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创业是一场有节制的游戏

创业是一场有节制的游戏

作者:吴晓波频道

信用是你唯一需要保全的财产

在逐利的商业世界里,失败者往往是不容易被再次接受的,所以,有可能重新站起来的人少而又少。而那些极少数者之所以能够卷土重来,最大的原因是,当他们的物质王国崩塌的时候,他们的个人信用却被顽强地保全了下来。

创业是一场有节制的游戏

企业家之成功,之被人记取和传颂,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所一手缔造的企业仍然在创造奇迹。企业家总是需要有一些看得见、可以被量化的物质和数据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些物质和数据还必须每年保持一定的增长,甚至,增长的速度应该比自己的同行要快,否则,他就很难被视为成功。

正是这种特征,构成了企业家的职业性格:注重利益而不计后果,得理处决不轻易饶人,勇于倾家一搏而不肯稍留后路。

创业是一场总是可以被量化的智力游戏,不错。

创业是一场与自己的欲望进行搏斗的精神游戏,也不错。

但归根到底,创业是一场有节制的游戏。

如果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节制是有限责任的同义词,是有序竞争和优质化生存的必需,是社会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均衡。

狼文化的尽头是什么

但大家不知道、或是刻意忽略的是,在这些成功故事背后,可能用了多少的社会资源,与不尽合理、不一定合法、不见得合情的手段。如果这样的成功被大肆歌颂或称道,而没有托出背后的完整面貌,并探讨这种营运模式的利弊影响,这对社会是不公平的。

“中国的机会太多,以至于很难有中国的企业家专注于某个领域,并在该领域作出卓越的成绩。

管理是一个连续反馈的过程,如果你只是这样‘浓缩’地学习,然后匆匆忙忙地采取行动,或者是让其他人来对组织进行改造,这简直就像个‘人造的孩子’。”

我不知道众狼横行的时代什么时候会走到它的悲凉尽头。李焜耀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苍狼最终在历史上的下场都是会消失的,因为草原总有被吃尽的一天。最后生存下来的会是什么呢?我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不会有狼,只有懂得生活文明的人类,用更文明的手段、更有文化的思考、更具有历史观的企业经营模式,才有条件继续生存下来。”

创业究竟有哪些成本支出?

对待不同成本应该有不同的态度,也就是说,当不同的成本考量发生冲突的时候,是有权重区别的。例如产品制造类项目的其余成本都应该尽可能低,但产品设计和推广的预算绝对不能压缩。

其实,企业经营是动态发展的。截取一年时段的成本计算,并不意味着不需考虑公司长期目标和实现周期,如果计划两年盈利,那么,第一年的亏损是需要理性接受的。

所以,如果你一年后手中还有0元钱,那是常态。因为一个公司如果能够生存一年,那就意味着它已经在残酷的市场取得了一席之地。只要管理和行业环境没有大问题,它在这一年中,一定获得了更多不可预估和量化的隐形业务机会、发展潜力,而非真金白银。

如何选择创业项目?

创业,在以前往往是被动的驱使,而现在则是转为更多主动的选择。尤其是那些已经拥有一份能丰衣足食的工作,却不甘蜷身于既定的体制模式的人,他们总期待生命里能有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创业成功是个概率事件。如果在选择项目时,可以更科学地分析和评价项目,将会提高成功的概率。

1.商业模式:核心驱动因素,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能否持续,能否形成闭环。

2.市场目标:了解市场大环境,同时对未来市场状况预判,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创业项目是铺路赚未来的钱。

3.项目核心:基于第二点,分析项目的核心竞争力,相比竞品有何种优势,能否切中用户的痛点。

如果你追逐财富,那么首先确定这个项目是否已获得融资或者能自负盈亏,没有的则不考虑。然后看工资是否高于原本,期权最好与工资差不多。最后,要进一家至少有机会成为平台的公司。至于你是否是联合创始人不重要,你有多热爱这个项目也不重要。

如果你追逐梦想,那么首先看看自己有多热爱这个项目,完全提不起兴趣的项目不要去。只是一名普通员工的不要去,至少你得是骨干,最好是联合创始人,这样你才能学会如何创业。至于项目能长成什么样子并不重要,因为以后你还会有别的项目。

不过,不管你追逐什么,千万别饿着肚子跟别人创业,否则你会很累,项目也容易跨掉。创业,活着才是硬道理。

最后,补充一点,全民创业是个社会横向试错的过程,一定有利于整体社会价值的创造,但同时,对个人而言,创业却是个纵向试错的过程,为了你的成功,千万不要死心眼,发现路子不对,就赶紧掉头,别弄得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那些可能会嘲笑你三心二意的人,为最初的豪言壮语不断买单。

创业团队需要哪些类型的人?

