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互联网鲇鱼法则

作者:高雄勇

序言

中国人习惯喊口号,越缺什么越喊什么。政府一提“互联网+”概念,似乎所有的企业都号称自己做的就是“互联网+”。尤其是很多传统企业,连互联网的门朝哪开都没找着,口号却喊得比谁都响亮,似乎“互联网+”是可以喊出来的。

个人经历的机制上的、意识上的,甚至是人性上的种种阻碍,是目前传统企业都面临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恰恰是很多传统企业一直无法完成转型,并最终被时代淘汰的真正原因。

第一章 鲇鱼效应

传统企业进行互联网转型,似乎都喜欢利用鲇鱼效应,然而我们都关心鲇鱼效应给企业带来的作用,却很少关心鲇鱼效应发生作用的深层原因以及背后的故事,更没人关心鲇鱼最终的结局。结果企业总是期待鲇鱼效应的发生,却又经常不得法。

鲇鱼以鱼为主要食物,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能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鲇鱼效应”。运用这一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

如果以鲇鱼效应来解读企业人才引进机制及其效果,渔夫就是企业家,沙丁鱼就是企业原骨干,鲇鱼就是那位老板为转型而引进的人才。

回到鲇鱼效应,表面上看,鲇鱼是主角,实质上不是。真正的主角是渔夫,这是一只躲在幕后的手,他操控着一切,他是真正鲇鱼效应成败的关键。

渔夫(企业家)和鲇鱼一般没有血亲关系,当然不可能让鲇鱼成为企业家想要基业长青的骨干,他发起鲇鱼效应的目的是要救沙丁鱼,要让沙丁鱼活蹦乱跳地活着。因为只有这些沙丁鱼活着,才能卖个好价钱。

所以“被需要”是鲇鱼存在的根本价值。有句话说:我把你捧在手里,你是一个杯子;我一松手,你就是玻璃碴子。当鲇鱼也是如此,渔夫需要的时候你很重要,不需要的时候你就会让人觉得扎手,所以鲇鱼千万别太高估自己的重要性。

鲇鱼很容易迷失在自我感觉良好的膨胀中,所以经常做些“功高盖主”的事情。有时还觉得自己是明星,耍耍大牌。而沙丁鱼呢,也经常忘了渔夫的良苦用心,拼命给鲇鱼“下药”,殊不知这些药水最终会流进自己的身体里。本来应同甘苦共患难的鲇鱼和沙丁鱼,在导演的安排下,有了剧情冲突,于是闹出一场鲇鱼效应的大戏。可惜的是鲇鱼和沙丁鱼往往入戏太深,结果忘了自己为什么来到这里,来干什么,最后就只有哭死在水池里了。

沙丁鱼不是缺乏氧气憋死的或者空间太小挤死的,也不是内部群殴被打死的,其实是懒死的。只要勤于锻炼,沙丁鱼是可以活下来的,而且还可以活得很生猛。这和我们通常的理解不一样,我们通常认为竞争是因为资源匮乏,人多粥少,所以大家去争、去抢。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天经地义。可是在鲇鱼效应里,最初沙丁鱼们成群死去却是懒死的!

首先是一种精神上的疾病,然后导致身体的疾病,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要想治懒病,首先要从精神上着手,但不是像老牛耕地一样,只要拿着鞭子抽那头老牛就行,还需要用一些技巧。

鲇鱼效应其实是治懒病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更多的是治精神上的懒病,而不是机体上的。精神上的疾病一旦得到治愈,机体上的病是否可以痊愈,其实还需要看治疗后的锻炼和保养,也就是说靠病人自身的努力。这也是鲇鱼效应是有期限的根本原因。

×××老瑞德(摩根·弗里曼饰)这样说道:“起初你讨厌它(监狱),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

在鲇鱼效应里,沙丁鱼最多,也最不值钱。鲇鱼虽然只用一次,不过每次只有一条,所以单价会比沙丁鱼高很多。至于渔夫,由于是鲇鱼效应里的土皇帝,是暴力集团的头目,是最高统治者,所以是无价的。

这个社会目前最泛滥的就是心灵鸡汤、励志故事,而最缺乏的就是实话实说。回到这个结论,鲇鱼是吃肉的,是要吃掉沙丁鱼的,至少要吃掉一小部分沙丁鱼。

职场如战场,你必须淘汰掉一部分阻碍企业发展的人,否则死的不仅仅是你,还会是整个企业。那样是不是更残忍呢?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个理论很熟悉?

