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革命》读书笔记

场景革命

 

互联网定义下的场景:

场景是最真实的以人为中心的体验细节。

场景是一种连接方式。

场景是价值交换方式和新生活方式的表现形态。

场景构成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接方式。

第一部分 正在发生的场景革命

第一章 长在朋友圈的碎片化场景

互联网时代的消费机制和生活意义都是基于场景的游戏规则塑造。

场景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与世界的连接方式

微信是基于连接的最大公约数,是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对于商品的定价和付费,我们更关注的是与谁、在何种场景中被满足。

我们的连接通过场景来表达。选择何种场景,决定了支持什么样的连接方式;构建什么样的社群,最终成就什么样的亚文化。

场景的本质是时间占有。拥有场景就拥有消费者时间,就会轻松占领消费者的心智。

 

从商业角度观察,没有场景,就没有社交状态的更新,没有互联网上分享的内容。所以,场景定义了我们的人格,定义了我们的付费规则,也定义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新的体验,伴随着新场景的创造;新的流行,伴随着对新场景的洞察;新的生活方式,亦即一种新场景的流行。未来的生活图谱将由场景定义,未来的商业生态也由场景搭建,未来是高毛利产品基于新场景蓬勃生长的红利期。

 

微信已变成连接层面的最大公约数

 

从朋友圈切入,我们会发现:

1.微信从社交沟通工具演进成场景基础设施,能生长“大象公会”,能长出“深夜发媸”,也能激活小米的CRM(用户关系管理)。

2.朋友圈是今天几近惟一的引爆场景。围绕引爆朋友圈匹配资源,做朋友圈+,是用户获取和用户经营的基础罗辑。

3.图片社交、O2O一类的互联网应用拓展了场景边界,令生活方式场景化,其全新的连接能力基于微信朋友圈乘法效应,也因此产业化。

4.场景化思维使产品功能清晰,结构化组件能力突出。内容越丰富,越能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场景设计,越能在个性化的朋友圈如鱼得水。

 

第二章 共享经济崛起的DNA

共享经济是场景中的产品与产品、人与人、人与产品连接方式的不断改变与优化。是更有效率的撮合能力的不断强化。

 

场景成为新商业模式指数级增长的关键词,成为共享经济的代表性标签。

 

共享经济最大的吸引力在于灵活性,任何人都可随时参与并受益其中。

 

身处协作、分享和共享的场景时代,分享越多回报就越多。

 

我们不难发现共享经济崛起的秘密中,有两点核心逻辑:

 

1.“场景”是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创立的重要工具

新的场景意味着新的连接方式。因为人们越来越需要新体验和更高的效率,满足更高效率和更新体验就意味着重新定义新场景,重新建立新的连接,所以创设新场景成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关键要素。

2. 基于新的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

以共享经济的逻辑,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产品打法和场景分类

 

第三章 颠覆传统互联网入口的核心逻辑

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作为重要入口,颠覆了PC时代的流量逻辑。

人群的自High通过SNS以几何指数放大,静态场景被动态重构。

 

动态场景将用户卷入,产品变成应运而生的场景,用户则自觉成了产品的传播者,传统互联网的流量逻辑被颠覆,场景成为新入口。

 

 随着LBS、支付场景的渗透,社交网络的便利,大数据将深入所有产业。场景入口以此为逻辑,把握住三个原则

  一、不再是简单执着于产品研发,而是专注洞察新的场景可能;

  二、不再是拘泥于自我本位诉求,而是激发用户主动传播分享;

  三、不再是红海竞争性流量获取,而是新品类独占新场景红利。

 

 《财经界》:我们看到足记、脸萌、魔漫相机等具有社交爆点的APP,曾在朋友圈中火爆刷屏,但是,伴随着的是昙花一现,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

  吴声:魔漫相机、脸萌昙花一现的原因,并不是引爆错了,而是没有充分承接引爆所带来的变化。公司要持续经营好爆款产品,需要在三个层面上做好承接工作:一是数据层面,二是品牌势能层面,三是用户体验层面。

  很多公司做到了数据层面,或品牌营销层面,却在用户感受层面缺失。这是因为,产品力不够强,没有形成用户体验和长期感受的累积,因此也就不会形成势能。累积的势能才是连接的机会。用户不能持续获得体验,产品自然昙花一现。

找到你的场景,就能找到你的人群。找到你的拥护者,就能建设你的社群。拥有自己的社群主张,就有形成属于自己亚文化的可能。有独特的亚文化,就有互联网的内容能力,有互联网的内容能力,就有引爆的机会和资格,因为引爆的可能就意味着流量的获取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所及。我们需要的是系统的承接和沉淀。

 

《财经界》:全球来看,中国的互联网热是独树一帜的,对此,您怎么看?

