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oot回顾(二)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Peter_tang6/article/details/77351731

前面那篇文章回顾并理解了关于u-boot的基本概念,作用,以及它的一个启动的流程,这篇文章写一下自己对u-boot移植的理解。

我们的u-boot主要是用来初始化硬件设备以及引导加载内核的,下载官方的u-boot源码包以后,我们先编译一下,生成一个链接文件u-boot.ld,当然我们得先找一块板子试一下嘛,先在顶层目录执行一个make boardname_config,再make,我这里以smdk2410为例

make  smdk2410_config
make

然后生成了一个链接文件

这里写图片描述

打开这个文件即可以看见我们的u-boot的编译过程:

[tangyanjun@VM_216_80_centos u-boot-2010.09]$ cat u-boot.lds    
OUTPUT_FORMAT("elf32-littlearm", "elf32-littlearm", "elf32-littlearm")
OUTPUT_ARCH(arm)
ENTRY(_start)
SECTIONS
{
 . = 0x00000000;
 . = ALIGN(4);
 .text :
 {
  arch/arm/cpu/arm920t/start.o (.text)
  *(.text)
 }
 . = ALIGN(4);
 .rodata : { *(SORT_BY_ALIGNMENT(SORT_BY_NAME(.rodata*))) }
 . = ALIGN(4);
 .data : { *(.data) }
 . = ALIGN(4);
 .got : { *(.got) }
 . = .;
 __u_boot_cmd_start = .;
 .u_boot_cmd : { *(.u_boot_cmd) }
 __u_boot_cmd_end = .;
 . = ALIGN(4);
 __bss_start = .;
 .bss (NOLOAD) : { *(.bss) . = ALIGN(4); }
 _end = .;
}

在这里很清楚的看见我们的入口函数的目标函数:start.o,然后因为是汇编代码,因此我们的源文件即为start.S,然后这段代码放在0地址处,.text段存放指令,.data段存放固定的数据,.bss段位未初始化的内容,和我们的基本内存管理是一样的,然后u_boot_cmd_start到u_boot_cmd_end这段存的是我们u-boot下的基本命令,当我们的u-boot命令带参数执行时,程序就在这段中遍历匹配。

我们的u-boot和硬件息息相关,我们在移植的时候只需要修改硬件设备就行了,我们的u-boot源码关于硬件的目录有这些:

  1. cpu:包含和CPU架构相关的代码,u-boot支持的CPU在该目录下对应一个子目录
  2. board:包含和开发板相关的文件,每一个开发板都以一个目录出现在该目录下
  3. driver:各类具体设备的驱动,基本上通用
  4. Include:u-boot使用的头文件,还有各种硬件平台支持的汇编文件,系统配置文件和文件系统支持的文件
  5. Net:与网络协议相关的代码,bootp协议、TFTP协议、NFS文件系统得实现
  6. Tooles:生成U-boot的工具

最重要的当然是cpu、board、driver和include了,其他的文件基本不用改。

然后按照下面这张图执行相关的操作: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个流程图很好的说明了我们u-boot第一阶段的执行过程:关看门狗,设置时钟,内存初始化,Nand Flash初始化,这些在移植的时候我们要根据我们的板子设置时钟频率,添加Nand Flash支持,而且还有我们的启动地址等等,具体的汇编代码由于本人汇编不太会,因此在这里就不分析了。

第二阶段

这里写图片描述

本阶段继续初始化相关硬件,并且为内核设定启动地址,以及配置环境变量,检测我们的地址映射是否成功以及关闭中断,cache等等,为我们启动内核配置好相应的环境。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内核启动了。

在移植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对板子的硬件有个大致的了解,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我们应该怎么去修改它,以适合我们的板。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Peter_tang6/article/details/77351731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