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AIO 简介

前言

从JDK 7版本开始,Java新加入的文件和网络io特性称为nio2(new io 2, 因为jdk1.4中已经有过一个NIO了),包含了众多性能和功能上的改进,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异步io的支持,称为Java AIO(asynchronous IO)。

因为AIO的实施需充分调用OS参与,IO需要操作系统支持、并发也同样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所以性能方面不同操作系统差异会比较明显。

BIO,NIO,AIO 三种IO处理模型

BIO:也即是传统的同步阻塞IO,服务器实现模式为一个连接一个线程,即客户端有连接请求时服务器端就需要启动一个线程进行处理,即使该连接不做任何事,或者使用频率很少都会造成服务器的线程开销,当线程数达到操作系统的限制,可能会延迟或者拒绝新的连接请求。其read方法自己阻塞自己等待有数据可读为止,所以说是同步阻塞。

NIO:JDK1.4提出的同步非阻塞IO,服务器实现模式为一个请求一个线程,客户端发送的连接请求都会注册到多路复用器上,多路复用器轮询到连接有I/O请求时才启动一个线程进行处理。NIO基于Reactor模式,其select底层调用操作系统的select/poll模型(Linux2.6采用epoll)不断的轮询,直到有数据可操作为止,这其实就是一种同步IO,当发现有数据操作之后进行的IO操作将不会被阻塞,即是非阻塞IO。另外在这种模型下,从通知应用程序有数据可读,到read调用把外部数据加载至内核空间,然后再从内核空间拷贝至用户空间需要一定时间间隔,这也会降低整体数据吞吐量。

AIO:JDK1.7提出的异步非阻塞IO,服务器实现模式为一个有效请求一个线程,客户端的I/O请求都是由OS先完成了再通知服务器应用去启动线程进行处理。与NIO不同,AIO基于Proactor模式当进行读写操作时,只须直接调用API的read或write方法即可。这两种方法均为异步的,对于读操作而言,当有流可读取时,操作系统会将可读的流传入read方法的缓冲区,并通知应用程序;对于写操作而言,当操作系统将write方法传递的流写入完毕时,操作系统主动通知应用程序。在这种情况下,操作系统会负责将可读取的数据从内核空间转移至用户空间之后,才主动通知应用程序,应用程序不但不需要不停的轮询,并且数据的读取过程也更加快捷。

BIO、NIO、AIO适用场景:

  • BIO方式适用于连接数目比较小且固定的架构,这种方式对服务器资源要求比较高,并发局限于应用中,JDK1.4以前的唯一选择,但程序直观简单易理解。
  • NIO方式适用于连接数目多且连接比较短(轻操作)的架构,比如聊天服务器,并发局限于应用中,编程比较复杂,JDK1.4开始支持。
  • AIO方式使用于连接数目多且连接比较长(重操作)的架构,比如相册服务器,充分调用OS参与并发操作,编程比较复杂,JDK7开始支持

AIO实现原理

我们知道在Linux 2.6以后,java NIO的实现,Linux是通过epoll来实现的,Windows是通过较低效的select/poll实现的,这点可以通过jdk的源代码发现。而对于AIO,在windows上是通过IOCP实现的,在Linux上还是通过epoll来实现的。

AIO新增的API主要有如下:

  • AsynchronousSocketChannel
  • AsynchronousServerSocketChannel
  • AsynchronousFileChannel
  • AsynchronousDatagramChannel
  • CompletionHandler

异步channel API提供了两种方式监控/控制异步操作(connect,accept, read,write等)。第一种方式是返回java.util.concurrent.Future对象, 检查Future的状态可以得到操作是否完成还是失败,还是进行中, future.get阻塞当前进程。
第二种方式为操作提供一个回调参数java.nio.channels.CompletionHandler,这个回调类包含completed,failed两个方法。
channel的每个I/O操作都为这两种方式提供了相应的方法,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编程。

参考文章: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linux/l-async/

猜你喜欢

转载自pzh9527.iteye.com/blog/233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