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明学院学员报告:「看电影攻略」之豆瓣电影票房与口碑分析,这几类电影不易踩雷!

要说有什么经济实惠、老少咸宜的娱乐休闲方式,当然非看电影莫属啦~~

心血来潮,说看就看的你,如何盲选电影避免踩雷?今天就奉上未明学院L同学的数据报告之看电影攻略,教你最小化踩雷风险。

前言

以下分析报告作者:

未明学院数据分析训练营学员

中央财经大学 市场营销 大三

数据说明

本次报告的数据来自于豆瓣电影网以及中国票房网。

首先编写爬虫从豆瓣电影网爬取近十年在内地上映的电影的概要信息,爬取包括影片名、导演、编剧、主演、类型、制片国家、语言、上映日期、片长、豆瓣评分、一星~五星的比例、评价人数等在内的15个属性;从中国票房网爬取近十年在内地上映的电影的票房信息,包括影片名、累计票房、类型、片长、上映时间、国家及地区、导演、主演等8个属性。

对爬取下来的数据,使用Python作为分析处理工具,可视化部分采用Pyecharts + Seaborn。

国产电影的十年

2018年1-3月我国电影总票房达202.1亿元,这是中国电影首次超过北美电影市场,摘得全球电影市场冠军。1-5月份,我国票房同比增长22.3%。预计未来三年中国票房规模仍能保持较高增速。

中国电影用不到10年的时间从全球票房不到1%的市场份额上升到占两成份额,正在由追赶者向领跑者进阶。

目前中国观影总人次和银幕数量已超过北美总和,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主体,在国家层面,成为世界最大票仓。

十年产量和票房

                                                                                        图1 中国电影十年票房走势  

                                                                                             图2 中国每年电影数量  

从产量来看,在12年进入规模化产业化之后,中国电影数量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但增速放缓,电影市场趋于饱和,大众的口味由“有电影看”向“看好电影”转变。

从票房趋势来看,依然是由“快速增长”向“稳步提升”转型。

将产量与票房结合,我们发现:12-14年电影数量比较平稳,收益依然大幅增长,可见从12年开始中国电影市场在观众的推动下开始出现转变,保证出片量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质”的提升,收到了较好的市场反馈。

从15年开始,中国电影市场规模出现回落,票房却在稳步提升,“产量红利”经过三年的革新已经逐渐消失,“质量红利”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十年消费走势

                                                                                          图3 中国电影平均票价走势  

                                                                                                图4 电影月场均人数

从月平均票价总体趋势来看,呈现出“螺旋上升”的周期性走势,近期来说,除了少部分波动之外,每一年的暑期档(7-8)以及春节档(1-2月)票价处于峰谷部分,并且在峰谷后必然伴随着票价的回升。可见,中国电影非常注重节日营销,对于大众来说,高峰期(从众)观影是今后消费的必然趋势。

月平均人次反应同样的问题,春节档以及暑期档是电影票房的爆发期,观影人数处于峰值。对比这两个档期,春节档比暑期档更加具备市场潜力,无论从购买力还是大众年龄结构,春节档都更加的多元化。对于电影发行方而言,在春节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至关重要。同时,由于年龄层次的多元化,也为不同类型的电影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电影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我们研究一下票价走势中间的“异常情况”在14-15前后,月均票价呈现出低点,我们发现,这与中国电影转型的时间相吻合,由此可见,中国电影由“量”转“质”的过程中,适当的降低了票价,加上在线票务的蓬勃发展,让更多人走进电影院,为电影市场的厚积薄发打下了基础。

各种类型电影票房口碑分析

内容生产上各类型影片表现不均

                                                                                          图5 各类电影所占比例  

                                                                                          图6 各类型电影票房总计  

中国影片类型化发展仍较欠缺,大多数影片的数量占比和票房占比均不均衡;

爱情、剧情、喜剧、动作类影片票房占比明显较高,而战争、犯罪、动画类影片票房占比明显偏低。

                                                                                图7 近十年国内各种类型电影豆瓣平均评分  

结合评分,影片类型来看,动画片小众但惊喜概率高,剧情类影片也较易得好评”。

票房冠军向工业化类型影片靠拢

                                                                                    图8 2012-2018年5月 国产电影票房总冠军  

近几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头部影片绝大多数为奇幻、动作、军事等重工业化特征明显的电影类型,这类影片以卓著的工业特效、优于普通类型影片的票房回报而越来越受市场青睐。

创新途径:流量IP

                                                                 图9 2012-2018年5月 国产高票房电影  

中国电影系列作品已经形成口碑,如《战狼2》、《唐人街探案2》等均是系列作品开发;

但暂时缺少强势IP。

电影明星是电影票房的保证吗?