  吴声:这种情况与国情差异有关。第一,中国移动互联网有很多技术上的创新,在全球处于较为领先的位置,这是中国场景创新的技术基础。

  第二,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使与移动互联网有关的商业应用具有广阔的试错空间。尤其中国城市人口密集度高,服务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可以更方便实现交易匹配。

  第三,中国很多领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引导互联网带来信息的加速普及,形成了生活方式的快速迭代和重新洗牌。此前对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不够,而移动互联网恰恰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线下场景的缺失,反而给了移动互联网促成线上场景与线下场景融合的机会。举个例子,文具杂货店在日本和韩国类似于社区便利超市,中国却少此业态。现在互联网一代对文具的热情开始觉醒了,文具市场上,日韩创意文具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年轻人喜欢用文具为自己打标签,并在社交网络分享。通过分享,完成消费民主化的改造。而在欧美国家,就很难发生这种改造。因为无法形成高密度场景,而且没有迭代,所以欧美移动互联网发展没有呈现出中国这种繁荣的局面。

  再比如O2O,我们的快递和配送能力来自于劳动力价格的合理性甚至易得性,但欧美的快递配送成本较高,无法胜任高频场景的消费闭环,很难出现e代驾、云家政这样的公司。

 

第二部分 支撑场景的核心要素

商业模式最重要的构建方式是场景化,塑造场景化必须具备四个核心要素:体验(作为商业逻辑的首要原则,将大范围/多维度重塑和改造场景)/链接(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所形成的动态链接重构,让场景能够形成一种多元的碎片化)/社群(社群感/亚文化形成内容能力的可复制,造成大规模传播和用户卷入感)/数据(大数据成为量化驱动场景商业模式的底层引擎和枢纽元素)

第四章 体验美学重塑新的商业价值逻辑

场景颠覆传统流量入口,反映的是这个时代消费精神的变化,是基于体验美学的场景经济范式,

为用户提供价值,需要新的场景解决方案:为用户创造超越期待的体验,建立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

让用户给品牌(产品或社群)做出贡献,比让利给用户更重要/更有价值.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判断方式变了,判断标准变成了体验.

体验是决定用户消费意愿/消费动机/乃至最后转化环节的核心.

 

体验已经不只是解决痛点,更重要的是,体验解决的是甜点/痒点/尖叫点和兴奋点.这才是引爆点.

 

场景的解决方案是为用户创造卓越的体验.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塑造卓越用户体验:

1.塑造体验的层次感,体验的层次感决定了场景的真实性

2.体验要有细节,细节足够真实,才能吸引用户加入,体验细节是场景成为流量入口的要点所在

3.提供长期消费伴随的拥护者养成类体验,并把控制权交给用户

 

第五章 空间链接变成了新场景的定义指导

链接的乘法效应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指数思维

 

O2O是以人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接触点管理逻辑.抢占消费者是接触点,用支付场景锁定消费者的行为习惯.

链接:基于移动互联技术和智能终端所形成的动态“链接”重构,让场景能够形成一种多余的碎片化。

链接的乘法效应表现在商业模式上就是拥抱指数级增长的变化。从以下四个方面完成链接:

1.让场景生活化

2.场景标签化,把场景塑造成亚文化载体

3.用户为中心的全渠道化,线上模拟线下,线下对标线上,让移动端改造PC,用垂直整合的方式让全渠道变成场景乘法.

4.跨屏、多屏联动。本质上是在争夺更多信息空间产生的用户粘度,及其带来的溢价.

 

第六章 社群是场景的动力机制

我们要思考,到底是流量需要我,还是我需要流量.

 

社群形成的势能,是推动场景商业化的动力,没有社群,场景就无法形成势能.

拥有亚文化的产品形态和有亚文化特征的表达,往往占据着营销最有利的地形,可以轻松脱颖而出.