首先,理念上的接近。

其次,功能上的互补。

创业里很强调的一点就是“转基因”。乔布斯在创造Macintosh的时候,拥有一支“转基因”的团队,用他的话说就是一群“碰巧懂得计算机科学的音乐家、诗人、艺术家、动物学家和历史学家”。

创业团队还应当具有快速学习的能力。

微信好友不等于你的人脉

这一规律的实质是熟人之间信息的同质化趋势和视野局限性与弱联系人相比负面影响会更突出。但人脉的本质是价值的交换,如果别人没有看出你的价值,为什么要预支价值(自己的时间和经验)给你?所以,当你开始发展人脉,请注意用各种方式塑造你自己能够提供的价值,比如你的气质、学识、创意、方案等等不花钱的资本,你才可以被认为是别人可以进行价值交换的人。

再次,人脉,一定追求品质,而不是数量。我们到了一定的阶段,会自然的认识很多人,甚至很多牛人,但是好像人家都不怎么愿意理你,或者自己也不好意思去找人家,这都不算是好的人脉。好的人脉是,大家愿意分享专业知识和经验,甚至是资源。

好的人脉是结果:你越是成功,你的人脉就越高大上。而不是你找个高大上的人脉圈,你就能成功。

人脉有两个作用不可否认,一是降低信息成本,二是降低交易成本。但是人脉,不能改变生意的本质。人脉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然后自己去完成,而不是由人脉来帮你完成。

创业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过程,你看的项目多了,说不定就能给别人介绍项目。在合作的过程中加深彼此的了解,从而建立人脉。

创业团队的股权该如何分配?

史蒂文斯在《集体选择经济学》里说道:“要么有效率,但有独裁;要么有民主,但无效率,我们必须做出选择。”且不论这句话真理与否,在经济学的语境下,效率无疑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当效率与公平产生冲突时,创业者容易选择性地忽视,殊不知这类冲突发酵的却是改变企业成长曲线最为隐秘的变量。

创始股东股权平均,这在创业时是大忌。由于创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大家的意见很难完全一致,经常需要做出一些艰难决定,因此创业早期需要集中决策权,体现在股权方面就需要集中股权。

股权分配的本质牵扯到两个根本性问题:一个是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一个是获取更多资源让公司成功,从而创始人获得巨大经济回报(让有能力的人来帮你,包括找有实力创始人和投资人)。

随着公司规模变大,股权均分会带来决策效率的下降,如果有外部投资人的进入,还会让博弈局面复杂化。

带头大哥需要胸怀和魄力,能几乎容忍任何缺点,不断发现优点。在初期人的主观能动性远超过制度。

创业失败后重返职场的难点在哪?

较之职场、创业以及再创业这三种情况而言,创业后重返职场应算是第四种人生,显然也是一种更需要勇气的选择,而这一群体(以下简称回归者)绝不在少数。

对于公司的制度和管理服从度,回归者往往呈现两极化的状态。

一种人在经历过挫折后总结经验,对自己有着更清晰地认知,这部分回归者认可自己的工作,到岗后会很好地融入,服从公司和岗位需求,且心态相对较为理性、低调;

另一种却难以从众,始终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因此很难被管理,这些人反而会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麻烦。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遵循的是“人岗匹配原则”,也就是说,HR决定聘用的员工必须符合岗位的需求——技能和心理兼备。只要满足这两个需求,这一群体还是HR心目中非常不错的招募对象。

“你觉得,回归者和普通职员身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被问及此题的HR和回归者们,都给出了惊人一致的答案:对公司的理解。一个人对于公司的理解,不是啃完彼得·德鲁克就能消化得了的,但这些从一线撤退下来的人,确乎有着×××实弹的感受。

我们人人都会说:创业是件“九败一胜”的事,从而认定创业是“天时地利的迷信”。但是,如果把这句话翻译成一个比较残忍的版本,那应该是这样的:它虽然很美好,但也是很挑剔人的。所以如果“创业”这个岗位并不适合你,换一个岗位显然是更明智的选择。

第一,不论身在何处,就要遵从既有的规则,脚踏实地地做好岗位工作,“敬业”本身就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要是这一点都做不到,你恐怕什么事也不容易成,更遑论创业。

第二,不管是哪一种选择,都不是误打误撞、随心所欲。“贼心不死”、徐图东山的回归者如果聪明,在新职场的工作中,注意积累专业知识、了解发展动向、练习人际技能、提升管理水平,其实无不在为未来打基础、做准备。

延伸阅读:给期权和给股权,我该选择谁?

