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实践(十)—sklearn之决策树

版权声明:点个赞,来个评论(夸我),随便转~ https://blog.csdn.net/qq_28827635/article/details/84481308

一、决策树分类概述

  • 介绍

    决策树思想的来源非常朴素,程序设计中的条件分支结构就是if-else结构,最早的决策树就是利用这类结构分割数据的一种分类学习方法。

  • 原理

    • 信息熵
    • 信息增益

二、信息熵

  • 定义

    • H H 的专业术语称之为信息熵,单位为比特
  • 公式

    H ( X ) = i = 1 n p ( x i ) I ( x i ) = i = 1 n P ( x i ) l o g 2 P ( x i ) H(X) = \sum_{i=1}^{n}p(x_i)I(x_i) = - \sum_{i=1}^{n}P(x_i)log_2P(x_i)

    • I ( x ) I(x) 用来表示随机变量的信息, p ( x i ) p(x_i) 指是当 x i x_i 发生时的概率。
    • log可以以别的数为底,只不过值会不同罢了
    • 熵只依赖X的分布,和X的取值没有关系,熵是用来度量不确定性,当熵越大,概率说X=xi的不确定性越大,反之越小,在机器学期中分类中说,熵越大即这个类别的不确定性更大,反之越小
  • 来自百度百科

    • 信息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人们常常说信息很多,或者信息较少,但却很难说清楚信息到底有多少。比如一本五十万字的中文书到底有多少信息量

    • 直到1948年,香农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才解决了对信息的量化度量问题。信息熵这个词是C.E.香农从热力学中借用过来的。热力学中的热熵是表示分子状态混乱程度的物理量。香农用信息熵的概念来描述信源的不确定度。

    • 信息论之父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第一次用数学语言阐明了概率与信息冗余度的关系。

  • 来自<数学之美>

  • 示例助解

    举一个的例子:对游戏活跃用户进行分层,分为高活跃、中活跃、低活跃,游戏A按照这个方式划分,用户比例分别为20%,30%,50%。游戏B按照这种方式划分,用户比例分别为5%,5%,90%。那么游戏A对于这种划分方式的熵为:
    H ( A ) = ( 0.2 l o g 2 0.2 + 0.3 l o g 2 0.3 + 0.5 l o g 2 0.5 ) = 1.485 H(A) = -(0.2*log_{2}0.2+0.3*log_{2}0.3+0.5*log_{2}0.5) = 1.485
    同理游戏B对于这种划分方式的熵为:
    H ( B ) = ( 0.05 l o g 2 0.05 + 0.05 l o g 2 0.05 + 0.9 l o g 2 0.9 ) = 0.569 H(B) = -(0.05*log_{2}0.05+0.05*log_{2}0.05+0.9*log_{2}0.9) = 0.569
    游戏A的熵比游戏B的熵大,所以游戏A的不确定性比游戏B高。用简单通俗的话来讲,游戏B要不就在上升期,要不就在衰退期,它的未来已经很确定了,所以熵低。而游戏A的未来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它的熵更高。

三、 信息增益 - 决策树的划分依据之一

  • 定义

    特征A 对 训练数据集D 的 信息增益 g(D,A) ,定义为 集合D 的 信息熵H(D)特征A条件下 D 的 信息条件熵H(D|A) 的差。

  • 公式

    g ( D , A ) = H ( D ) H ( D A ) g(D,A) = H(D) - H(D|A)

  • 公式的详细解释:

    • 信息熵的计算:
      H ( D ) = k = 1 K C k D l o g 2 C k D H(D) = - \sum^{K}_{k=1}\frac{|C_k|}{|D|}log_{2}\frac{|C_k|}{|D|}

    • 条件熵的计算:

    H ( D A ) = i = 1 n D i D H ( D i ) = i = 1 n D i D k = 1 K D i k D i l o g D i k D i H(D|A)=\sum_{i=1}^{n}\frac{|D_i|}{|D|}H(D_i)=- \sum_{i=1}^{n}\frac{|D_i|}{|D|}\sum^{K}_{k=1}\frac{|D_{ik}|}{|D_i|}log\frac{|D_{ik}|}{|D_i|}

    注:

    • C k C_k 表示属于某个类别的样本数
    • 信息增益表示得知特征X的信息而息的不确定性减少的程度使得类Y的信息熵减少的程度

    这句话应该有点毛病,太绕了,没有理解透,马上补,然后再回来修改

  • 示例助解

    假设有下表样本:

    第一列为QQ,第二列为性别,第三列为活跃度,最后一列用户是否流失。

    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性别和活跃度两个特征,哪个对用户流失影响更大?我们通过计算信息熵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QQ gender active_info is_lost
    1 0
    2 0
    3 1
    4 0
    5 0
    6 0
    7 1
    8 0
    9 1
    10 0
    11 0
    12 1
    13 1
    14 0
    15 0

    按照分组统计,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已流失(人) 未流失(人) 汇总(人)
    整体 5 10 15
    3 5 8
    2 5 7
    0 6 6
    1 4 5
    4 0 4

    那么可得到三个熵:

    整体熵:
    H ( S ) = 5 15 l o g 2 ( 5 15 ) 10 15 l o g 2 ( 10 15 ) = 0.9182 H(S) = -\frac{5}{15}log_{2}(\frac{5}{15})-\frac{10}{15}log_{2}(\frac{10}{15}) = 0.9182
    性别熵:
    H ( g 1 ) = 3 8 l o g 2 ( 3 8 ) 5 8 l o g 2 ( 5 8 ) = 0.9543 H(g_1) = -\frac{3}{8}log_{2}(\frac{3}{8}) - \frac{5}{8}log_{2}(\frac{5}{8}) = 0.9543

