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云,有技术”,并不只是一句口号而已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sunhf_csdn/article/details/83022143

“华为云,有技术,有未来,值得信赖”,如果您像老孙一样经常出差的话,您一定会对华为云的这句广告词有些印象。这则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广告,虽然仅仅只有短短的13个字,可却不失为一句朗朗上口、简单明了、印象深刻的广告语。

不过,虽然是一句广告语,但对于华为云来说,这句话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已!

华为云,有技术

作为一直坚持以技术为导向的公司,华为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可谓是惊人,2017年,华为研发人员约8万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5%。研发费用支出为人民币897亿元,约占总收入的14.9%。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已经超过人民币3940亿元。如此巨大的研发收入,换来的是华为在技术方面取得的累累成果,据统计,截止2017年底,华为累计获得专利授权74,307件;其中,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

华为云BU CTO张宇昕在华为全联结大会2018媒体沟通会上将华为在技术上的创新分为三类:

第一类,基础技术的创新。基础技术的创新都是通用技术,围绕着计算机的基础技术,没有行业特征。比如芯片方面的计算芯片、存储芯片、网络芯片。软件方面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虚拟化,分布式等技术。再往上是大数据、AI等能力,这些能力大部分来源于华为在运营商产业的积累。2011年华为开始进军企业和消费者领域,更多技术得到充分积累。而华为作为一个大企业,自身也需要基础技术的能力。例如,华为内部就利用OCR技术来处理内部数百万篇,上亿页的工程交付文档,而离开AI等基础技术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二类,是面向长远的、长期的技术创新。这些技术可能还没有进入到生产和研发领域。实际上,在华为内部有一个说法称作三代战略,即应用一代、开发一代和研究一代。现在市场上华为销售的产品和服务都是应用一代,开发一代的有些内容是不会公开讲的,而研究一代的东西相对而言更为神秘,甚至于公司中不同部门之间也未必知道。但华为在面向未来的准备上的投入是非常大的,华为目前在市场上展露出来的技术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过去八年,华为的研发投入接近4000亿人民币,去年一年华为的研发投入将近900亿人民币,在北美现在大约有将近20个研发中心,在欧洲现也已经有30多个研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都在从事这种长期技术的创新研究,并且与当地的学校和机构都保持着很好的联系。去年,华为的研发投入在全球高科技公司里已经排名第六。实际上,华为的技术准备提前3-5年是常态,有的甚至提前5-10年在做技术准备。

第三类,是面向客户场景的技术创新。包括在客户业务场景下的工程方案、面向业务的使能技术。由于在2011年,华为由单一运营商业务拓展到企业和消费者业务,使得华为形成了“端、网、云”协同的优势。而通过几年的时间,华为在中国的企业市场已经成为第一,在全球也是主要的玩家,在主要的行业中的实践中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而通过在这些行业与用户的不断联合创新,华为在面向客户常见的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而出身于华为公司的华为云,得益于华为30年在这三方面的技术创新加持,自然在血脉中就流淌着技术的基因,华为云有技术,绝不只是说说而已。

华为云,有创新

不过,即便是华为云在血液中流淌着华为三十年技术的基因,但云业务毕竟与传统的IT/ICT业务有所不同,华为云如果不能在自身的云业务上有所创新,恐怕前景也不太令人看好。

张宇昕坦陈,云创新确实在有些方面与传统创新不同,但在有些方面也存在相同,不同的只是创新的方式变了,传统的ICT创新模式大都是以产品的方式进行,周期较长,可能需要提前3到5年,甚至5-10年投入。这种创新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预判,是对未来的投资,传统的创新非常多的采用这种方式。

在云时代,有些技术仍然需要这样去创新,尤其需要长期积累的底层技术、通用的技术,越是需要这样的方式去创新。华为在这方面有优势,因为,华为敢于投资未来。而当云的技术越上层越是接近客户的应用,创新节奏和创新形态就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变化,这就需要新的创新模式。就以华为在本次大会上发布的昇腾AI芯片为例,芯片这种底层的通用技术就是长周期的创新,又比如AI的基础框架,深度学习的基础网络模型和算法,也都是长周期的创新。

在此基础之上,像AI面向业务领域的一些算法,明显是华为一方单独无法完成的,对于这些技术创新,华为采用了另外的创新模式,例如与用户一起进行联合创新,华为提供专业的数据工程师和科学家,帮用户抽象业务的模型,帮用户做数据的分类标记,从而训练出初始模型,然后把模型放回到客户的系统中试用,通过试用来验证这个模型的好与坏,并通过验证的结果进行调优,然后再进行训练,优化到一定精度再放回到用户的业务系统里面去用。因此,这种越上层越靠近用户的创新是一种交互式、迭代式的创新,而越是底层的技术,越是需要有耐心、越是需要有长期的投入。

因此,上层的一些技术,尤其是面向业务场景的技术,华为云会以全新的方式,与每个行业处于领导者、先行者地位的客户进行联合创新。在金融领域,华为云与工行、招行、建行都有很多的合作。在医疗基因领域,华为云与金域、贝瑞也都有很好的合作。这就是华为云与用户的联合创新,这些创新的方式跟过去完全不同。 

张宇昕还介绍说,实际上,华为云在多方面的创新都是其他云提供商都不容易具备的,例如采用“达芬奇”架构的昇腾芯片毫无疑问是华为的一个独创。在网络方面的Internet智能专线的技术,可以使得华为云在云骨干网络上提供双平面,在物理层面上提供MPLS专线网络,用SDN技术进行管理,同时,用类SDN的技术在Internet上形成一个虚拟广域网,双平面进行协同,这也是在业界独一无二的技术。又比如EC Turbo技术,可能有一些存储厂商有这个技术,但都没有华为做得好,而其中的原因,就是华为在数学和算法上多年投入换来的别人没有的高质量核心算法。

华为云,站在巨人肩膀上不断前行

张宇昕最后总结道,华为过去30年所积累的无论是基于软硬件技术的能力,还是运营商在网络方面,企业在行业中的经验,甚至是终端消费领域的经验,对华为云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积淀。

华为Vmall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几个电商之一,华为消费者云去年已经达到了全球4~5亿用户,今年据估计有可能全球会突破6亿用户,而他们都承载在华为云上。这是很典型的互联网应用,对于华为云是一个很好的场景积淀。

华为云还是业界为数不多的能够把企业的数据中心网络、云接入网络、华为云数据中心的内部网络以及华为云骨干网络协同起来进行端到端创新的云服务商。企业数据中心网络是华为私有云的网络方案;云接入和云骨干本质是运营商网络,华为一直在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华为云数据中心的网络由华为云BU在持续创新。所以华为云不仅仅具备各种能力,关键的是华为云能够进行端到端的协同创新。

在芯片领域,华为云也是业界具有研发芯片能力的为数不多的云厂商之一,华为云拥有类NP的架构,而华为云之所以能够做类NP的架构,是源于华为在运营商领域的长期积累,而通过这个架构制作的云智能网卡,能够快速支持单芯片SoC,多协议卸载,性能是业界最佳的2.5倍,而功耗却低50%,这些都是传统运营商和企业能力的积累给华为云带来的好处。

“这就是我所要强调的,华为云虽然时间不长,但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前进。”张宇昕坚定的说。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unhf_csdn/article/details/8302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