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笔记1:网络概述

1. OSI七层模型: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其中前三层(蓝色部分)表示为数据(data),代表着上层应用;

后三层(橙色部分)涉及物理传输,每一层在数据上添加报头(数据链路层添加报尾);

传输层连接上层应用与物理传输。

2. 面向连接与无连接传输:

面向连接——在传输数据前先建立一条连接,特点是保证信息到达的顺序性,可类比于电话系统。该传输方式被称为“安全的”。应用:TC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

无连接——在传输数据前不建立连接,将数据分为不同包,包到达的顺序不确定(无顺序),可类比于邮政系统。该传输方式被称为“非安全的”。应用: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3. IP地址分类:

A-E五类,常用的A、B、C三类,分别为:

A类:0 [ 7bits 网络号 ] [ 24bits 主机号 ]

B类:1 0 [ 14bits 网络号 ] [ 16bits 主机号 ]

C类:1 1 0 [ 21bits 网络号 ] [ 8bits 主机号 ]

 规律:开头几位作为类型标志逐次+1位,网络号逐次+7位,主机号逐次-8位。

4. 子网划分:

起因:由于网络ip需求激增,ip地址资源严重匮乏。

解决方法:从主机号中取几位作为子网号——这种在原有ip地址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一级的方法称为子网划分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MMountains/p/9483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