 

社群:社群感、亚文化形成内容能力的可复制,造成大规模传播和用户卷入感。

 

场景之所以能成为碎片化的流量,与这个时代商业逻辑的解构息息相关.而要理解现代商业的底层逻辑,主要就是理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精神,这种精神具有6个鲜明的特点:

想要而不是需要;

追求即视感,所见即所购

态度比功能重要

追求价值敏感性而非价格敏感性

自我表达与小众认同超过大众评价

社交网络评价大于现实沟通评价

 

社群是场景的商业动力,是新商业生态的DNA,其本质是同义反复地生态,借此形成大规模的内容传播和用户参与,是场景力以社群形成的亚群落内容重新定义商业形态。

 

个性化的场景生态是以人为逻辑、以体验为核心、以连接为中心、以社群为最大公约数的商业环境。今天判断一个企业能否进行产品迭代,能否快速形成一种消费主张,很多时候是看他对场景本身的定义能力和对亚文化社群的影响能力,我们称之为场景力。

 

社群的本质:同义反复的生态

社群是场景的商业动力,是新商业生态的DNA,期本质是同义反复的生态,借此形成大规模的内容传播和用户参与,是场景力以社群形成的亚文化群落内容重新定义商业形态。

第七章 数据让场景精确匹配用户需求

今天是一个数据运营、用户经营的时代,场景的背后是可量化的数据。

数据的流动性越强,生成的结构性也就越多。使用者关系越清晰,新场景的创造也就越清晰。

 

  《财经界》:场景为什么会颠覆现有的定价模式和议价模式?您预测未来公司不用交办公室租金了,这可能吗?

 

  吴声:任何时代,公司最核心的功能都是基于双方价值交换的合意。

  传统的定价方式是线性的。例如万科经营地产,它的基础价值是每套房子加起来的总价。但是在资本市场上,同样都是千亿级的公司规模,万科和腾讯的市值却是天壤之别,按照我的估计,腾讯仅微信的估值就差不多接近1000亿美元了。这是因为,在场景时代,衡量企业价值的模式变了。指数级的增长取代了线性的增长,从01的创业维艰法则,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大公约数。

  所有可以进行定价的价格都不再是价格。不确定性、乘法效应的可能性才是当今商业最核心的价格要素,存量资源不再是交换的核心。所以办公空间的租金模式,在今天虽然还是房地产运营利润的来源,但在新的价值创造体系中,却是首先要被颠覆的。未来租金要在新的生态里面生长,例如与金山云、腾讯云组合的免费创业解决方案,例如与创业孵化基金、天使投资联合的投融资解决方案。服务免费的同时,可以换取初创公司的股票期权,在B轮或C轮退出。

 

  今后所有产业或者公司的性质都会发生五种变化:

  第一,所有的公司都是媒体公司。

  第二,所有的公司都是互联网金融公司。

  第三,所有的公司都是投资孵化平台。

  第四,所有的公司都是场景创造平台。

第五,所有的公司都是大数据公司。

 

第三部分 构建场景的四即方法论

用场景不断重构传统商业模式中的产品、营销、渠道、定价策略,以及流量获取等模型,我们开始形成移动互联时代的场景方法论。即产品即场景(产品等于场景的解决方案)、分享即获取(以人为中心的新分享能力,让品牌等于故事、文化和情怀)、跨界即连接(跨界的连接击穿了各种场景的区隔,形成的是新体验、新品类和新价值)、流行即流量(流行成为流量的新入口,只有占据亚文化流行趋势的制高点,才能掌握流量的话语权)

 

第八章 产品即场景

场景解决方案成为产品研发的核心能力,这对以往的产品思维是重要考验。

需要在场景中提炼出产品的核心能力,然后不断叠加出新场景。

场景不存在所谓线上线下的区别,期核心是以用户体验、场景粘性为中心的解决方案。

 

场景的解决方案,产品置于场景之中,被选择,被重新定义,产品即场景。产品伴随体验完全融入场景之中。与此同时,我们能强烈的感受到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人们越来越愿意为特定的场景的解决方案付费。

 

在场景中,我们需要找到产品的核心能力,然后不断+出汗新的场景:

产品的功能属性+连接属性=新的场景体验

第九章 分享即获取

分享经济时代,分享越多,获取越多,越分享越获取

分享注定成为场景红利的神经中枢。分享的最大主体,不是企业或第三方广告中介,而是人。

分享更多的时候是基于人格的背书,这意味着可以长久收获越用越多的信用。

连接的机会越多,互为渠道的结合点就越多,更容易把有限的市场预算变成成倍数效应。

 

用户“分享”优惠券,给自己的社交关系链带来价值,因此获得了更好的社交关系;企业借此以极低的成本获取新用户,产品获得新生。显然,通过整合诉求形成的多赢,才是场景时代的红利表达。当我们分享一个打车红包时,谁在付出,谁在获益,边界已经变得模糊。

