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简史——星光中有什么秘密?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qq_35082030/article/details/83928000

0.前言

作为一名程序员,之所以对宇宙充满了兴趣,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也是从小的一个梦想,因此借此机会学习一些关于宇宙的“科班”知识。

1.星光

天空中闪闪烁烁的星光,时常引发我们的想象,最为广为流传的比喻,是天上的星星在向我们眨着眼睛。那么这闪闪烁烁的星光,对于我们来讲意味着什么呢?远远的恒星遥不可及,即使是太阳也由于炽热的高温和庞大的身躯,让我们无法直接和它有亲密接触。那么,我们看到的星光,就是了解这些可望而不可即的恒星秘密的唯一途径。可以毫不夸张的讲,现有的宇宙级天文学了解的方式,主要手段还是依靠星光来获取到恒星的温度、质量、化学丰度甚至是运作原理等等。

早在1666年,牛顿的“奇迹年”,光的色散实验让我们知道了白色的光所包含的丰富的信息,这个实验一般是在小学阶段就已深入人心。而现在,在天文学中,通常是把星光的光谱整体记录下来形成黑体辐射图。所谓的黑体指的是只吸收辐射,不释放辐射的物体。

通过实验可以得知不同温度的黑体所对应的光谱图。当然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的黑体(即使是黑洞,也是会释放一些辐射)。通过理想黑体辐射图和实际星光的辐射图对比,从而可以大致得知恒星的温度。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光谱类型划分出OBAFGKM等不同的光谱型,为恒星的分类提供了新的思路。

既然温度可以判别,那么别的可以判别么?没错,在辐射图上,还有很多令人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吸收线,吸收线的不同来源于其不同类型原子。不同的原子所包含的电子所在的能量层级不同,因此在吸收能量的程度也不同,从而使得其吸收线不同,这样,佩恩借此测量了恒星的化学丰度,即恒星的各元素含量程度。根据这篇优秀的博士论文,他推测恒星中71%是氢,27.1%是氦,还有1.9%是重元素。这个在当时并不为学术圈所接受的发现,经过实践的检验最终还是被认定为科学的理论。从另一角度上看,我们身体所含有的元素,在宇宙中都有,我们并没有什么基础上的特殊,仍然也是宇宙的产物。

那么另一个问题,恒星的质量怎么计算呢?根据的是多普勒效应,由于恒星的圆周运动,可以导致在辐射图中有周期性的谱线移动现象,出名的有“谱线红移”现象,这也是宇宙正在膨胀的证据之一。有了谱线移动现象,就可以测试出恒星移动的速度,再根据开普勒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等即可推算出恒星的质量。

2. 太阳的秘密

距离我们最近的太阳,它的光度(功率)为 3.86 × 1 0 2 3 3.86\times 10^23 千瓦,约等于1.7万万亿个三峡大坝水电站的发电量。那么太阳的构成是如何的呢?它又是怎样维持着这么持续而有力的输出呢?

早在19世纪,我们熟知的亥姆霍兹和汤姆孙(开尔文)就对其进行了探讨,当时的结论是由于太阳的引力释放。由于太阳过于巨大,那么他们的研究认为,太阳一定会收缩,收缩时引力转化为热量加热了物质,然后释放完毕后,重新冷却下来,继续收缩,循此往复。在这个收缩,加热和冷却的循环中,太阳大概只能维持1000万年左右的寿命。

但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则认为地球的年龄至少达到了几亿年,更不用说作为能量的最终来源的太阳了。但是迫于当时的舆论,达尔文并没有公开这项和已有研究冲突的资讯,因此在《物种起源》的最后一章中关于地球年龄的部分被全部删去。

上世纪20年代,英国的阿瑟·爱丁顿首先发表文章,猜测恒星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并估算出太阳的中心温度必须达到4000万度才行。然而实际上,在当时一般认为太阳只有1500万开的温度,尽管他有3000亿的大气压强。因此该理论并没有被接受。

1929年3月,罗伯特·阿特金森和弗里茨·豪特曼斯利用伽莫夫的“隧道效应”解决了由于强相互作用力而形成的库伦壁垒,从而使得核聚变的温度下降到了2000万开。在传统的自然界中,我们目前发现了力的组成只有4种,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电磁相互作用力以及中立相互作用力。而强相互作用力主要作用在两个靠的极为近的粒子之间,但是想先克服电磁相互作用力,需要很大的动能。由于在微观世界中的测不准原理,使得有些粒子的活动范围可以超越库伦壁垒,让两个粒子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核聚变。

至此,整个太阳及太阳系的形成的大部分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虽然宇宙的奥秘才解开了一点,但是最终我们会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5082030/article/details/839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