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星|《权力密码—当历史遇见经济学》:韩信不是军神,项羽不是战神

权力密码—当历史遇见经济学(用经济学思维破解政治智慧!看古代高人如何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成就千古令名。)

权力密码—当历史遇见经济学(用经济学思维破解政治智慧!看古代高人如何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成就千古令名。)

作者对战国到西汉初年的历史事实做了新的叙述,有一些是颠覆常识的,基于这些颠覆后的史实,从管理学的角度做了一些解读,跟经济学关系不大。

解读有点意思,但是颠覆的证据太少,没交代作者的历史学学术素养,也没交代这些颠覆的观点是作者个人的看法还是其他学者的观点,在史学界认可度如何,我认为可信度存疑。

另外书中对作者的介绍非常含糊,也是本书一大缺陷。

举几个颠覆史实的例子: 1:赵括比廉颇更有实战经验,长平之战后期,赵国已经是必败的局面,赵王和廉颇无耻地把责任推给了死去的赵括;
2:韩信的军事指挥水平跟灌婴、曹参、周勃大概是同级别的,他的许多故事是元朝的说书人编出来的;
3:项羽破釜沉舟之后并没有打败章邯,只是跟后者结盟,也没有坑杀二十万降卒,因此不敢留在关中。

总体评价3.5星,还不错。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

1:纣王登基以后,一方面打压贵族出身的官员,一方面开始大量从平民甚至奴隶阶层选拔人才,同时还宣布,贵族的奴隶只要进入朝歌,就可以算自由民。#177

2:其实在历史上,还真有一位在设定上非常接近“江左梅郎”的人物,就是战国初期的吴起,他身上甚至比小说里的梅长苏,更多了几分悲壮的色彩。#222

3:我们知道,同样职业化的斯巴达勇士,真正能打仗的其实也就万数来号人,而吴起组建的魏武卒一共是五万人,他们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以平局告终。#265

4:事情不止如此。韩非还以私德不检为理由,力主嬴政杀掉负责情报工作的大臣姚贾,这位差不多就相当于现在美国的中情局局长的角色。韩非的这个提议还真有人跟着应和。#336

5:赵国的变法改革,就是著名的“胡服骑射”。这个提法表面看上去好像就是一个军队方面的改革,也顺便改了一下大臣们的着装。但实际上,赵武灵王的真正意图是削藩。#384

6:原因很简单,蔺相如出身寒门,又是被火箭式提拔上来的,除了赵王他没有任何人可以依托,所以在忠诚度上绝对不会出现问题。无论是“完璧归赵”还是“渑池会盟”,他做得成不成功另说,但每次都是在以命相搏。#513

7:首先我们按时间推算,赵括那个时候应该是三十多奔四十的岁数,而且在此之前,他一直在他父亲——名将赵奢的麾下做参谋,赵国对秦国不多的几场胜仗,比如麦丘、阙于,赵括基本都参与了。要是论对秦军的作战经验,其实赵括反倒比廉颇强,所以赵括根本就不是什么有名无实的毛头小子。#531

8:赵王不知道,但赵括自己肯定知道这是有去无回。赵括的母亲在赵王面前竭力贬低自己的儿子,实在拦不住了,又让赵王承诺一旦战败追究责任,不能殃及赵括的家人。#592

9:真正的问题其实还是出在公叔痤身上:私心实在太重。他一直雪藏【商鞅】这一个大才,直到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的时候,才发现门生故吏没一个堪用之才,自己的小圈子里找不出一个可以接班的人,而一旦这个权力圈子散了,公叔痤家族的利益也会随之失去保障。#678

10:前面我们说到,“商鞅变法”可能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内部改制重组。和电视剧《大秦帝国》里面演的不太一样,真实的秦国变法,里面不光有决心、有热血,更重要的是这里面的技术含量是非常高的。#767

11:两千多年以前,秦人以法治国、以法强国,最终一统天下。其实历朝历代,哪一朝都有法,但完全用法律来维持社会运转,而不是把法律当成官员手里一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在古代也就只有秦这一朝。#851

12:于是,在一场学术活动的掩护之下,吕不韦不声不响就建立起了自己的基本盘。他的支持者,是这个国家里知识水平最高、最聪明的一批人,这些人当中,身居要职或是手握大量政治经济资源的,自然不在少数。#1061

13:而李信也并没有就此从历史上消失。在灭楚之战失败以后,嬴政只是暂时把他雪藏了起来。灭楚战争结束以后,李信再度被起用,被派到了王翦之子王贲麾下,参与了剿灭燕国在辽东残余势力的战争。#1165

14:正是秦始皇的这个安排,给秦朝的政治稳定埋下了隐患。李斯原本是司法机关的一把手,如今上调成了行政机构的首脑,这么一来,就等于让权力结构中原本平行的两条线,在李斯这里出现了一个交点。#1280

15:李斯真正恐惧的,不是扶苏也不是蒙恬,而是到点下课,失去权力。面对如此强势的丞相,任何一个正常继位的新皇帝,都会想方设法让他依照惯例谢幕。#1309

16:王绾的这一通折腾,给国家埋下了隐患。面对官员们气势汹汹的逼宫,很多原本该做的事,嬴政都没法做了。譬如说,嬴政到死都没立太子,因为一旦立了太子,不管太子是谁,都意味着其他皇子再没什么指望了,那么他们很可能就会成为分封制的支持者,#1504