能肯定的是,打车APP通过智能算法,只用16-19元不等的红包,就可以激活一个沉默用户,相较于电商平均100-120元的新用户获取成本,“分享”为企业带来的收益,远远超过它的付出。所以,分享即获取,分享越多,获取越多。

 

“分享思维”是互联网的核心精神。在分享模式下,资源越用越有价值。分享就是获取,基于此,这种无数人自动分享的“打车优惠券”,让滴滴、快的成为估值破百亿美元的移动入口。

在以上红包分享的逻辑中,分享成为场景红利的神经中枢。分享最大的主体,不是企业或第三方广告中介,而是人。当人变成了新的渠道,用户是传播者、分发者,亦或营销者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的信任和人格背书。如果你总是发专车券给自己的微信好友,虽然12张券可能只用了一张,但是朋友仍然会把分享者定义为好人,从而建立起高度信任的微信关系。我们的分享,会形成我们的社交价值。这里的人格关系,在社会化的网络中得以指数级放大,这也是今天场景在分享中爆发的源动能。

在美丽说,单纯的电商和消费者的买卖关系提升为有温度的分享和购买场景。分享成为一种展示美好生活能力的行为,购买也成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朝圣。这一基于分享场景的运作模式,使得美丽说脱颖而出,进而成为买手电商,并完成在时尚产业链的升级。

场景是人的关系的延展,买手电商是下一代电商的方向。买手电商是基于人格的信任代理和背书,不同于我们现在看到的微店,更不是朋友圈的暴力刷屏,而是场景电商的重要组成。

 

 买手电商的基础是用户基于自己的通讯录和社交好友关系所形成的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能力。KOL能力意味着我们自己的公信力、影响力。有这种人格信任关系的背书,自然会形成一种新的分发机制

这种基于有效信息的分享,与买手电商的人格背书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越分享,信用越高。信用越高,分享的信息就越有价值,就越会促进购买转化。

 

 场景时代,企业获取新客户,个人获取影响力的渠道,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想要通过分享去构建新商业模式或形成营销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基于人格背书的分享。

  用户处在自己的亚群落之中,只有基于真实场景的分享才会带来信任溢价。好友推荐的东西是有温度的,试用、使用的门槛被极大地拉低,同时,这又倒逼每一个分享者要思考“不能让朋友觉得不靠谱”。所以,分享即获取,并不仅仅是意见领袖可以分享,更多时候是基于每个用户人格背书的分享。只要有稳定的信用,就意味着可以长久收获信用带来的溢价。

  2.分享有效的信息和资源。

  分享即获取的逻辑不仅适用于用户主动分享的微微拼车、保驾租车的代金券,亦或是京东618、大众点评的红包。不仅仅是“钱”,要更多地分享信息和资源,分享的内容可以更加广义化,是攻略、心得或影评,或是品牌的自身资源与渠道。

  3.找到分享的杠杆能力和乘法效应。

互联网时代,分享的效果会被微博、朋友圈、QQ群、百度贴吧等全新格式的社交工具与移动应用无限放大,连接机会无处不在,横向协作成本被急剧拉低。越分享,连接的机会越多,互为渠道的结合点就越多,更容易把有限的市场预算变成乘法效应,这就是分享的逻辑。所以无论分众的楼宇广告、电视广告还是电商平台,重要的是找到分享引爆点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成为场景红利的获得者。

 

场景颠覆传统营销理论:场景定义=战略、场景方案=产品、场景动能=渠道、场景势能=营销、场景细节=流量、场景故事=品牌、场景用户=社群。

高频场景容易获取用户、低频场景容易获取高毛利

重度场景容易形成产业链、轻度场景容易形成先到先得的壁垒

能够真正形成场景的定义能力和情感连接能力的,恰恰是密度场景。广度向密度的转型,核心方式是跨界和混搭,通过更加深度、强势的连接,形成新鲜度。

产品是什么?是场景

渠道是什么?是人,是人与人的互动性,场景触发的一种新连接

研发是什么?研发意味着用户大规模参与

营销是什么?营销是基于热点的迅速转化,是基于互联网的内容产品,只有内容,才能在互联网场景引爆流行。

品牌是什么?其实已经没有品牌、没有商标了,所谓的差异化和识别性,在人群中气味一闻便知。是不是我的菜?是不是同行?是不是同道者?