一个人在需要做出选择的关头,是否有清晰的答案,取决于本人对自己的认知清晰度有多少。

LOGO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所有的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都急于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欲望,因此将自己的意愿过多地加载在LOGO、产品上,反而致使用户无法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满足,这样的错误,即使是最初的苹果也未曾避免。

但是学会给LOGO做减法,无疑是更符合当下审美潮流的做法。

LOGO的作用不是摆设,而是需要帮助企业更好、更方便、更快速地传播品牌形象,这一点对于创业者尤甚。在这样的前提下,好LOGO的标准有三个。

第一,易于应用。

第二,易于识别

第三,便于记忆。

因此,“拟物化传播”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业者更好的选择,即用我们生活里常见的小物品,并且可以保证其贴合你的行业和产品,来作为LOGO的主要图形,这也会使得LOGO更具场景代入感。

一家创业公司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生存问题,而不是“看起来很美”。一个好的LOGO固然可以令创业企业增强生命力,但是却不是解决创业公司生存问题的根本,在这一点上,创业者必须始终保持清晰的认知。

如何做好时间规划?

李开复认为,有效率地管理时间的第一步,就是做你真正感兴趣、与自己人生目标一致的事情。因为我们的“生产力”和“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所以,改变时间状态的关键是心理而不是生理上的问题。真正地投入到你的工作中,需要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渴望、一种意志。

清空大脑,一次专注于一件事。

如果把人脑比作电脑,过多项程序共同运行时电脑就容易死机,人脑也是一样。所以每次展开一项工作时,要及时清空脑子,避免挂念其他的事情,尽可能地专注于接下去的这项工作。

创业者会有一个误区:一味追求延长工作时间,以求“加快开发进度”。其实这样效率反而更低,而且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心理和情绪。

对于创业者而言,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能量:

按时作息、加强锻炼、合理膳食,提高身体的基础能量水平;

善于向他人表示赞赏,保持积极心态来提高情绪能量;

运用番茄工作法、冥想等,提高专注水平,提供思想能量;

从日常工作中找到能赋予自己以意义感和目的感的事情,激发精神能量。

需要注意的是,创业团队可以氛围轻松,但是工作过程中,团队成员间尽量不随意打断彼此,因为时间碎片化必定导致效率低下,每人每天有2个小时整块的专注时间对于提升团队的效率很有帮助。

怎样规范化公司的制度?

我们通常用“人性”和“狼性”来描述两种管理方法,但是从制度建设角度而言——“人性”是必须的,“人性”的目的在于保持团队的效率与公平,从而更好地实现“狼性”。但是此“狼性”非彼“狼性”,它指的是:每个个体和其他个体更加密切地配合,每个个体更具有自主性地进行低级决策,而不是更加凶猛地为一个上层意造的目标奔命。

归根结底,制度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保证团队每一分子的合理利益,从而让创业公司在速度中保持不竭的激情。

即时沟通、明确职责是创业公司兼顾“速度与激情”的关窍。

但是在高速增长、升级的过程中,年轻的创业团队往往有种不太好的倾向:盲目迷信互联网思维,并进而坚信新的事物可以完全替代旧事物。譬如对组织结构、制度建设、文化塑造嗤之以鼻,总觉得新企业就是要革这些传统企业的命,所有传统体系内的一切都应被好玩的、有趣的、更受新生代欢迎的形式完全替代。

但是,坚信“失控”的创业者们须切记:“失控”只是工具,绝非我们想要的秩序。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企业制度体系也不是。若说非要在初创阶段就建起完备的制度,那就有宁滥勿缺之虞了。

可以在厘清企业的核心流程之后,在企业章程的框架内逐渐完善,并随形势变化而适当修正。

制度的建立是基于企业管理的需要,以目标为导向。因为对于创业型企业,其早期目标非常明显,就是在存活中寻求发展。

如何利用O2O拓展客户?

