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gboost调参

了解偏差-方差权衡(Bias-Variance Tradeoff)

在机器学习df或统计课程中,偏差方差权衡可能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当我们允许模型变得更加复杂(例如,更大的深度)时,模型具有更好的适应训练数据的能力,从而使模型偏差较小。然而,这种复杂的模型需要更多的数据来做训练。

xgboost中的大多数参数是关于偏差方差权衡的。最好的模型应该在模型的复杂性及模型的预测能力上做细致的权衡(注:模型的复杂度越高,对训练数据的拟合能力就越强,其泛化或者预测能力可能就越差)。

[xgboost参数文档]介绍了每个参数对模型造成的影响,可以帮助您在复杂的模型和简单的模型之间自由调整。

控制过拟合

当您观察到较高的训练准确率,但测试精度较低时,很可能遇到了过拟合问题。

通常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控制xgboost中的过拟合

第一种方式是直接控制模型的复杂性

这包括max_depth,min_child_weight 和 gamma

第二种方法是增加随机性,使训练对噪声更加鲁棒

这包括subsample,colsample_bytree

你还可以减少步骤eta,但是当你这样做时,需要记住增加num_round。

处理不平衡数据集

对于常见情况,例如广告点击日志,数据集非常不平衡。这会影响xgboost模式的训练,有两种方法可以改进。

如果你只关心您的预测的排名顺序(AUC)

通过scale_pos_weight平衡正负权重

使用AUC进行评估

如果你关心预测正确的概率

在这种情况下,您无法重新平衡数据集

在这种情况下,将参数max_delta_step设置为有限数量(例如1)将有助于收敛

英文版:http://xgboost.readthedocs.io/en/latest/how_to/param_tuning.html

xgboost相比传统gbdt有何不同?xgboost为什么快?xgboost如何支持并行?

看了陈天奇大神的文章和slides,略抒己见,没有面面俱到,不恰当的地方欢迎讨论:

  • 传统GBDT以CART作为基分类器,xgboost还支持线性分类器,这个时候xgboost相当于带L1和L2正则化项的逻辑斯蒂回归(分类问题)或者线性回归(回归问题)。
  • 传统GBDT在优化时只用到一阶导数信息,xgboost则对代价函数进行了二阶泰勒展开,同时用到了一阶和二阶导数。顺便提一下,xgboost工具支持自定义代价函数,只要函数可一阶和二阶求导。
  • xgboost在代价函数里加入了正则项,用于控制模型的复杂度。正则项里包含了树的叶子节点个数、每个叶子节点上输出的score的L2模的平方和。从Bias-variance tradeoff角度来讲,正则项降低了模型的variance,使学习出来的模型更加简单,防止过拟合,这也是xgboost优于传统GBDT的一个特性。
  • Shrinkage(缩减),相当于学习速率(xgboost中的eta)。xgboost在进行完一次迭代后,会将叶子节点的权重乘上该系数,主要是为了削弱每棵树的影响,让后面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实际应用中,一般把eta设置得小一点,然后迭代次数设置得大一点。(补充:传统GBDT的实现也有学习速率)
  • 列抽样(column subsampling)。xgboost借鉴了随机森林的做法,支持列抽样,不仅能降低过拟合,还能减少计算,这也是xgboost异于传统gbdt的一个特性。
  • 对缺失值的处理。对于特征的值有缺失的样本,xgboost可以自动学习出它的分裂方向。
  • xgboost工具支持并行。boosting不是一种串行的结构吗?怎么并行的?注意xgboost的并行不是tree粒度的并行,xgboost也是一次迭代完才能进行下一次迭代的(第t次迭代的代价函数里包含了前面t-1次迭代的预测值)。xgboost的并行是在特征粒度上的。我们知道,决策树的学习最耗时的一个步骤就是对特征的值进行排序(因为要确定最佳分割点),xgboost在训练之前,预先对数据进行了排序,然后保存为block结构,后面的迭代中重复地使用这个结构,大大减小计算量。这个block结构也使得并行成为了可能,在进行节点的分裂时,需要计算每个特征的增益,最终选增益最大的那个特征去做分裂,那么各个特征的增益计算就可以开多线程进行。
  • 可并行的近似直方图算法。树节点在进行分裂时,我们需要计算每个特征的每个分割点对应的增益,即用贪心法枚举所有可能的分割点。当数据无法一次载入内存或者在分布式情况下,贪心算法效率就会变得很低,所以xgboost还提出了一种可并行的近似直方图算法,用于高效地生成候选的分割点。

