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凯文·凯利)读书分享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Nero__A/article/details/51302966
        《失控》一书是凯文凯利于1994年完成,并在美国进行出版发行。2010年12月被译为中文版,在中国进行出版,之后的几年里,凯文凯利与《失控》在中国受到极大的推崇。虽然这是一本很多年前写的书,但是其内容极具前瞻性,书中所述的很多东西在这十几年里都被一一验证。很多人把《失控》誉为“互联网圣经”,但它其实涉猎极广,涵盖了社会学、生物学、经济学、计算机网络等多个领域,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读。凯文凯利所说的失控,并不是失去控制,而是无需控制,一切按照自然进行发展。
          在《失控》的第一章里便点明了本书主题:人造与天生的联姻,并指出人造物与自然生命是以两种趋势进行发展的:
                1、人造物表现得越来越像生命体
                2、生命变得越来越工程化
          在最后一章中凯文凯利总结了造物九律:
                1、分布式状态
                2、自下而上的控制
                3、培养递增收益
                4、模块化生长
                5、边界最大化
                6、鼓励犯错误
                7、不求最优化,但求多目标
                8、谋求持久的不均衡状态
                9、变自生变
          《失控》的意义不在于总结出了造物九律,而是在于得出这些结论的过程,凯文凯利使用了全书24章,共50多万字的篇幅阐述了这一思考过程,其间涉及到了生物学、工程学、工业生态学、密码学等众多领域,旁征博引了很多例子,引导着读者一步步进行思考。全书内容众多,无法一一进行分享,就截取部分印象深刻的内容与大家分享。

            1、人造与天生的交融
                    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中,随着发展与进步,不断从自然界中获取到材料,然后依靠精确的逻辑将这些材料建造成某些装置。但是这样的发展与建造很快就被瓶颈所束缚——只能建造出简单装置。人类为了制造出真正复杂的系统,不得不向大自然进行学习,抽取出大自然中的生物逻辑,注入到机械装置中,以获得进一步的升华。仿生学的兴起,以及各种科技的发展均印证了这一观点。
                    人类在将自然逻辑带入机器的同时,也在将机械逻辑(技术逻辑)注入到生命中。通过生物工程,人类使用技术对有机体进行控制驯化;通过基因工程,人类对生命进行解密,寻求更高层次的超脱,攻克疾病,突破束缚。

            2、蜂群思维与分布式
                    当单一的、独立思维的个体大量聚集,将会涌现出一些单一个体所不具有的新特性,量变达到质变,整体行为会从部分的有限行为中有规律地涌现而出。蜂群思维的神奇之处在于,这是一个由很多独立单元高度连接而成的活系统,具有着典型地自适应特征;没有一只蜜蜂在控制着蜂群,但是却有着一只看不见的手从群体中涌现出来,对整个蜂群进行有规律地控制。一只斑点大蜜蜂只有6天的记忆,而作为整体的蜂群拥有记忆的时间是3个月,是一只蜜蜂平均寿命的两倍。
                    不论是地球、一个国家、一个蜂群、一片草原、一个人,甚至是互联网,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活系统,都是由相对微小的、分布式的活系统自下而上构建而成。人的大脑也是一个活系统,大脑做出的决定不是大脑的某个部门产生的,而是由千万个思绪斗争之后自然形成的最佳答案。
                    分布式是生物发展的最佳状态,每一个单一个体都各司其职, 做好自己的工作,然后自下而上进行构建,组成一个大型的活系统,将会涌现出全新的特性,完成单一个体无法完成的工作。书中有这样的一个例子,科学家们尝试制造拥有高级“大脑”的机器人,想要通过高级“大脑”对机器人的所有部件进行统一控制,以完成一些特定工作。但是经过实验发现,这样拥有中心“大脑”的机器人不仅不能按理想中那样完成工作,还必须为了能对所有部件进行控制而变得极其臃肿。相反,如果把机器人的中心“大脑”去掉,不再对各个部件进行统一管理,而是让每个部件各司其职,完成自己的工作,反而在让机器人很好完成工作的同时,还减小了机器人的体积,降低了成本。
                    分布式模式和去中心化的思维正在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发展而被印证着。分布式、去中心化的系统将会有着强大的自适应性。一个面向对象的程序,实际上就是一个相对去中心化的、模块式的程序。面向对象的程序使软件具备了中等程度的分布式智能。它与其他分布式的存在一样,有一定的抗挫性,能够通过有效的单元组装来实现扩展。

        3、鼓励犯错,容许犯错
                    书中有一个构建草原生态圈的例子,生物学家为了重现出一个草原生态圈,经过计算规划之后,在一片土地上种下了草原生态圈中的各种植物,并对其悉心照顾。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片土地并没有按照预想的那样向着草原生态圈进行发展,很多悉心栽种的植物都出现了大批量的死亡。经过研究之后发现,如果在偶然的情况下引入一团野火,或者不经意地引入一些物种,让这片土地自然发展,几年之后就能成功地得到一个草原生态系统。
                    如果一个活系统是极其稳定的,其内部运转井然有序、一丝不苟,将很难会有发展进化的机会。只有尽可能地将活系统的边界最大化,适当容忍犯错、鼓励犯错,让活系统处在一个不均衡的状态中,才会迸发出新的火花。创新往往发生在不稳定的边缘地带。
                    阅读过程中,我想到了这几年来被广泛关注的大数据。过去数据量不大的时候,大家对数据的精确度要求很高,对很多数据都务求其准确性。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信息大爆炸,信息的更新和传递都呈现出井喷的现象,数据量越来越大,于是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大数据不单纯地指信息量巨大,而是指对这些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从而得出一些具有价值的信息。在大数据中,样本的概念被遗弃,不再对数据进行抽样分析,而是把整个数据库作为分析样本;并且分析过程中容忍错误的数据和一些错误的结果。大数据得出的结果并不是精确的,而是一个大概的方向或者趋势。例如,可以通过对一个地区或者某一人群的网页浏览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广告定向投放推送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广告的有效性。大数据似乎也符合蜂群思维的概念,大量个体聚集,涌现除了之前不具备的新特性,并且容忍其中的一些错误。

        4、共同进化及共赢
                    不论是单一个体还是一个活系统,均是生命的体现,生命与生命之间并非是完全独立,而是时时刻刻相互影响。生态圈中的所有生命,彼此之间都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谋求着共同进化,生命与自然环境亦是如此。共同进化是指多个生命相互利用或是互为天敌,最终都进化成依赖对方而生存的形态。共同进化不局限于同一物种,地球上无处不在的寄生和互生,也是共同进化的产物。
                    生命的发展伴随着生命之间的博弈,初始的时候进行的是零和博弈,一方想要取得胜利,必须消灭对方,打压对方。但是随着发展与进步,生命之间的关系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开放性,之间的博弈亦从零和向着非零和转变。生命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再是不可调和,相互竞争的双方可以通过达成某些协定,来实现彼此的双赢。非零和博弈使得竞争双方获得的利益远比零和博弈的利益要巨大。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Nero__A/article/details/5130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