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A股“金色两点半”效应与你想的不一样

引言

A股中一直流传着所谓的“两点半”效应,其中一种说法是,两点半之后,股市经过了一天的搏杀,走势逐渐明显,个股尾盘半小时的走势大概率会延续到第二天。因此有投资者总结出,选择在收盘前买入尾盘拉升的股票,在第二天择机卖出,可以持续获得稳定收益。

听起来,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还需用确切的统计方法加以检验。

股票的成交价格与成交量是市场最本源的基本信息,反映了投资者相互博弈的交易结果。从微观层面而言,高频维度的价格与成交量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强度远高于低频维度的市场,因而具有更为显著的预测性。

尾盘涨跌幅因子

通常而言,开盘30分钟及尾盘30分钟的股价波动率及成交量往往高于日内平均水平,这一时间段是大量机构投资者、知情交易者的交易时间,尤其是在尾盘30分钟,是市场信息充分反映、股票筹码充分换手的重要阶段。因而,该时间段内的股票价格走势包含了更重要的信息。

为描述两点半效应,我们构建了个股尾盘半小时的收益率因子,即最后半小时的涨跌幅,(此处参考对市值因子和行业因子进行回归并取残差处理,作为新的尾盘涨跌幅因子),并检验其与次日收益率的相关性。

检验方法:尾盘半小时涨跌幅与次日收益率相关系数

股票池:HS300

检验时期:2010.1-2018.11

检验频率:每个交易日

上图为尾盘半小时涨跌幅与次日收益率相关系数的时序图(由于相关系数IC波动较大,图中按20日均线绘制)。

结果让人震惊,尾盘半小时的涨跌与次日涨跌整体呈现的是负相关性,相关系数IC绝大多数时期均小于0。也就是说尾盘表现突出的股票,第二天反而表现很差,说明个股的尾盘涨跌是个典型的反转效应而非动量效应。只有在2015年7到8月和2017年3到4月期间呈现出正相关性,前一段是股灾时期,后一段是市值因子失效的小盘股股灾时期。相关系数的短暂转正可能与此期间的机构资金的介入相关(如2015年股灾期间的国家队救市行为)。

接下来,我们根据尾盘半小时的涨跌幅因子对每日的HS300成分股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分组,并跟踪各分组的累计净值走势,如下图所示(基准bench为沪深300等权)。

各组走势分层显著,说明这是一个信息比率非常高的反转因子。

通过做多第一组,做空第五组得到的多空组合(多空组合收益率是由第一组的净值除以第五组的净值近似核算的),如下图所示。可见多空表现非常稳定,只有在在2015年7到8月和2017年3到4月这两段市场风格剧变的时期出现回撤,在忽略手续费和交易摩擦的情况下,多空组合年化收益达到70%。

看到此时,聪明的读者可能想到这是一个优异的短周期alpha因子。遗憾的是,笔者在进一步的测试中发现在考虑了每日换仓手续费及交易滑点后,因子收益就已经被抹平了。不过,对于有底仓的情况,这个因子则具有一定的意义:如果你计划未来几天将要更换持仓,当某只股票尾盘走强的时候,最好当天收盘就卖出,如果当天走弱,不妨等到明天再说。

前面提到,开盘半小时和尾盘半小时通常是股市交易中交易量最大,内涵信息最丰富的两个时间段。借鉴尾盘半小时涨跌幅因子分析方法,我们对开盘半小时涨跌幅对次日收益率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分组净值图(同样按照涨跌幅因子从小到大)如下所示。

统计结果与尾盘恰恰相反,开盘表现好的股票往往次日收益率更高,分层效果也很显著,说明这是一个不错的动量因子。可能是由于信息衰减,开盘半小时涨跌幅的因子的多空收益(此处为做多第五组,做空第一组)并没有尾盘高,如下图所示。在忽略手续费和交易摩擦的情况下,多空组合年化收益达到42%。

开盘和尾盘半小时涨跌幅的统计检验在实证分析股市传言的同时,也证明了短期波动的可预测性。尽管上述分析是基于每日调仓,但基于日内因子的衍生因子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仍可能有一定的信息增益体现。

为了检验上面的想法,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因子逻辑,统计一周内各股的尾盘涨跌幅均值,并根据涨跌幅从小到大的顺序构建五组持仓组合,每周末进行调仓。分层净值结果如下。

可见虽然中间三层的分层效果不再突出,但是第一组和第五组的层级仍较为明显,说明尾盘效应在周度上仍有一定的影响。

以同样的逻辑测试尾盘涨跌幅在月度调仓下的表现,可以发现尾盘因子基本已经失效。

大盘指数的尾盘走势

前面分析了个股尾盘半小时的走势是否会延续到第二天,我们在经过实证统计后给出了否定的结论。那么我们再次回到大盘上来,大盘在两点半前的走势是否会延续到尾盘,下面我们将通过统计方法回答这个问题。

检验方法:开盘到两点半的涨跌幅与尾盘半小时涨跌幅的相关系数

检验指数:上证综指

检验时期:2006.1-2018.11

检验频率:每个交易日

根据连续250个交易日的上证指数开盘到两点半的涨跌幅与尾盘半小时涨跌幅,滚动求解相关系数,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绘制的是相关系数的20日均线)。

可见在2013年之前,大盘在两点半之前的走势与尾盘走势相关程度较高,有经验的投资者可以根据两点半之前的大盘走势决定在尾盘是否要进行交易操作。

2013年-2016年,大盘在两点半之前的走势与尾盘走势的相关性降低了一半,不过总的来看仍呈现了一定的相关性。

2017年至今,大盘在两点半之前的走势与尾盘走势的相关性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呈现出微弱的负相关性。想要根据当天走势,在尾盘作出投资决策变得更加艰难。

结语

A股“两点半”现象流传久远,即个股的尾盘表现很可能会延续到第二天。本文对此现象做了统计分析,发现“两点半”现象确实存在,不过与大家的认知却截然不同。

统计结果表现,尾盘涨得最好的股票,第二天大概率表现最差,尾盘跌得最凶的股票,第二天却大概率涨得最好,反而是开盘半小时的表现与第二天的涨跌是正相关的。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表明,在周度频次上,“两点半”效应仍有一定的影响。

点击进入聚宽社区,即可查看回测分析及全部策略代码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uant_/article/details/8523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