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开篇:一点浅见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sinat_33087001/article/details/82696514

很久没有更博了,可能是最近太忙,也有可能最近太懒(强烈推荐前者)。最近有幸得到一个机会去参与实践一个产品(也不能说是一个产品吧,一个简答的应用)从0到1的过程,经过这段时间的忙碌,第一版的设计算是粗粗出炉了吧,在明天正式开发之前,想把最近这段时间关于设计产品的一些小感悟记录下来,希望以后能看到这个小产品在一期期迭代里茁壮成长吧!

工作了以后越来越觉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挺爽的,“推动一件事做好”“我自己可以很NB的包揽所有事情”重要的多,目标为导向其实是最重要的,而技术能力没有业务这个落地点支撑,也是很鸡肋。闲言少叙,书归正传:

充分利用已有资源

由于做的这个应用是基于PaaS平台的SaaS产品,所以平台能力的充分体现就非常必要,在做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我对平台不熟,虽然可以说做个demo练手吧相当于,但还是觉得有种准备不充分的感觉,毕竟想把产品做好,所以第一个教训就是:如果对能利用的资源不能充分利用,那简直是血亏

竞品分析

竞品分析可能是做的最不到位的一点,和产品经理同背此锅,前期竞品分析做的太少了,以致于在设计的时候都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做的,更别提一些细节和流程了,而且看的竞品也太少,很难形成一个基本概念,所以第二个教训就是:如果不能花大量时间去认真仔细的研究竞品,那自己做出的产品可能连一些行业共识的标准都达不到,更别提优势体现了大概思索了一下最近的欠缺:

  1. 竞品的主体功能模块(这部分还凑合)
  2. 竞品的核心竞争力模块(这部分是最欠缺的,没有什么敏锐的洞察力)
  3. 竞品的工作流程
  4. 竞品的角色管理
  5. 竞品的权限控制
  6. 竞品的短板在哪里

当然也不能完全看竞品的东西,要针对自己的已有资源做落地,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能超过竞品。现在能想到的方式就是:

  • 收集竞品,看产品使用说明书
  • 注册不同角色模拟流程
  • 仔细看交互和跳转并做好记录,思考为什么这么做

体现在说服或者沟通的时候就是:我看了哪些竞品,他们是怎么做的,它们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我们的特色体现在哪里

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多看几家竞品!不能看了一家就照着来

扩展思维和边界思维

从竞品分析里其实可以看的出一个成熟的产品应该是什么样的,所以其实脑子里会有对自己未来产品有个大致预期,但限于DeadLine和一些沟通协调以及调研上的问题,短期内又不能太复杂,所以要考虑两件事:

  1. 未来的产品应该是什么样,主体功能应该有哪些
  2. 第一期应该做成什么样,该具备哪些功能

由这两件事又应该思考三个问题

  1. 第一期首先应该把主体流程run起来,不紧急的或者锦上添花的需求可以之后再加,保证循序渐进开发
  2. 第一期的限制性开发过程中会不会有些设置导致未来的扩展性变差,甚至不能添加,这需要评估
  3. 切忌本末倒置,把时间花费在不影响主流程的东西上(这次就犯了这个错误,没有数据就想搞数据分析中心)

解决方案呢:目前能想到的就是找大牛问啦,因为前瞻性的思维和技术能力太欠缺,很容易把自己搞蒙,所以第三个教训(也算不上教训,提前找大牛了)就是:一定要依据时间,资源和现有的状态来敲定产品的迭代的边界,一定找大牛问好扩展性有没有问题

分期迭代思维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是每一天都得努力去建。现在脑子里冒出的想法要赶快记录下来,讨论和评估是不是合理,如果合理这一期能做么,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能不能做有时候不是自己说了算,得考虑技术实现和业务价值,甚至跨团队沟通协作(也就是同时也要考虑别人的迭代规划)。但不记录不评估也是不合理的,这里总而言之就是要有分期迭代规划,例如,这件事情眼下不能做,但一定得记录讨论,之后也许能做,随着产品使用度增加也许会重要起来,评估可以的话可以放到之后的迭代规划里。所以第四个教训就是:一定要做好分期迭代规划,别浪费脑子里一不小心跳出来的绝妙想法或者高估自己的预期

场景化思维

场景化思维是在做报表设计的时候,大牛提的。我在做报表的时候,一味的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弄,大牛说不行,你要有场景化思维,所谓场景化思维就是:

  1. 首先想想谁会看报表,这些角色看报表的目的是什么
  2. 看完这个报表,他接下来还会想继续看哪个来确认问题

说白了就是从用户的角度切入,用模拟场景的思考方式去设计产品。所以第五个教训就是:千万不能想当然,要以带入者的身份去思考问题,模拟场景,设计产品

DeadLine意识和风险评估

说好的上线日子,不能变,一般变都是两个原因:

  1. 没有推动好,这个问题勒,主要原因在于后期执行
  2. 时间估计错误,这个问题勒,主要原因在于前期工时估计不足

所以第六个教训(也是一直以来的问题)就是:盲目自信,总是想当然这能花几天啊,其实考虑不足,很多东西没考虑到,例如字段的确认,流程具体的流转,甚至点击按钮后会跳到哪个页面,不同角色甚至不同状态的看板都会不同,这些问题不梳理不知道,一梳理吓一跳。而且还得算上测试时间,日常的事务处理时间等等。开始工作后第一个大错误犯的就是盲目自信,在还没有充分理解需求的前提下就夸下海口,以致于边做边慌。即使快一年了,也还是会犯这样的错误,需求开始加的太多了,后来在评估中才通过不断砍需求才能按期上线。

自驱和协作

涉及到一些意识流的东西,自我驱动和协作,甚至驱动别人,这个感觉开始是感觉头皮发麻有阻力,后来觉的还蛮有成就感,做成一件事最难的其实不是技术,而在于协作。自驱说白了就是自觉性,这个好理解,协作才是真正重要的:

  1. 协调好沟通时间,一定要穷追不舍,搞定这件事为止
  2. 沟通前一定要有充足的准备:自己认为相对成熟的方案,自己的一套看法,和别人有过讨论。然后准备好自己要抛观点的各种资源:例如需要登录的账号密码,需要打开的不同浏览器用户身份,自己画好的方案或流程图等等,这样可以直奔重点,简明扼要,否则沟通的时候是浪费别人的时间,尤其大佬时间宝贵啊hhhh。

总之沟通和协调有很多方式方法,这个慢慢积累吧。所以第七个教训就是:反复开会想要确认方案,但总是准备不充分去确认,浪费了别人的时间

以上这些就是这段时间的一些感悟吧(求专业产品大佬轻喷),希望能做一个了解产品的开发吧,毕竟感觉做产品的真的都是大佬hhh,搞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看看?(有时间吧hhh,懒癌晚期),忽略偶的自说自话趴,总之继续积累吧!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inat_33087001/article/details/82696514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