所谓“自我革命”,一般都是说给媒体听的,你见过哪个规则制定者真的可以做到否定自己?那不是人,是圣人。但可悲的是,圣人其实活着的时候往往得不到认可。

其实当鲇鱼不是来与人为善的,也不是来宣传和平的,当鲇鱼需要有把一切豁出去的勇气和毅力。

说到这里,对大多数沙丁鱼的“救命恩人”——鲇鱼,我不知道那些沙丁鱼是会感激还是会充满仇恨?我估计是仇恨更多。但不管沙丁鱼是否高兴,也不管鲇鱼是否高兴,结果一定是渔夫高兴:不用自己动手就能名利双收,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好事?

从事物本质上来说,沙丁鱼已经到岸,鲇鱼完成了它的使命,似乎廉价卖掉或者扔掉也没有什么不对,至少从经济上来说是最省事的,成本也是最低的。从这个角度讲,渔夫做得没有什么不对。历史上这样的记载比比皆是,商鞅变法后被车裂、韩信被吕后诱杀、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明太祖朱元璋滥杀开国功臣,在成本面前,道德显得微不足道,鲇鱼最终的命运其实早就注定。

真正能起到鲇鱼效应的人屈指可数。那么为什么职场中的渔夫还要急于除掉鲇鱼呢?道理很简单,大部分人的眼光都是短浅的,鲇鱼成本太高,高成本是现实的威胁,先把眼前的威胁解除了,至于以后,用句浪漫的话说: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鲇鱼效应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就是开始提到的鲇鱼效应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而且还是一种负激励。

我这里想说的是对管理者来说,他们的用户是谁呢?其实是员工啊!员工就是管理者的用户!很多管理者不理解,员工不是被管理的对象吗?我们习惯了去管理员工,把员工当作被动的被管理对象,而缺乏把员工当用户的认识。想想看,管理的制度是死的,最终需要谁来遵守,谁来使用?以“用户就是产品的使用者”套用,管理出来的制度产品,不正是员工在使用吗?这个管理制度有没有效,很大程度上不就是看适不适合这些员工吗?所以员工不就是管理者的用户吗?管理的核心目的,是让员工给公司创造价值,所以我们的管理必须围绕员工需求而不是老板便利来设计。认识到谁是你的用户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后面所有的东西都是围绕用户来设计的。如果你连对象都搞错了,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自然也是错的。

本质上,考勤就是一种处罚,公司不信任员工,处处和员工计较,这样怎么可能得到员工的认同呢?

鲇鱼效应是一种负激励。对传统企业来说,负激励似乎是管理的万能药。员工做不好就处罚、就骂,已经成了管理者的习惯。特别是计划经济影响下的一些国企,很多方面仍然保留着政府管理的各种机制,比如集体决策、民意测验、流程审核等,影响最大的就是这类企业的考核机制——负激励!

多么愚蠢啊!其实早就有心理学家做过研究,在职场上,员工对负激励非常敏感,你扣他一元钱,都会引起很大的负面情绪,可是你奖励他10元钱,也未必有激励作用。因为员工认为扣钱是把理应归他的钱拿走了,而奖励则带有意外之财的意义。所以扣钱是一个非常影响员工士气的事情,需要非常谨慎地进行。

企业领导一拍脑袋,制定出一个指标,然后每个部门就会做出一系列具体指标防止员工造假,而这些指标往往又互相矛盾,可是这点已经没人管了,因为每个部门有每个部门的管理考核权。在员工看来,这就是折腾人,就是要想尽办法罚你,让你无时无刻不胆战心惊。一个每天处于恐慌状态的员工,能做出好成绩吗?

第二章 企业为什么需要鲇鱼

这些大佬们需要了解互联网,知道互联网,甚至成为互联网的一员。而要想实现这些,最简单、最便宜的办法就是从互联网企业挖几个“内奸”过来,所以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鲇鱼需求市场。

这个时候对鲇鱼的需求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式”的,让鲇鱼过来的目的是给老板们解析互联网,跟进互联网,或者更简单一些,就是当一个“互联网的花瓶”,以便有人质疑时,企业可以说:谁说我们企业不懂互联网,你看看,我们这里也有互联网专家。

有一类人非常适合干,那就是自己对互联网其实只了解一点皮毛,却又能胡乱发挥的人。这类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什么概念热他喊什么,云计算来了就喊云计算,大数据来了就喊大数据。

但是如果真的把指挥棒交给鲇鱼,市场会检验一切,真鲇鱼会劈波斩浪,假鲇鱼会饿死在沙滩上。

传统企业需要鲇鱼,而且非常急切,这其实是被逼的,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员工太不争气,另一方面是外部世界变化太快,让这些企业家们有些惊慌失措。于是寻求鲇鱼成了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以我当鲇鱼的经历来看,企业家寻找鲇鱼无外乎有以下几个缘由:

企业内部员工已经被同化,无法承担鲇鱼重任。

在企业里,还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好人哲学。我原来一直以为好人哲学是个人问题,后面发现其实是制度问题。

