构甚至四个新思维。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两部分内容,一个重在说理,一个侧重实践。叶开几乎手把手地向读者演示如何将粉丝的参与、互动有效转换为商家需要的诱导购买、完成销售、产生利润。 


粉丝经济讨论

很多企业都曾经运用粉丝经济的理论来解决盈利和信任问题。逐渐兴起的自媒体也将成为粉丝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那个个体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品牌企业不仅能通过传统的广告宣传发出声音,还能利用正不断走向兴盛的自媒体进行广播。在这样的品牌机制下,用户,特别是微博大号也开始通过自媒体的形式进行信息传播。

当然,粉丝经济需要保持持续经营,不能一蹴而就。而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必然会积累海量的碎片化和移动化的数据,这些数据对粉丝细分、个性化私人定制等工作将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自媒体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微信。自媒体的流行主要是因为微信的海量用户所带来的让人眼红的金钱收益,包括罗振宇的“罗辑思维”、陈坤的收费会员制等,甚至后续接入微信的众多广告,都是在向人展示这些是可以挣钱的。在这之后涌现出的“自电商”和“自明星”等概念,纯属换汤不换药,或许其展现形式有些区别,但其在本质上,粉丝经济已经成为开启另一时代的钥匙,成为当下经济成分中最具分量的主流经济。

粉丝其实就是一群特殊的用户,他们对某一产品或品牌所进行的“关注”,不只是想了解,还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消费者,甚至成为最忠实的消费者。而经营粉丝,就是对用户进行“用户管理”。可以说,我们能培养出多少忠实粉丝,决定了我们在未来的发展空间有多大。

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在成倍地增长,人们的信息消费开始变得更加便捷和主动。在粉丝经济时代,谁能够把握住粉丝的心理,谁就可以拥有绝对的市场;谁拥有的粉丝数量多,谁就可以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谁的粉丝黏性大,谁的企业或品牌就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互联网商业模式得以实现的前提是,拥有数量庞大、投入时间较长、参与范围足够广、参与度足够深的“粉丝”。同时,这也是资本市场能够对企业进行较高估值的基础。 在粉丝经济时代,任何产品的销售额都由两方面共同决定:粉丝数量和粉丝质量

粉丝经济时代的营销模式,应该汲取传统营销的优势,对原有的商业模式进行创新,着眼于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商家将顾客转化为销售者,以几何式增长的速度培养企业的铁杆粉丝和产品的忠实用户,为企业和产品赢得更为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粉丝对产品或品牌的热爱、迷恋和投入,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 对产品的收藏行为,大部分粉丝都喜欢收藏所热爱品牌的不同系列产品;
  • 对信息的收集行为,大部分粉丝都会定期收集一些与自己喜爱品牌有关的新闻和信息,并密切关注自己喜爱品牌的最新产品动态;
  • 粉丝们喜欢参加社群活动。粉丝一般会在网上对相关产品进行讨论,或与其他粉丝定期进行聚会。粉丝们这样的品牌崇拜行为,充分体现了粉丝的品牌忠诚模式开始从传统的“满意—忠诚”向着“信念—忠诚”转变。

从具体意义上讲,在工业社会,企业都是以创造产品功能性价值为主,通过持续让顾客感到满意,从而获得顾客的忠诚;在后工业社会的市场环境下,顾客很注重情感、非理性和有信仰的消费,因此,企业更加注重创造品牌的精神价值,倾向于向自己产品的“狂热分子”提供坚定的“品牌信念”。


总结思考

BEFORE

以前,被关注者多为明星、偶像和行业名人等,比如,在音乐产业中的粉丝购买歌星专辑、 演唱会门票,以及明星所喜欢或代言的商品等。作为娱乐圈明星艺人的地位和商业价值上升和普罗大众的社会心理的转变,粉丝经济拥有着大量的投机者、入局者和买单者。

粉丝经济是“实物+虚拟”消费体验的升级。让粉丝乐意掏腰包的不仅是商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满足心理需求。

NOW:

现在,互联网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束缚,粉丝经济被宽泛地应用于文化娱乐、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多领域。商家借助一定的平台,通过某个兴趣点聚集朋友圈、粉丝圈,给粉丝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最终转化成消费,实现盈利。

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任荆林波曾说过,粉丝经济并不神秘,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将其变为忠诚的顾客,并参与到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推广过程中,就是粉丝经济,这与传统商业并无不同。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吸粉”方式简便、粉丝增长迅速、涉及领域宽泛、推广成本降低等现象是传统商业环境所没有的。

“粉丝”一词伴随着偶像产生,已风行多年,又因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了新内涵:今天,即使不追明星名人,只要关注一个微博、一个微信公众号或者一家网店,你就成了他们的“粉丝”。“粉丝”群体的出现不仅是社会现象,更是经济现象。自媒体、“网红”以及IP(知识财产)都有极强的“吸粉”能力,在互联网上被热捧。