=============

回复

@肖岩

在评论里的问题,因为有些公式放正文比较好。评论里讨论的问题的大意是 “xgboost代价函数里加入正则项,是否优于cart的剪枝”。其实陈天奇大神的slides里面也是有提到的,我当一下搬运工。
决策树的学习过程就是为了找出最优的决策树,然而从函数空间里所有的决策树中找出最优的决策树是NP-C问题,所以常采用启发式(Heuristic)的方法,如CART里面的优化GINI指数、剪枝、控制树的深度。这些启发式方法的背后往往隐含了一个目标函数,这也是大部分人经常忽视掉的。xgboost的目标函数如下:

其中正则项控制着模型的复杂度,包括了叶子节点数目T和leaf score的L2模的平方:

那这个跟剪枝有什么关系呢???

跳过一系列推导,我们直接来看xgboost中树节点分裂时所采用的公式:

这个公式形式上跟ID3算法(采用entropy计算增益) 、CART算法(采用gini指数计算增益)是一致的,都是用分裂后的某种值 减去分裂前的某种值,从而得到增益。为了限制树的生长,我们可以加入阈值,当增益大于阈值时才让节点分裂,上式中的gamma即阈值,它是正则项里叶子节点数T的系数,所以xgboost在优化目标函数的同时相当于做了预剪枝。另外,上式中还有一个系数lambda,是正则项里leafscore的L2模平方的系数,对leaf score做了平滑,也起到了防止过拟合的作用,这个是传统GBDT里不具备的特性。

作者:杨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354392/answer/12427474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引言 
最近,因为一些原因,自己需要做一个小范围的XGBoost的实现层面的分享,于是干脆就整理了一下相关的资料,串接出了这份report,也算跟这里的问题相关,算是从一个更偏算法实现的角度,提供一份参考资料吧。
这份report从建模原理、单机实现、分布式实现这几个角度展开。 
在切入到细节之前,特别提一下,对于有过GBDT算法实现经验的同学(与我有过直接connection的同学,至少有将四位同学都有过直接实现GBDT算法的经验)来说,这份report可能不会有太多新意,这更多是一个技术细节的梳理,一来用作技术分享的素材,二来也是顺便整理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因为自己实际上并没有亲自动手实现过分布式的GBDT算法,所以希望借这个机会也来梳理一下相关的知识体系。
本文基于XGBoost官网代码[12],commit是b3c9e6a0db0a7eb755949ac6b26e3ef805738350。

2.建模原理
我个人的理解,从算法实现的角度,把握一个机器学习算法的关键点有两个,一个是loss function的理解(包括对特征X/标签Y配对的建模,以及基于X/Y配对建模的loss function的设计,前者应用于inference,后者应用于training,而前者又是后者的组成部分),另一个是对求解过程的把握。这两个点串接在一起构成了算法实现的主框架。具体到XGBoost,也不出其外。 
XGBoost的lossfunction可以拆解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X/Y配对的建模,第二部分是基于X/Y建模的loss function的设计。
2.1. X/Y建模 

作为GBDT算法的具体实现,XGBoost代表了Tree Model的一个特例(boosting treev.s. bagging tree),基本的思想用下图描述起来会更为直观: 

如果从形式化的角度来观察,则可以描述如下:


其中F代表一个泛函,表征决策树的函数空间,K表示构成GBDT模型的Tree的个数,T表示一个决策树的叶子结点的数目, w是一个向量。
看到上面X/Y的建模方式,也许我们会有一个疑问:上面的建模方式输出的会是一个浮点标量,这种建模方式,对于Regression Problem拟合得很自然,但是对于classification问题,怎样将浮点标量与离散分类问题联系起来呢?
理解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通过Logistic Regression分类模型来获得启发。
我们知道,LR模型的建模形式,输出的也会是一个浮点数,这个浮点数又是怎样跟离散分类问题(分类面)联系起来的呢?实际上,从广义线性模型[13]的角度,待学习的分类面建模的实际上是Logit[3],Logit本身是是由LR预测的浮点数结合建模目标满足Bernoulli分布来表征的,数学形式如下: 

对上面这个式子做一下数学变换,能够得出下面的形式: 

这样一来,我们实际上将模型的浮点预测值与离散分类问题建立起了联系。 
相同的建模技巧套用到GBDT里,也就找到了树模型的浮点预测值与离散分类问题的联系: 