 

第十章 跨界即连接

跨界深度形成新的定价依据和定价能力。

在营销层面看,从渠道和自身资源的角度看,每个品牌都可以互为连接的渠道,品牌动力机制被跨界迅速激活。

 

在当下的场景时代,跨界已经不只是营销了,而是所有维度的常态,更是产品常态。

 

场景电商框架里,六度空间理论正在被更多公司和品牌证实并简化——任何两个陌生企业,通过强BD,找到接触点,彼此形成互补的品牌连接,就是跨界即连接。

第十章 流行即流量

微信是强关系的隔绝生态。当场景有足够的内容价值,就能够形成穿透力,击穿隔绝的生态。

流量并不是不值得购买,关键是在这之后,产品自身能否形成一种用户主动搜索的能力,能不能催生流行的指数,能不能进一步形成基于指数的品牌力。

场景流行最重要的成因是,亚文化现象和拥护者之间是真实的感情关系,用户甚至是催生亚文化的超级传播者。

 

能够定义新场景就能够获得红利和价值的最大化。通过流行来引爆流量是新场景获取红利最便捷的方式。

 

亚文化 +拥趸社群+内容分享=流行造场

  互联网入口格局的颠覆式变化,使电商告别流量时代。相关的场景需求成为新的入口,也成为新的渠道。传统的电商指标体系迫切需要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品牌不再被策划,而需要更多的引爆。营销需要更多细分的标签,产品需要窄化成某种生活方式的共同体。渠道与人的边界持续溶解,流量正全面服从于流行。而流行,也不再是大众意义上的口号(如朋克、玉米、厂牌)。

  与宏观上的风格差异不同,今天的流行越来越呈现出微观化特征。优酷土豆、爱奇艺相继成立电商部门,因为所见即所得,浏览即购买;陌陌到店通紧随其后,它的礼物电商也如火如荼;大姨吗和辣妈帮商城也如火如荼。移动互联在塑造亚文化流行的同时,也在让真实场景需求与冲动消费无缝对接,从而塑造着新的购物入口。

  在流行即流量的“造场”运动中,我们应该:

  1.相信亚文化的力量

  如果仅仅是个体的生活图谱,场景也不过是O2O的接触点,未必可以形成社群势能,更不会取代现有电商模式成为移动电商的主流形态。个体的泛社群化、亚文化特征才是场景电商崛起的核心驱动力。而且,不仅仅是场景电商崛起的核心驱动力,它本身就是流行和主动搜索带来的流量。大量的粉丝在百度和Google的主动搜索行为会带来百度品牌专区的价值,而没有这种主动搜索,我们的百度指数、微博指数、贴吧指数等就形同虚设。所以并不是流量不值得购买,而是产品自身能否形成一种隐形主动搜索的意愿,能不能形成流行的指数,能不能形成基于这种指数的品牌力。

  2.找到品牌的拥护者

  我们要思考怎么去挖掘创造自己的流行、亚文化和引爆能力,如何去找到我们的拥护者而不是用户。不为输赢,只为认真。是边缘的铁杆拥护者,成就了罗永浩的锤子手机。也就是说,场景流行最重要的是亚文化现象和拥护者之间真实的情感关系——这种亚文化甚至是拥护者愿意去催生的亚文化。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理解“流行即流量”,我们在相信亚文化的力量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对所有亚文化群落的面面俱到,因为周全往往意味着周而不全。所以,无论是在贴吧,还是微博,无论是在微信,还是在知乎,在能想到的所有的社会网络和社交接触点,我们应该做的是找到应用的场景,让我们的拥护者成为去中心化的传播节点,而不是采用中心化控制和驱动的模式。

  3.流量新入口逻辑来自于人和人的分享

  《奔跑吧兄弟》、《奇葩说》、《伟大的安妮》、《万万没想到》、天天P图……所有这些流行和爆款产品都是来自于人和人的分享。我们得理解这个时代,《穹顶之下》只有15分钟的热度,但是这15分钟变成了国民议题,变成了现象级的IP

我们需要深刻地理解今天所有的营销问题都是战略问题,深刻地理解原来营销等于互联网内容产品的打造。唯有如此,这种流量增长才会真实可信,也可感可行。

第四部分 场景的商业应用

第十二章 场景重构商业模式

场景争夺成为今天商业升级和商业创新的必由之路。

场景动能=渠道。场景成为传播的接触点和分享的触发点。

 

