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数据可视化利器--pyecharts

 学可视化就跟学弹吉他一样,刚开始你会觉得自己弹出来的是噪音,也就有了在使用python可视化的时候,总说,我擦,为啥别人画的图那么溜:

【python可视化系列】python数据可视化利器--pyecharts
echarts官网
一、前言
echarts是什么?下面是来自官方的介绍: 
ECharts,缩写来自Enterprise Charts,商业级数据图表,Echarts 是百度开源的一个数据可视化纯Javascript(JS) 库。主要用于数据可视化,可以流畅的运行在PC和移动设备上,兼容当前绝大部分浏览器(IE6/7/8/9/10/11,chrome,firefox,Safari等),底层依赖轻量级的Canvas类库ZRender,提供直观,生动,可交互,可高度个性化定制的数据可视化图表。创新的拖拽重计算、数据视图、值域漫游等特性大大增强了用户体验,赋予了用户对数据进行挖掘、整合的能力。 
支持折线图(区域图)、柱状图(条状图)、散点图(气泡图)、K线图、饼图(环形图)、雷达图(填充雷达图)、和弦图、力导向布局图、地图、仪表盘、漏斗图、事件河流图等12类图表,同时提供标题,详情气泡、图例、值域、数据区域、时间轴、工具箱等7个可交互组件,支持多图表、组件的联动和混搭展现。
二、用法及安装
使用echarts还是需要一定的前端知识,这里介绍一个python包–pyecharts,利用几行代码轻松生成echarts风格的图表。pyecharts 是一个用于生成 Echarts 图表的类库。实际上就是 Echarts 与 Python 的对接。
1、安装:
pip install pyecharts
2、通用配置项
xyAxis:直角坐标系中的 x、y 轴(Line、Bar、Scatter、EffectScatter、Kline) 
dataZoom:dataZoom 组件 用于区域缩放,从而能自由关注细节的数据信息,或者概览数据整体,或者去除离群点的影响。(Line、Bar、Scatter、EffectScatter、Kline、Boxplot) 
legend:图例组件。图例组件展现了不同系列的标记(symbol),颜色和名字。可以通过点击图例控制哪些系列不显示。 
label:图形上的文本标签,可用于说明图形的一些数据信息,比如值,名称等。 
lineStyle:带线图形的线的风格选项(Line、Polar、Radar、Graph、Parallel) 
grid3D:3D笛卡尔坐标系组配置项,适用于 3D 图形。(Bar3D, Line3D, Scatter3D) 
axis3D:3D 笛卡尔坐标系 X,Y,Z 轴配置项,适用于 3D 图形。(Bar3D, Line3D, Scatter3D) 
visualMap:是视觉映射组件,用于进行『视觉编码』,也就是将数据映射到视觉元素(视觉通道) 
markLine&markPoint:图形标记组件,用于标记指定的特殊数据,又标记线和标记点两种。(Bar、Line、Kline) 
tooltip:提示框组件,用于移动或点击鼠标时弹出数据内容
3、图表详细
Bar(柱状图/条形图) 
Bar3D(3D 柱状图) 
Boxplot(箱形图) 
EffectScatter(带有涟漪特效动画的散点图) 
Funnel(漏斗图) 
Gauge(仪表盘) 
Geo(地理坐标系) 
Graph(关系图) 
HeatMap(热力图) 
Kline(K线图) 
Line(折线/面积图) 
Line3D(3D 折线图) 
Liquid(水球图) 
Map(地图) 
Parallel(平行坐标系) 
Pie(饼图) 
Polar(极坐标系) 
Radar(雷达图) 
Sankey(桑基图) 
Scatter(散点图) 
Scatter3D(3D 散点图) 
ThemeRiver(主题河流图) 
WordCloud(词云图)
用户自定义
Grid 类:并行显示多张图 
Overlap 类:结合不同类型图表叠加画在同张图上 
Page 类:同一网页按顺序展示多图 
Timeline 类:提供时间线轮播多张图

参考链接:https://blog.csdn.net/helloxiaozhe/article/details/80718323(重点)

                   https://blog.csdn.net/qq_31967985/article/details/79975663

                   http://pyecharts.org/#/zh-cn/prepare

                   https://zhuanlan.zhihu.com/p/28198363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OYY_90/article/details/8430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