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百万、日曝光1亿的农村自媒体做对了什么?

月入百万、日曝光1亿的农村自媒体做对了什么?

此前,刺猬公社的一篇文章《实地探访山东新媒体村,农妇做自媒体收入破万》,收获10万+,火爆小编们的朋友圈。

内容大概是,在山东的一个小村庄,只有初中文凭的李传帅开了一个做自媒体的工作室,带着一群辍学少女和留守妇女做自媒体内容,并且获得了一线城市白领们的收入。

农村妇女、自媒体、月薪过万,非常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必然吸引人的眼球,虽然我们看过不少自媒体致富故事,我们很难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一群文化程度有限的人身上。她们怎么能做内容呢?

在我有限的阅读记忆里,百度百家号、头条号、大鱼号依稀能看到一些内容,500字左右,句子不通顺,行文没有逻辑,语言都是大白话,没有任何营养,题材上要么是明星八卦、娱乐花边,要么是巷语村言、村里长短,再者就是野地见闻、稀奇古怪。看到这样的文章我只会用5秒左右的时间瞅一眼,迅速翻到评论区,那里藏着段子手、内涵图……

你说这样的内容叫做内容吗?我以前觉得是了垃圾,可是我现在不得不承认它是内容,是俗的内容,是在中国普及最广的内容。

小时候,同村人确实是这么聊天的,他们不讲究事情的真假和准确,他们只是为了找一个话题,让同伴们回应,他们热衷于炫耀和比较,不追求深刻。他们是真正的大众内容。

比如:

《家里喜得千金,外公不远千里来祝贺,送的礼物让人佩服》一文,仅用一张图片和一首小诗,阅读量23.8万。

《农村花二十万的四合院,宽敞明亮,胜过楼房》一文,几张房子的照片,阅读量26.4万。

像我们这种读过书的上过学的,根本不屑于这类内容,也无视这部分人的需求。李传帅接受采访说,他们工作室每天内容的曝光量在1亿次,轻轻松松月入百万。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3299012 查看本文章

所以,他们到底做对了什么?

1.发现了人们对于农村八卦、农村景物的需求。

越是在大城市,这个需求就越容易被忽视,而越是在乡村或三四线城市,这种需求就会越直观。

互联网让这个世界变的扁平了起来,每个人都能获得同等的工具,自媒体不是精英的特权,可以说自媒体的诞生本身就是反精英的,在留守妇女手里,自媒体帮助她们发声,让她们的声音服务与人们的精神世界,虽然这看起来像个笑话。但是你很难否认你没有看过她们的搞笑图片,稀奇故事。只要你消费她们提供的内容,那么你就是被她们的内容所服务。相应地,她们就能够从这些被消费的时间中收获回报。

毕竟内容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和作用,那就是猎奇和娱乐。而增长见识获得知识和人生启发、美学熏陶,这种需求则永远不会是大多数。虽然说,娱乐内容、垃圾内容所能创造的价值很低,但是在“量”的优势下,仍然有超大的市场规模。李传帅仅仅用了2年时间,已经实现财富自由。

看到这种需求的人很多,不只李传帅,但是想他一样坦然地制作该类内容,并毅然决然扎入这个行业里的人并不多。

2.留在内容一线。

当县领导看到农村自媒体经济时,他们和老板李传帅商量,让他们把办公室开到城里去,免费提供办公场地。李传帅果断的拒绝了。

在农村一线,永远有一手的素材——最新鲜的村事儿,最方便的内容采集途径。一旦离开农村,这些素材和采集途径就变的曲折。毕竟只有在前线,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生产最生动活泼的内容,而一旦搬到城里,农村自媒体和城市里的自媒体又有什么区别:在网上扒素材拼凑出的一篇篇文章,这点他们永远也战胜不了那些写手和机器人。

当下环境,一手的纯原创内容就是稀缺品。依靠这些原创毫无质量的内容,甚至可以持续不断地创造价值

3.抓住内容创业时机。

2016年,内容创业的风口期,多位媒体人辞职进入自媒体领域,但是年末即进入寒冬期,此后内容创业一直不温不火。但是内容创业的模式已经成熟,内容变现的形式已经趋于成熟,包括平台补贴、平台广告、自营广告、卖货等等,内容也随着平台的营销推广而迎来繁荣。

这一切,都为相对滞后的农村自媒体带来机会,只是鲜有人注意。李传帅就是这一年离开了城里的电脑维修店,冒着妻子的反对回到农村。

也许农村自媒体的盈利能力,让我们对内容的价值观产生动摇,对内容有了重新的认识。脱掉知识分子那脆弱的价值观,让我们看到这个时代的动人之处——一切皆有可能。或者说,“个性化”才是最厉害的生产力。

现在复制李传帅的模式还可行吗?我认为还是可行的。毕竟在中国,需要消费这类内容的人一定占大多数。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3016408/article/details/82250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