因为要考核业绩,几乎所有人都提出容易实现的低目标,可以说索尼精神的核心,即“挑战精神”消失了。因实行绩效主义,索尼公司内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蔓延。

会议越开越多,却越来越不解决问题。

我曾经说过一个玩笑话:不去开会你会被边缘化,天天开会你会被奴役化。

当然会议中的每个人还都要说几句,表个态。这个态度是一定要表的,否则老板会说你不够重视,不够积极,最可怕的是觉得你没有责任感。

我不反对会议,毕竟很多事情是需要讨论的,而讨论的一个简单形式就是开会。不过我发现互联网企业会议和传统企业会议很不一样。

首先是会议发起人。在传统企业里,一般会议发起人都是某个部门的领导,没有领导参加的会议好像不叫会议。而在互联网企业里,几乎大部分会议是具体做事的人遇到问题,觉得需要才发起会议。那么这两种会议自然就会产生两种结果,由领导发起的会议,主角自然是领导,而领导的意见几乎就是会议的意见,至于对不对那不用管,责任在领导。如果会议是部门内部会议,领导自己做决策就行了。如果是跨部门的会议就麻烦了,某个部门领导组织的会议,需要合作部门来参加。

而具体做事的人发起的会议,会简单很多。他知道他要解决什么问题,谁能解决问题,他会直接找到对的人,讨论能否解决,如何解决,什么时候解决。大家三言两语,互通一下信息,确定一下具体行动,就搞定了。如果解决不了,想想还有谁能解决,那就再去找他。

最好玩的其实还是“陪会”。什么是陪会,就是会议本来和你没有关系,但是好像又有关系,或者可能有关系,或者领导觉得你有关系,于是你就参加了。我说过,一开会领导就想起你,说明你很重要。某个会议要是不通知你参加,估计别人不说你也会心里犯嘀咕,尽管这个会和你一点关系没有。

重要的会议人不多,人多的会议不重要。

借来的×××一样伤人

第一,是垄断。在互联网商业规则里,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这和传统企业有很大的不同。

互联网企业看准了就干,而且一旦开干就是你死我活,不留退路。而传统企业往往只能被动接招,毕竟虽然互联网企业烧的是别人的钱,但是借来的×××一样伤人啊。等传统企业大喊这是不公平竞争的时候,互联网企业早已抢下阵地,在欢庆胜利了。

很多时候,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资金的战争,所以在这个年代,还靠那种自力更生来奋斗,最终也许只能成就一个悲情英雄。

就是传统企业最大的痛点,它给产品不停地增加功能,不停地降低产品成本,目的就是保证产品高额的利润。其他一切研发、管理都是围绕产品硬件利润来做文章。

传统企业为什么急切需要寻找鲇鱼,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传统企业发觉它们打了一辈子仗,身经百战,自认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可是互联网大潮一来,似乎刮起了妖风,它们感觉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谁需要鲇鱼:不是用户,鲇鱼和沙丁鱼相比,味道差远了。是渔夫,渔夫需要鲇鱼。也不是所有的渔夫都需要鲇鱼,是那些需要长途运输沙丁鱼的渔夫才需要鲇鱼,那些下海捕鱼,然后直接在当地就卖掉的渔夫不需要鲇鱼。

鲇鱼需求法则之一:企业规模越大,越需要鲇鱼

人越多,鲇鱼效应越好,人太少,那叫清洗,或者叫排除异己。因为人太少了还不够鲇鱼吃饱肚子呢。

鲇鱼需求法则之二:企业历史越长越需要鲇鱼

鲇鱼效应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企业管理有很多办法,比如方向调整、人员调整、绩效调整等。这个时候如果引入鲇鱼,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我一直劝解一些创业公司,你在选创业合伙人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比选结婚对象还要谨慎。但是一旦选定,团队的稳定性基本就不应动摇了。

鲇鱼需求法则之三:一条鲇鱼比几条鲇鱼效果好

鲇鱼越少,鲇鱼效应越好。鲇鱼多了,不仅鲇鱼之间互相残杀,还会伤及整个池鱼。

所谓神仙打架,小鬼遭殃,企业里的鲇鱼要是斗起来,沙丁鱼估计很容易被挤死。老板这时候也千万别想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员工、老板也都遭殃。

第三章 谁愿意当鲇鱼

当鲇鱼是一个表面光鲜实际苦逼的活儿,那些愿意当鲇鱼的人都在追求一种荣耀,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一旦这种荣耀不存在,鲇鱼要么被同化而沦为平庸之辈,要么远走高飞。

一位哲人说过:适度的虚荣其实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最大动力。注意,这里说的是适度虚荣。这些鲇鱼追求的是哪种虚荣呢?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对自己的肯定,或者在业界的地位。