简而言之,粉丝经济是由粉丝、明星及第三方资本家支撑起来的新型经济形态。在这个利益场中,明星是商业价值的承载体,粉丝是商业价值的实现者,资本家是商业价值的投资者。

天猫粉丝狂欢节,从平均购买力来看,粉丝人群比非粉丝人群高出约30%;而从品牌线上营销活动的转化率来看,粉丝人群是非粉丝人群的5倍。

“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这句话是中国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在里约奥运会接受采访的视频、截图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当她摘得女子100米仰泳铜牌后,人气进一步飙升。几天内傅园慧的微博“涨粉”数十倍,粉丝总数已超百万,被誉为新一代正能量“网红”。

于是,敏锐的淘宝卖家迅速上线傅园慧“表情包”和傅园慧同款镜架、泳帽等。傅园慧的粉丝还呼吁广告主快来抢她做代言。更有粉丝自制傅园慧代言巧克力、运动饮料和运动衣的广告示意图。看来,这些粉丝们都有较强的粉丝经济意识,希望为偶像实现商业转化。

粉丝的经济能量影响到多个行业

1. 娱乐圈,偶像粉丝经济花样更多。

国内的粉丝经济的玩法有很大程度上受到韩国造星方式的影响。

提起偶像粉丝经济,很多人会回忆起2005年的“超女”,李宇春、周笔畅和张靓颖有各自的粉丝团:玉米、笔迷和凉粉。粉丝们每花0.5元或1元钱就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给偶像投一票。在此阶段,选秀的主要评判依据是来源于评委的打分,粉丝的支持力度作为附加考察维度。

2008年之后,以天娱传媒为代表的经纪公司推出一系列模仿韩国造型模式的艺人及综艺。综艺方面以《爸爸去哪儿》为代表,引进了大量韩国综艺节目的模式,打开了星二代/童星的粉丝市场。

2012年起,以AKB48、SNH48为代表的爆款新兴偶像团体形式出现。与以往的偶像与粉丝的模式不同,此类团体尽可能的消弭偶像与受众之间的距离隔阂。在团体运营期间,通过活动现场及网络投票的形式,与粉丝进行高频互动,引导并维护受众的情感投入,并由粉丝决定团队的咖位排行。自此,粉丝经济的升级形式“粉推经济”登上舞台。

同期,以TFboys为代表的低龄少年组合登上荧幕,明确主要目标受众为新型粉丝类型“妈妈粉”、“姐姐粉”,重视偶像的养成感,见证成员从青涩到成熟的成长,培养深厚的粉丝情感投入及忠诚的粉丝体系。

2016年起,在韩国率先兴起了《produce101》等新型选秀节目,开启了粉丝主推偶像的新时代。随后,2018年,我国也模仿了该选秀形式,推出了《偶像练习生》及《创造101》两款节目。

此类节目中,除了舞台表现的展示外,练习生的日常训练、生活节奏也被搬上荧幕,让粉丝能够直观体了解到预备偶像背后的生活,给粉丝“养成偶像”的观感;同时,通过纯粹的粉丝投票决定偶像出道的形式,提升粉丝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建立忠诚的粉丝基础和架构。自此,“粉推经济”进入了爆发期。

如今,新偶像粉丝经济变现的方式更是五花八门。比如,90后粉丝喜爱的偶像团体SNH48,其粉丝不仅会购买演唱会门票,以及写真、文具、应援物等周边产品,还会去购买握手券和投票券。粉丝每购买一张新专辑,可获得一张握手券,在线下活动时可与心爱的偶像握手10秒。购买268元的专辑还可获得3张投票券,购买1680元的专辑则有48张投票券,以此刺激粉丝购买更贵的专辑。

2. 内容圈,自媒体粉丝经济异军突起。

一些自媒体吸粉达人,比如罗胖——罗振宇。他创立了自媒体“罗辑思维”,自称“每天甩脑浆,讲哲理故事,3年多吸引600多万粉丝”。罗胖虽不是偶像明星,但其粉丝变现能力也不容小觑,“罗辑思维”第一次5小时售卖会员费收入160万元,第二次24小时收入800万元。此外,一大批自媒体也借助迅速兴起,依靠独特的内容聚拢了大量粉丝,部分靠广告等方式达到了粉丝变现。

3. 商业圈,商业实体依靠粉丝经济“抢滩”。

啤酒是快速消费品,消费者通常会看哪个牌子促销就买哪个。而在“天猫6·18粉丝狂欢节”,没有价格促销的“青岛啤酒魔兽款”销量超过3万升,贡献了青岛啤酒网上店铺总销售额的45%。“《魔兽》电影热播,限量版啤酒点燃了粉丝热情,青岛啤酒搭上了电影的快车。”上海快速消费品行业顾问杨阳说。

4. 服务业,粉丝经济为用户需求“精准画像”。

微信公号“餐饮老板内参”聚集了87万粉丝,其中七成以上是做餐饮的老板。公号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秦朝说:“通过公号发布特定内容聚集特定群体,我就能为粉丝用户精准画像,研究他们的实际需求,推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融资贷款、商业推广等服务。”正是有了对服务对象的精准覆盖,“餐饮老板内参”已获得两轮千万级别的融资,估值过亿元。