有地域限制的行业而言,导流逻辑更应该是offline to online。

但是首先要注意的一个关键是,大部分社区类的行业,如提问中的宠物店,或我们的青年菜君,其根本性作用在于解决用户的日常性需求,而非比如吃次西餐、看场演出这样的体验性需求。用户愿意为了满足体验性需求额外付出代价,比如多花钱、远距离跋涉,但基本的比如买菜做饭、宠物洗澡这些日常性需求,是不会有太多人因为你在网上说的多有逼格,就哪怕跋山涉水也要去一次的。

每个创业者的成本都是有限的,成本失衡导致的结果就是,你反而不能真正去影响到你身边的人。

所以如果只是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会化传播,对于解决日常性需求的行业而言,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效果可能比互联网更明显,因为你的用户是锁定在附近区域的。通过地推方式传播到的用户更为精准且转化率更高。

就社区类产业的性质而言,我们应该是将offline的客户导向online,再用online的数据去完善offline的服务。

还是以青年菜君的经验为例,我们希望的是offline里的精准用户,可以运用互联网,线上提前下单支付。然后我们根据online上的订单,系统分割至整条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采购、生产加工、物流、终端自提设备管理等,让每个环节都能精准地掌控成本。这样就能真正按照用户的需求去定义生产,尽可能避免了传统电商最大的库存问题。

1.互联网能帮你快速找到大量用户,但他们可能并非是你的真正用户;

2.互联网并不一定是最经济的方法,实际上它的成本可能超过普通的手段。

所以,对社区类行业而言,更值得参考的逻辑是在offline锁定你的精准用户,将他们导流至online,用online数据覆盖你的价值链,精确控制成本,以及offline客户的信息建设。

当合作方变成竞争对手该怎么办?

当你发现了自己的价值,不仅不用担心被随意撬掉,甚至可以强化此价值定位,打造一个传统意义上不存在的服务环节,这也许就是创新的雏形。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价值,那么即使有所盈利,也是羸弱的。

创业完全和商机是两回事。商机可以赚大钱,但瞬息万变,不可持久,一锤子买卖。创业是找到了合适领域一扇独特的门,打开门可以慢慢走,有时候顺风就会走得很快,但初期会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去成长自己,做好准备。

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创业,是可以慢慢来的,是告诉别人也不相信的,甚至直到你成功了别人也没看明白。所以建议重新思考行业发展和个人定位,重新走上真正的创业之路,而不仅仅是生意之路。

如何选择投资人?

一句话:你找一个“过墙梯”,也许不难,但找一个“引渡人”,那可是慢工细活。

选择投资人的前提是“情投意合”,因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就能屏蔽许多不必要的噪音,从而减少内耗,专注于创业者真正要做的事。

1.偏好长期耕耘相关领域的投资人。

2.先选人,再选公司。

3.别被美好承诺所惑。

4.跟他已经投资的创业者聊聊。

5.先一起工作。

6.啤酒测试。

不是测试对方酒量,而是一起吃个晚餐,喝杯小酒,卸下防备与面具,更能了解双方的为人与价值观。

7.亲身参与协商。

协商是找出两方利益平衡点的过程,也是了解对方如何处理利益冲突的机会。

8.了解价格与价值的不同。

1.判断投资人是行业投资者还是纯股权投资者。

2.判断投资人对公司经营行为是否会进行干预。

3.投资人对公司决策事项是否要求一票否决权。

4.看投资人是否要求投资协议赋予的特别权利。

投资人拿出投资协议模板中的时髦条款,有些内容表述复杂,实际上缺乏可操作性。建议交给律师辅助你判断。

如何应对投资人的提问?