高产导演 VS 高票房导演 VS 高质量电影

                                                                                   图10 导演执导电影次数&总票房收入  

                                                                                  图11 前十票房导演豆瓣平均评分  

吴京以62亿的总票房占据导演票房排行榜的第一位,其中吴京执导的《战狼2》狂卷56亿票房,为中国内地总票房第一名;第二名为林超贤,执导10部电影,总票房为54亿;第三名为徐克,执导15部,总票房为47亿。从图10我们基本能够看出,高产的导演相对而言能够获得更高的总票房。但是,高产的导演一定能执导出高质量的电影吗?

图11为导演执导电影次数-豆瓣平均评分散点图,图中的绿线代表所有导演执导电影豆瓣平均评分的中位数,评分中位数为6.8。从图11中我们能够看到,一共有四位导演的豆瓣平均评分尚未没有达到中位线水平,分别为徐克、许诚毅、王晶以及郑保瑞。其中徐克以及王晶执导电影次数分别为15、14次,名列第一、第二,却未能超过导演评分的中位线水平,可惜可叹。

豆瓣平均评分最高的三位导演分别为林超贤、闫非以及陈思诚,执导电影次数分别为10次、2次、3次。虽然闫非、陈思诚执导电影次数较少,但是观众对于两位导演的电影比较认可,评分也比较可观。由此可见,高产的导演执导出的电影未必高质量。

当然,我们从上面的数据中能够看到几位所谓的“黑马”导演,如吴京、闫非以及陈思诚。吴京仅仅执导两部电影,然而其豆瓣评分接近7分,总票房第一;闫非执导的《夏洛特烦恼》以及《西虹市首富》成为现象级的电影,疯狂吸金;陈思诚执导的两部《唐人街探案》广受好评,票房收入颇丰。然而,所谓的“黑马”导演究竟是会一路璀璨下去,还是昙花一现,这还需经过时间的检验。

高产演员VS高票房演员VS高质量电影

                                                                                          图12 总票房前十的演员

                                                                                              图13 前十票房演员豆瓣平均评分  

国产电影依然以男演员扛起票房大旗,参演电影累积票房排名前十均为男演员。

邓超以128亿的总票房占据演员票房排行榜的第一名,第2,3名分别为曾志伟、徐峥,总票房分别为127亿、114亿。

黄渤则以23部电影登顶最高产演员的宝座,席卷94亿票房;成龙、邓超、王宝强三人以参演17部电影的成绩并列第二。然而,高产演员或高票房演员一定能够演绎出高质量的影片吗?

我们的答案是不一定,图13位前十票房演员豆瓣平均评分,其中的红线为演员参演电影豆瓣平均评分中位数,为6.3。我们注意到有五位演员没有超过中位线,分别为邓超、曾志伟、王宝强、包贝尔以及吴京。五人之中邓超以及王宝强可谓是高产演员,参演电影部数均为17部,然而邓超所参演电影豆瓣平均评分6.09,在十人中位列第六,王宝强豆瓣平均评分6.01,位列第七。由此可见,演员的票房数与口碑评分未必成正相关。

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特殊的人物—黄渤。豆瓣平均评分第一、参演影片数第一,只能说黄渤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变数。

从这份分析报告可得出结论,近年来剧情、喜剧、战争类的电影一般口碑还不错,动画片小众但惊喜概率高,黄渤的电影多,口碑好,值得一试。但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数据得出的结论仅供参考,盲选电影也存在未知的乐趣。11月大片扎堆,你打算看哪部?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EnlightenAcademy/article/details/83819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