“天猫年成交额已经超过1万亿元,下一个万亿增长点就要靠粉丝经济。2017年‘天猫6·18粉丝狂欢节’的数据显示,从平均购买力来看,粉丝人群比非粉丝人群高出约30%;而从品牌线上营销活动的转化率来看,粉丝人群是非粉丝人群的5倍。”阿里巴巴副总裁靖捷曾经说过。

根据天猫4亿多活跃用户的消费大数据分析,消费趋势正在改变。以低价竞争和流量红利获得增长的电商1.0时代早已过去,以品质消费为代表的电商2.0时代仍在继续,但“实物+虚拟”消费体验升级的粉丝经济,揭开了电商3.0时代的序幕,并从商品实物消费向娱乐、文化等虚拟消费延伸,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动向:

  • 互动化。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曾表示“与粉丝互动”是小米成功的秘诀:“小米让粉丝参与产品研发、市场运营。这种深度介入,满足了粉丝全新的参与式消费心态。”
  • IP(知识财产)化。魔兽啤酒、愤怒的小鸟“哲学粽子”、冰雪奇缘公主裙……在今年的“天猫粉丝狂欢节”上,一大批新型“IP化”产品吸引无数粉丝。靖捷认为,在粉丝经济中,消费者升级为粉丝,商品消费升级为IP内容消费,这就形成了“IP—粉丝—品牌—消费者”互动的新生态产业链条。据估算,仅T恤单一品类,目前整个IP衍生品的市场规模就有上百亿元。
  • 人格化。提起“罗辑思维”,粉丝会想到有趣、有料的“罗胖”;提起六神磊磊,粉丝会想到读金庸读唐诗行侠仗义的“磊磊”;提起胡辛束,粉丝会想到贩卖少女心的“辣辣”……不仅内容在人格化,商品和服务也在人格化,乔布斯的苹果、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罗永浩的锤子手机、雕爷的牛腩、西少爷的肉夹馍……都深深打上了创始人的人格标签。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阶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消费也因满足人类不同层次的需求而呈现升级态势,当前消费方式正从传统实用型消费向粉丝型消费升级,让粉丝埋单的不仅是商品和服务本身,更重要的是满足粉丝的心理需求。

粉丝经济涉及的群体

粉丝经济主要涉及三方面的角色——明星、粉丝及资本家,第三方资本家可以分为经纪公司及其他投资者。

拿明星举例,经纪公司通过艺人的代言、影视剧、演唱会等各方面通过分成获得收益,而其他投资者可以是看重粉丝购买力的品牌方(主要是杂志、品牌代言等),也可以是看重粉丝影响力的影视剧、综艺等资源(主要看重收视率),也可以是看重偶像定位的活动(例如受众主要是学生及家长的《开学第一课》会更偏向于励志青年偶像等)。

同时,作为社会经济中的一种形态,粉丝经济也会受到文化政策等上层建筑的限制和影响。

粉丝运营的环节

粉丝经济说到底还是要仰仗大量粉丝的力量,因此粉丝运营是粉丝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从产品运营的角度看,粉丝运营和用户运营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主要环节可以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获取粉丝、粉丝转化、粉丝留存、粉丝自扩展,对应着产品运营的吸引、消费、留存、推荐四大环节。

  1. 获取粉丝:主要目标是获得大量关注,将关注者转变为粉丝,扩大粉丝数量,以期打开偶像知名度,提升自身商业价值。
  2. 粉丝转化:通过培养粉丝的忠诚度和责任感,来触发一系列粉丝的自发行为。例如关注活动等,将粉丝转化为愿意付出情感、关注、时间、精力、钱财等的深度粉丝。
  3. 粉丝留存:目的是防止粉丝的流失,保证粉丝数量、质量等的稳定性。其中流失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防止粉丝数量的流失,另一方面是防止粉丝活跃度的流失。
  4. 粉丝自扩展:是说粉丝自发的扩大群体的行为,就是粉丝向外扩张的行为。换句话说,可以替代为粉丝自发的拉新行为——由粉丝发起,向非粉丝人员进行推荐和安利,并获取一定比例的有效新增粉丝。

粉丝经济的入局者

从产品层面来说,其实已经有很多的粉丝经济的承载体出现了,依旧以明星为例:

  • 综艺节目产品:《偶像练习生》、《创造101》都是典型的粉丝经济的成功者。
  • 应用产品:爱豆、超级星饭团是已经成型的app应用;明星榜中榜、偶像来了等小程序在粉丝圈中的明星打榜应援知名度已经建立;微博明星实力榜、腾讯视频doki频道是成型产品中的粉丝经济外延形态……

在粉丝经济的巨大诱惑下,倒卖粉丝已经形成一个灰色经济链条。早在十几年前的超女时代,就曾爆出有选手雇人购买几千张手机卡假扮粉丝为其投票;如今,很多第三方服务平台利用微博微信出售“僵尸粉”。这背后很可能涉及个人信息泄露、盗用他人信息等问题。做粉丝经济不能只想着经济效益,还要关注社会效益,比如一些‘网红’用说脏话、放大负面情绪‘吸睛’,这样的价值导向是不健康的。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Julialove102123/article/details/85346395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