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坤科技助建“i慧湖”区域创新服务平台

项目背景及目标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是苏州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的核心项目,也是集生活、教育、科研、创业为一体的新型区域,总规划面积约25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40万人(其中学生规模约10万人,目前常住居民人口约5万人次),经过多年建设,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快速发展成为高端教育基地、科研基地以及具有高素质形象的新型年轻城区。

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自开发建设以来,通过政府引导和亲商服务,大力推动官产学研资介良性互动,依托入驻的各类院校、科研院所、科技载体等,初步形成了“高校+孵化器+技术平台+产业基地”的产业孵化体系以及校地、校企、院地、院企多方合作机制,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区域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为更好建立区域内的服务,促进创业,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拟建立“i慧湖”综合服务应用平台,通过该服务平台的建设,发展并传播科教创新区的O2O服务理念。“i慧湖”将支撑高教创新区对各种线下服务和在线业务的集成与融合,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为享受区域服务的人员提供便利,为有志实现O2O创业理想的人才提供基础技术平台,同时通过平台的IT数据治理体系,为独墅湖高教区的创新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

总体架构和主要内容

“i慧湖”主要围绕着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科教区“网上邻里中心”模式,实现以区内生活、学习为中心的创新型网上便民一站式服务平台,提升区内综合服务水平,同时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无线传输技术、控制技术及智能硬件技术,打造科教区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服务平台。

基础支撑平台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为高教区用户提供基于互联网的,满足一点接入、全网服务、内容汇聚、集中管控的要求。用户可以通过该平台享受高教区教育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社会化服务机构提供的各类民生服务,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并实现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交流互动。

二、基于组件化和服务化的理念,建设一个先进的、可扩展的、适度开放的互联网核心平台引擎及用户服务平台,一个为APP应用开发提供开发、部署服务的开发商门户以及一个标准化、一体化、自动化的运维管控平台和运营管理门户。

三、建设配套的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运营管控体系等,以规范用户、APP运营商、民生服务提供商、运维团队等的各项工作,支持整个平台的持续演进和应用推广。

四、初步构建高教区用户维度的大数据模型,为日后的数据利用打好基础。

                                                                                           “i慧湖”项目结构图

项目主要用途

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综合服务应用平台“i慧湖”定位为运营级基础支撑平台,旨在打造创新智能服务生态体系,以推动创新区云计算、互联网+的发展为战略目标,通过建设一个云计算的服务平台,汇集各种技术服务及业务服务,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开发者和创业者,也为区域内居民学生等提供一站式服务体验办事平台。

同时,作为全新的智能互联网服务平台,“i慧湖”具有先天整合大数据规划的优势,通过基础技术对大数据的支持,以及通过元数据规划管理实现大数据模型的管理,使形成数据时即纳入分析、管理和利用中,避免再次形成区域各项数据孤岛、沉默数据,为创新区的发展规划进行前期储备。

                                                                                   “i慧湖”项目技术架构图

亮点总结

“i慧湖”项目的启动为区域服务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途径,打破传统线上服务独立的固有形态,将区域线下服务和在线业务高度融合,基于互联网的单点登录技术为广大服务群众创建统一门户入口,提供服务便利,通过组件化、微服务设计理念,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服务平台。未来,“i慧湖”将通过不断积累的服务数据,业务数据,用户数据等,通过平台的数据治理技术,得到具有规划性、可依赖的指导依据。

目前,“i慧湖”项目已经投入到前期运行阶段,并经历了西交利物浦大学新生入学季的试运行中,平台测试结果良好,承载结果良好。与传统项目存在较大不同,“i慧湖”项目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演进,结合业务的发展、需求的变化而最终逐步完善。但综合而言,此项目无论从服务的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层面,均对未来智慧区域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与本项目的相似点

1) 运用“云计算”技术,为智慧区域建设创造稳定、可延展的资源环境,加强软硬件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使资源高效利用,打破物理空间隔阂。

2) 为用户主体提供统一入口,实现办事群众的服务便利性,避免重复记忆不同登录账号及密码,大大提高区域服务平台的体验粘性。

3) 基于实名制身份认证,通过个人身份整合了与个人、企业相关联的各类信息,形成时空连贯、逻辑统一的用户信息空间。

4) 遵循开放性原则,通过容器技术和微服务、微应用,使得平台适应业务的变化重组,满足互联网时代快速响应、迭代交付、不受单元故障影响的需求。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0040366/article/details/81866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