    H ( g 1 ) = 2 7 l o g 2 ( 2 7 ) 5 7 l o g 2 ( 5 7 ) = 0.8631 H(g_1) = -\frac{2}{7}log_{2}(\frac{2}{7}) - \frac{5}{7}log_{2}(\frac{5}{7}) = 0.8631
    性别信息增益:
    g ( S , g ) = H ( S ) 8 15 H ( g 1 ) 7 15 H ( g 2 ) = 0.0064 g(S,g) = H(S)-\frac{8}{15}H(g_1)-\frac{7}{15}H(g_2)=0.0064
    同理计算活跃度熵:
    H ( a 1 ) = 0 H(a_1)=0

    H ( a 2 ) = 0.7219 H(a_2)=0.7219

    H ( a 3 ) = 0.0 H(a_3)=0.0

    活跃度信息增益:
    g ( S , a ) = H ( S ) 6 15 H ( a 1 ) 5 15 H ( a 2 ) 4 15 H ( a 3 ) = 0.6776 g(S,a) = H(S)-\frac{6}{15}H(a_1)-\frac{5}{15}H(a_2)-\frac{4}{15}H(a_3)=0.6776活跃度的信息增益比性别的信息增益大,也就是说,活跃度对用户流失的影响比性别大。
    活跃度的信息增益比性别的信息增益大,也就是说,活跃度对用户流失的影响比性别大。

    在做特征选择或者数据分析的时候,我们应该重点考察活跃度这个指标。

    参考:https://blog.csdn.net/guomutian911/article/details/78599450

三、决策树的其它划分依据

决策树的原理不止信息增益这一种,还有其他方法。

  • ID3
    • 信息增益 最大的准则
  • C4.5
    • 信息增益比 最大的准则
  • CART
    • 分类树: 基尼系数 最小的准则 在sklearn中可以选择划分的默认原则
    • 优势:划分更加细致(从后面例子的树显示来理解)

四、决策树 API

class sklearn.tree.DecisionTreeClassifier(criterion=’gini’, max_depth=None,random_state=None)

  • 决策树分类器
  • criterion
    • 默认是’gini’系数
    • 也可以选择信息增益的熵’entropy’
  • max_depth
    • 树的深度大小
    • 不指定树的深度很容易出现过拟合
  • random_state
    • 随机数种子

gini - 基尼系数

五、决策树 - 案例:鸢尾花分类案例

  • 完整代码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
    
    # 获取数据集
    iris=load_iris()
    
    # 分割数据集
    x_train,x_test,y_train,y_test=train_test_split(iris.data,iris.target,test_size=0.3,random_state=8)
    
    # 特征工程:标准化
    transfer=StandardScaler()
    x_train=transfer.fit_transform(x_train)
    x_test=transfer.transform(x_test)
    
    # 模型训练
    # 1> 实例化一个估计器
    estimator=DecisionTreeClassifier(criterion='entropy',max_depth=3)
    # 2> 传入训练数据集,进行机器学习
    estimator.fit(x_train,y_train)
    
    # 模型评估
    # 方法1,比较真实值与预测值
    y_predict=estimator.predict(x_test)
    print("预测值为:\n",y_predict)
    print("比较真实值与预测值结果为:\n",y_predict==y_test)
    # 方法2, 计算模型准确率
    print("模型准确率为:\n",estimator.score(x_test,y_test))
    

六、决策树 - 案例:泰坦尼克号乘客生存预测

  • 泰坦尼克号数据

    • 在泰坦尼克号和titanic2数据帧描述泰坦尼克号上的个别乘客的生存状态。这里使用的数据集是由各种研究人员开始的。其中包括许多研究人员创建的旅客名单,由Michael A. Findlay编辑。我们提取的数据集中的特征是票的类别,存活,乘坐班,年龄,登陆,home.dest,房间,票,船和性别。
    • 乘坐班是指乘客班(1,2,3),是社会经济阶层的代表。
    • 其中age数据存在缺失。

    数据:http://biostat.mc.vanderbilt.edu/wiki/pub/Main/DataSets/titanic.txt

  • 步骤分析

    • 数据预处理,填充缺失值
    • 提取特征值,目标值
    • 特征工程,字典特征提取
    • 数据集划分
    • 模型训练
    • 模型评估
  • 完整代码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feature_extraction import DictVectorizer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
    
    # 获取数据
    tanic=pd.read_csv("http://biostat.mc.vanderbilt.edu/wiki/pub/Main/DataSets/titanic.txt")
    tanic.head()
    
    # 数据预处理,填充缺失值
    tanic['age'].fillna(tanic['age'].mean(),inplace=True)
    
    # 提取特征值,目标值
    x=tanic[['pclass','age','sex']]
    y=tanic['survived']
    
    # 特征工程,字典特征提取
    transfer=DictVectorizer(sparse=False)
    x=transfer.fit_transform(x.to_dict(orient="records"))
    
    # 数据集划分
    x_train,x_test,y_train,y_test=train_test_split(x,y,test_size=0.3)
    
    # 模型训练
    # 1> 实例化一个转换器
    estimator=DecisionTreeClassifier()
    # 2> 进行机器学习
    estimator.fit(x_train,y_train)
    
    # 模型评估
    # 方法1,比较真实值与预测值
    y_predict=estimator.predict(x_test)
    print("预测值为:\n",y_predict)
    print("比较真实值与预测值结果为:\n",y_predict==y_test)
    # 方法2,计算模型准确率
    print("模型准确率为:\n",estimator.score(x_test,y_test))
    
    

七、决策树优缺点

  • 优点

    • 直观
    • 简单
  • 缺点

    • 容易过拟合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28827635/article/details/8448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