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eJava基础之面向对象思想的再认识

1.程序的好坏的判断标准

(1)可维护性

可维护性,就是程序在成型上线后,根据客户的需求变化进行程序功能上修改,从而需要程序的更新,代码的维护,此时对于程序更新和修改的难度便可以判断程序的可维护性高低

(2)可复用性

可复用性,见文达意即是代码在完成后对于下一次项目工程的实现有没有可重新利用的能力,有多少可以利用的价值

(3)是否有利于分工

项目的实现依赖于项目每个成员的协调和分工实现项目的功能,而项目进行分工时则要求功能的分工,大型的项目往往要很多人共同协作才可以完成,但是当工程本身不允许多个人共同编写,就会降低项目的进程和效率,延长项目的周期

2.面向对象的发展历程

(1)在编程工作还停留在科学家研究的时期,在还没有进入大众编程,商业软件上线的时期,大家基本上在使用的都是非结构化语言,大家都在进行语句的编写,而一个程序往往是很多很多的语句命令的堆积形成的,可想而知,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非常的差,也不利于进行分工。

(2)当编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结构化的语言,例如c语言,开始出现以函数为基本单位的编码习惯,大家可以贡献自己的函数代码,形成函数库,大家基本上都是在进行函数库的复用,在三个标准中,都提升了一个档次,比之前更加便捷。

(3)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开始出现了面向对象的语言,基于类为基本的单位,例如:c++ 、java语言 在维护性方面,java遵循开闭原则(即修改关闭、拓展开放),不再进行程序的修改,只需要在需要功能的时候进行代码的添加就可以了。

类型 单位 典型 方式
非结构化 语句 汇编语言
结构化 函数 c 函数库的复用
面向对象 c++、java 回调式主动复用

代码的三个阶段:

1.不好改--->2.可以改---->3.不用改

3.面向对象的核心:多态

面向对象三种特性:封装 继承和多态

继承是多态的前提

封装可以对访问、修改时的权限进行限定,可以保证源程序的安全性

多态的最重要是:针对父类展开编程,保证代码的稳定,利用拓展实现需求的变化

程序由通用的底层逻辑和商务/业务逻辑组成

而通用的底层逻辑由各种的框架来提供,当我们进行程序的功能实现时,只是去进行商务/业务逻辑的编写,这样我们利用多态的思想利用接口进行程序的扩展,可以很好的进行相互调用,从A--->B 的使用B 到了A---->I----->B中间放接口实现两边功能的相互调用。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erpang7/article/details/81542510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