当鲇鱼有几个条件,首先你不是沙丁鱼,却要去沙丁鱼群里生活,用现在时髦的话讲,你要跨界,这需要你有跨界的本事。

想当鲇鱼首先必须要在某个领域、某个范围有比别人更强的真本事。这里强调的某个领域、某个范围就是鲇鱼进入的那个沙丁鱼池,不是整个大海。

跨界是有相关性的,不是换个行业就叫跨界。

很多人没有正确理解跨界,以为换个行业就叫跨界,没有边界的换工作不叫跨界,叫“换行当”

现在很多人常常说自己其实这个也不差,那个也不差,就是差一点机遇。这个观点我非常不认可,每个人其实都会遇到各种机遇,问题在于你是否意识到,是否能抓住。

刚才说了,如果你有才而不遇,有可能是地方不对,有可能是人不对。什么叫地方不对,比如你口才特别好,可是你在传销队伍里,你就无法突出自己的特长。

有些时候,你待的地方很对,很适合你的才能,甚至你的才能很容易就冒头,可是你可能遇到了错的人,什么人?你的上司!

很多人看到这点会很不屑:我是靠本事吃饭,又不是靠关系吃饭。首先我非常佩服您的志气和勇气。然而我又不得不告诉你:“你还很傻很天真“。

你作为鲇鱼,要让所有的鱼都运动起来,还要让那些逃得慢的鱼被你吃掉,谁允许你做这样的事情?你真的以为是你的能耐?不是,是老板允许你才能这样干!而那些沙丁鱼没有一起来挤死你,也不是怕你,是怕老板!

你的能力往往是和你能调动的资源成正比。

因为鲇鱼机制其实是鲇鱼与老板共同实现的一种企业治理手段。你与老板的关系都搞不好,做什么鲇鱼?难道你想取代老板?那就不是鲇鱼了,那是鳄鱼!

有的投资人在做天使时都信奉着“3F原则”:family(家庭)、friend(朋友)、fool(笨蛋)。这里的3F指的是天使投资的资金来源,不外乎3个方面。family,指家人,想获得投资最好先从家庭着手,即寻求父母、兄弟姐妹等家人的帮助;friend,指朋友,朋友彼此之间互相熟悉,也极少欺骗;fool,指笨蛋,“假设我有一个伟大的梦想,碰到了一个陌生人,他又很有钱,那么我就可以说服他来投资我”,这种天使投资者说通俗点就是有理想的笨蛋。

雷军说过他的投资原则:第一,不熟他不投;第二,投人不投项目;第三,只帮忙不添乱。

目前国内已经形成阿里系、腾讯系、盛大系、搜狐系、金山系、网易系、华为系、百度系等,所谓无圈子不江湖啊。为什么会如此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家在一个圈子里,很容易形成共同的认识,很容易找到共鸣。

进圈子只是拿到了入门钥匙,接下来还有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人品,也就是做人的问题。为什么大家都愿意投资熟人,为什么愿意投资圈子里的人,核心就是经过一个圈子的相处,大家知道你的能力了,也知道你的习惯了,更知道你的品质了。

所以在任何一个公司工作,在任何一个圈子混,你都需要建立良好的口碑,坚守你的人品。只有这样,你的圈子才是正数,而不是负数。

鲇鱼能力法则之一: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为什么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好”念经。在企业里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同样的话,外人说领导就听,领导就信,自己人说没人理你。

而内部的和尚为什么不好用,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个人定位。

可是人在企业内部,一开始就有个定位,那就是你是干什么的,你会干什么。这很容易被标签化,比如你聪明、勤快、爱学习,但是孤傲、不合群、不懂市场等。一旦你被贴上这些标签,你的所有行为都会自然而然被拿来和这些标签对应。

内部和尚不好用还有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领导用人的问题。很多企业用人喜欢用“好人”,而不是能人。用好人好啊,不用操心,因为他不惹事,好掌控。而能人呢,一般都会棱角分明,是能干事,但是缺点往往也非常突出。

鲇鱼能力法则之二:无欲则刚

真正的鲇鱼,是需要“净身”的,他需要对事业的热情,对梦想的执着,对荣誉的敬仰,他不能是苟且偷生之辈,或者投机取巧之流。

鲇鱼能力法则之三:抱团取暖

前文说过,鲇鱼最好只有一条,不要多条。但是这并不代表鲇鱼总要一个人去战斗。

第四章 鲇鱼应该怎样做

转型不是请客吃饭,是要付出代价的。那些指望平稳转型、自然过渡的企业,最终就是那只温水里的青蛙,慢慢舒服死。只有那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企业家,才有可能带领企业华丽转身。


更多内容请关注下面的微信公众号:

qrcode_for_gh_7159fb337d37_258.jpg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51cto.com/543925535/215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