考虑到GBDT应用于分类问题的建模更为tricky一些,所以后续关于loss function以及实现的讨论都会基于GBDT在分类问题上的展开,后续不再赘述。

2.2. Loss Function设计 
分类问题的典型Loss建模方式是基于极大似然估计,具体到每个样本上,实际上就是典型的二项分布概率建模式[1]: 

经典的极大似然估计是基于每个样本的概率连乘,这种形式不利于求解,所以,通常会通过取对数来将连乘变为连加,将指数变为乘法,所以会有下面的形式: 

再考虑到loss function的数值含义是最优点对应于最小值点,所以,对似然估计取一下负数,即得到最终的loss形式,这也是经典的logistic loss[2]: 

有了每个样本的Loss,样本全集上的Loss形式也就不难构造出来:

2.3. 求解算法 
GBDT的求解算法,具体到每颗树来说,其实就是不断地寻找分割点(split point),将样本集进行分割,初始情况下,所有样本都处于一个结点(即根结点),随着树的分裂过程的展开,样本会 
分配到分裂开的子结点上。分割点的选择通过枚举训练样本集上的特征值来完成,分割点的选择依据则是减少Loss。 
给定一组样本,实际上存在指数规模的分割方式,所以这是一个NP-Hard的问题,实际的求解算法也没有办法在多项式时间内完成求解,而是采用一种基于贪心原则的启发式方法来完成求解。也就是说,在选取分割点的时候,只考虑当前树结构到下一步树结构的loss变化的最优值,不考虑树分裂的多个步骤之间的最优值,这是典型的greedy的策略。 
在XGBoost的实现, 为了便于求解,对lossfunction基于Taylor Expansion进行了变换: 

在变换完之后的形式里, 就是为了优化loss function,待更新优化的变量(这里的变量是一个广义的描述)。
上面的loss function是针对一个样本而言的,所以,对于样本全集来说,loss function的形式是: 

对这个loss function进行优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第k个树结构进行分裂,找到启发式的最优树结构的过程。而每次分裂,对应于将属于一个叶结点(初始情况下只有一个叶结点,即根结点)下的训练样本分配到分裂出的两个新叶结点上,每个叶结点上的训练样本都会对应一个模型学出的概率值,而loss function本身满足样本之间的累加特性,所以,可以通过将分裂前的叶结点上样本的loss function和与分裂之后的两个新叶结点上的样本的loss function之和进行对比,从而找到可用的分裂特征以及特征分裂点。
而每个叶结点上都会附著一个weight,这个weight会用于对落在这个叶结点上的样本打分使用,所以叶结点weight的赋值,也会影响到loss function的变化。基于这种考虑,也许将loss function从样本维度转移到叶结点维度也许更为自然,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形式:

上面的loss function,本质上是一个包含T(T对应于Tree当前的叶子结点的个数)个自变量的二次函数,这也是一个convex function,所以,可以通过求函数极值点的方式获得最优解析解(偏导数为0的点对应于极值点),其形如下: 

现在,我们可以把求解过程串接梳理一下:

I. 对loss function进行二阶Taylor Expansion,展开以后的形式里,当前待学习的Tree是变量,需要进行优化求解。 
II. Tree的优化过程,包括两个环节: 
I). 枚举每个叶结点上的特征潜在的分裂点 
II). 对每个潜在的分裂点,计算如果以这个分裂点对叶结点进行分割以后,分割前和分割后的lossfunction的变化情况。
因为Loss Function满足累积性(对MLE取log的好处),并且每个叶结点对应的weight的求取是独立于其他叶结点的(只跟落在这个叶结点上的样本有关),所以,不同叶结点上的loss function满足单调累加性,只要保证每个叶结点上的样本累积lossfunction最小化,整体样本集的loss function也就最小化了。
而给定一个叶结点,可以通过求取解析解计算出这个叶结点上样本集的loss function最小值。

有了上面的两个环节,就可以找出基于当前树结构,最优的分裂点,完成Tree结构的优化。 
这就是完整的求解思路。有了这个求解思路的介绍,我们就可以切入到具体实现细节了。 
注意,实际的求解过程中,为了避免过拟合,会在Loss Function加入对叶结点weight以及叶结点个数的正则项,所以具体的优化细节会有微调,不过这已经不再影响问题的本质,所以此处不再展开介绍。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012879957/article/details/82459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