17:事实是,秦军王离部放弃抵抗,是在“破釜沉舟”一个月以后的事,而章邯所部停战,则是十一个月以后的事。而这段时间里,楚军和秦军的防线基本没什么变化,即便是《史记》里也没有关于这段时间秦军伤亡数字的记载。#1971

18:正是秦国内部的政治倾轧四处波及无辜,导致秦军将领处于自保和失望的双重心态,最终放弃了对咸阳政府的支持。而从项羽这边来说,一场原本是要弄死他的政治阴谋,反倒以楚军的不战而胜告终,在各路诸侯中,项羽从一个弱势的继承人,变成了击败暴秦的英雄。#1979

19:或许有人问,不是秦国二十万降兵最后都被项羽坑杀了吗?非常遗憾,这个说法只见于《史记》这一本书,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文献或是考古证据能证明。#2000

20:其实项羽在鸿门不杀刘邦,并非是什么妇人之仁,相反这是非常明智的。因为即便你杀了他,汉军也未必就一定会溃散,最后很可能还是要两军正面交战。而无论是章邯手里的秦军,还是其他诸侯的杂牌军,项羽都无法真正控制人家。#2029

21:所谓分封十八路诸侯,这里面除了瓜分了秦地的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三位外加刘邦以外,其他诸侯都是当地的地头蛇出身,所谓的封地原本就是他们在天下大乱以后实际控制的地盘,分封无非是对既定事实走个程序、昭告天下而已,项羽这个纵长在里面扮演的角色,其实就相当于现在公证处的公证员。#2075

22:彭城一战刘邦败了,但除损失了一部分面子以外并没有伤筋动骨,至于战损,他前面损失多少,后面萧何马上就能给补上多少。项羽可就就惨了,虽然打赢了,但是自己的场子被砸得七零八碎,最后算下账来他还是净损失。比之更要命的是,一连串的军事胜利,让楚军的将军们都得上了项羽依赖症。#2105

23:所谓楚制,说白了就是家族管理、血亲政治,家就是国,国就是家,二者根本无从分开。战国时的楚国,本质上更像是一个贵族共和国,甚至说是一个联邦。#2134

24:张良的爷爷张开地、父亲张平都曾是韩国的丞相,两人一共经历了五代韩王。从技术角度来说,权力能够在王族血统以外世袭传承,唯一的解释不是这个人贤能,只能是这个家族的势力太强大了。#2375

25:张良和刘邦初次相遇的时候,就已经自费组建了一支私人武装,这哪里是道骨仙风,明明就是汉朝的杜月笙。#2380

26:刘邦用的人,有个说法叫无耻嗜利之徒。恰恰因为这帮人嗜利,激赏机制才好运转,要是这些人天天玩情怀,死活不提利益诉求,可心里算盘又打得噼啪响,面对这么一群人,估计老板会直接疯掉。#2439

27:第一阶段,还定三秦。刘邦从汉中打回关中,灭了章邯、董翳、司马欣这三个前秦将领,基本掌握了战国后期秦国所控制的疆域。汉军打得最惨烈的时候正是这个阶段,连侯爵一级的高级将官,都阵亡了两个。但是这种情况在后来再未出现过。而汉家天下的大势,正是在这个阶段奠定的。#2453

28:打仗归根到底拼的是国力。刘邦既然恢复了战国后期秦国的疆域,那就说明当时的力量对比也基本恢复到了战国后期的样子,汉取代了秦成为天下的NO.1。#2456

29:大部分时间,和项羽主力在打仗的,一直是刘邦亲率的那支汉军。韩信真正和项羽正面交手,已经是项羽被困在垓下的时候,那会整个楚汉战争已经进入尾声。#2467

30:说韩信是项羽在战场上的克星,是言过其实的。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十面埋伏”这些传说,都是元朝以后,由说书人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这些故事在史书里都不存在。#2470

31:萧何、陈平、张良,这些人的功绩和影响力都远大于韩信。这些人都得以善终,唯独韩信死于非命,所以所谓“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说法,细琢磨的话,其实是站不住脚的。#2530

32:西汉的政治体制是“一国两制”,函谷关以西,延续秦朝时的郡县制,算是中央政府的自留地;函谷关以东,就是封国制了,封王们在封地有官员任免权、收税权甚至武装力量。#2611

33:所以,自刘邦开始,汉朝的政策就是进三退二——秦朝进三步、汉朝退二步。无论是“一国两制”,还是低税率,本质上都是在给既得利益集团让利。秦始皇打了他们一棒子,汉朝给了他们一个甜枣,于是利益集团就可以和中央之间暂时相安无事。#2640

全文完


 2018左其盛好书榜(截至11月30日)

 2018左其盛差评榜(截至11月30日)

 2018读过评过的400多本书(截至10月31日)

 本号近800篇书评的索引与书单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更多良心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zuoqs/p/10195160.html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