投资者的全部发问,核心目的都在考量一项唯一的核心价值——人。

实际上,投资人既不在意你改行与否,也不在意前后的相关度。投资人此问的真正目的,在于聆听创业者对于“创业”和“自己”两者及其关系的思考。

在投资人眼中,对于一个初创团队,这些问题实际上都还未曾出现,只是存在于创业者头脑中的idea/假设/演练。因此,投资人关于产品概念、商业模式、盈利渠道等等一切看上去极其正式、商业的发问,都只是一个“虚设”。

创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自我认知过程,创业者是否拥有谦虚和乐观的心态,根据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以及战略,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也是大部分投资人在此题中所真正考量的。

但无论如何,拥有稳定的情感生活,是投资人所期许的。因为不稳定的情感意味着:情绪波动必定影响创业,而且股权存在很大变数。

1.投资人不会刻意刁难:

如果投资人给你提了许多意见,通常是一个较为乐观的信号;

如果投资者问了非常复杂甚至刁难的问题,他有可能在考察你的抗压和应变能力。

2.在这场人与人的博弈中,坦诚与谦逊很可能是制胜关键。

从什么时候开始找律师合适?

蔡崇信在1999年,辞去年薪七十万美元的工作千里迢迢投奔马云,每月拿500元人民币加入刚成立的阿里,其情节之壮丽动人,堪称中国创业史上一段佳话。

而商标抢注更是早已形成产业,不仅符合国际惯例,而且成为品牌争夺的常规手段。商标具有唯一性,是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标志,这才是真正打造品牌的基础。毫不夸张地说,丢了商标等于丢了市场。

实际上,知识产权不仅仅是一种具有财产属性的权利,在更大的程度上是所有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

知识产权的布局要早。因为知识产权的特点就是:前期投入比较可控,后期补救异常艰难。所以,布局越早成本越低,而且我国维持知识产权的成本并不高。

1.应该尽早与专业律师建立稳定的辅助关系。

2.创始人应当具备法律商业化的意识。

3.注意不同阶段法律工作的侧重。

初创阶段,知识产权和股权设置需要尽早提上日程,因为知识产权事关公司无形资产并且具有时效性,而股权设置则关系到创始团队的忠诚度和干劲;

高速成长阶段,就要考虑融资和股权激励的法律安排,同时也必然涉及到公司治理和内控制度;

成熟期,要重点考虑公司的并购、上市等法律安排。

吴欣鸿: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

创业的过程永远是漫长的,需要持之以恒地探索。直到某一天,当所有人都在谈论这个市场的时候,才会发现,当初有这样一群人,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发现需求、挖掘需求、满足需求、扩大需求,将曾是一片荒芜的市场开发成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这,或许就是创业的终极意义。

吴晓波:我为什么要投资豚鼠

人的一生,总会做出一些完全出乎你预料的事情。比如,我的一个工程师朋友去丽江散心,结果现在留在那里成了一家客栈的老板;比如,我的另一位朋友教一个德国友人讲汉语,结果现在去柏林当家庭主妇了;比如,从来没有硬件投资经验的我,因某次闲聊成了一支游戏手环的天使投资人。

我是一个信仰技术创新的原教旨主义者,在任何产品领域,所谓的品牌、渠道、价格乃至商业模式的创新,都让位于核心技术的突破。

历史都是由一些有想象力的偏执狂们所创造的,他们由一个不可思议的灵感出发,以坚韧的意志实现点滴的突破,从而轰开一片新天地。

创业是一场新青年运动

纵观历史,那些凭借一门独到技术雄霸天下的辉煌,总是被历史碾碎在原地,甚至远远抛在身后。在这个时代,我们将这种情形称为“创新者的窘境”。

任何先进的技术,带来的总是急遽膨胀和扩张,忽略环境的变化而顺着惯性前冲,导致企业和社会的创新能力陷入窘境。更可怕的是,他们并不自知。等他们发现时,通常已经落后了很多。

此时的中国,也遇到这样相似的机遇——互联网时代的劣势开始呈现出或转变为一种优势。当海外的企业正陷在互联网时代巨大成功的“创新者窘境”之中时,中国的创新者在移动互联网上表现出了更为自如、更有特点的发挥。并且,中国所有的资源和市场都偏向了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令中国经济发展的病灶——人口过多——得以呈现出一种新面貌。

其次,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人口结构复杂,致使多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尤其是大部分年轻消费者对于“个性”的重视。所以,“圈层经济”、“社群经济”、“小众经济”现象应运而生,而其背后真正的价值就在于各种各样市场空间的诞生和细化。

毕竟,一切创新的源头都是对更好生活的渴求。

好的产品必然需要时间的打磨,而这个成长的时间线刚好与未来的消费者是契合的。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

qrcode_for_gh_7159fb337d37_258.jpg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51cto.com/543925535/231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