传统商业模式的价格产品渠道和营销方式将被场景革命重新塑造  。产品维度,是产品即场景的解决方案,流量也因此场景化。

价格维度,是基于场景的分享即获取,同时包含分享成本和信任溢价;渠道维度,是跨界即连接,连接无线可能。营销维度,流行即流量,场景引爆品牌。

 

场景定义=战略,定义什么样的场景就意味着要做什么样的事情和不做什么样的事情,也决定了企业和品牌的战略方向;

 

场景方案=产品,特定场景的应用方案就是产品或者服务;解决方案的核心是独特的场景体验,是产品在场景体验中可交换价值和能力。

产品成为场景解决方案中最重要命题和基本逻辑,也就是让产品和服务回到与用户连接的原点角度,用户参与更加前置,即从产品和服务的研发阶段,就把场景和用户需求连接在一起。

 

场景功能=渠道,渠道的核心是流动。场景思维下,商品和信息的渠道融合,我们更在乎场景本身是否能否通过人得连接、分享和传播,快速构建可分发的渠道;

场景越有传播能力,越有动能,渠道越容易形成。

 

判断一个场景是否有传播能力和动能,有三个标准:    a,场景本身是否有内容,有让人想转发的欲望;    b,这个场景是否足够真实,让人有体验的动力;    c,这个场景能不能形成一种基于亚文化的人格,让人感受到一种温度,愿意参与和亲近。

 

场景势能=营销,势能代表的是连环过程中品牌、用户愿意去连接场景的可能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品牌愿意去植入场景,愿意主动与场景连接,这就是营销在今天的意义与价值。市场推广的声量与能量,决定了推广的核心已经不是品牌中心化的驱动,而是去中心化的背书、连接和因为品牌本身更加富有调性,更加葆有生活态度形成的连接意愿。

 

场景细节=流量,当产品和服务找到恰好的场景时,在细节中将两者连接的点具体化,从而产生流量。

场景中的细节越具体,越真实,转化率就越高。

 

场景故事=品牌,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已经不仅仅是对形象的感知,而是对品牌故事、温度、人格等综合维度的感知;

 

场景用户=社群,在场景中,用户基于同一个亚文化的需求,容易形成社群,但社群需要有意识的去运营和组织。

 

第十三章 场景在商业应用中的分类

高频场景容易获取用户低频场景容易获取高毛利

 

重度场景容易形成产业链,轻度场景容易形成先到者先得的壁垒

 

通过高频场景获取用户、通过低频场景获取高毛利、通过重度场景形成产业链,通过轻度场景形成壁垒。

 

广度场景:软饮、可乐、咖啡等,重复消费的频次高,但本身并不具备特别的情感意义和价值。

密度场景:基于社群连接,能够串联起不同生活情境的情感场景,它代表与用户情感连接的强度和密度。

广度场景→密度场景转变是趋势,核心方式是跨界和混搭,通过更有深度、更加强势的连接,产生新鲜度。

 

能够真正形成场景的定义能力和情感连接能力的,是密度场景。

广度向密度的转型,核心方式是跨界和混搭,通过更加深度、强势的连接,形成新鲜度。

 

第十五章 场景成为传统产业转型为数不多的机会

传统产业互联网化的最有效的方式是让自己成为这个时代年轻人的平台。

 

未来的商业模式是所有的产品从一开始就是在迭代,它从一开始就是未完成的。

 

传统企业转型中的场景重构:

维度1:组织构建方式的转变:从稳固的组织边界进化为跨组织的合作

维度2:产品定义方式的改变:从功能进化为诶场景解决方案

维度3:渠道拓展方式的改变:从传统中介进化为圈层化的新(消费者)接触点管理

维度4:客户经营方式的改变:从传统的CRM进化为社群运营和亚文化建设

维度5: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改变:从传统的售卖逻辑进化为数据经营逻辑。

 

本书的核心:

产品是什么?是场景场景的解决方案

渠道是什么?是人,是人与人的互动性,场景触发的一种新连接,应用轨迹形成的连环场景,人是渠道的核心;

研发是什么?研发意味着用户的大规模参与,研发本身意味着各种利益相关者共同的合谋和基于场景最真实的一种还原。

营销是什么?营销是基于热点的迅速转化,是基于互联网的内容产品,只有内容,才能在互联网场景引爆流行。

品牌是什么?其实已经没有品牌、商标了。所谓的差异化和识别性,在人群中气味一闻便知。

 

猜你喜欢

转载自aoyouzi.iteye.com/blog/2258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