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旧贴,系统阐述了我对人类和人工智能的看法

原标题:残酷的真相--普遍演化论

2015年6月12日

http://tieba.baidu.com/p/3823552645?pn=1

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的威胁在于teme的高于人类文化数万倍的演化速度,使其他两种复制因子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至今似乎并没有一本书或科幻小说系统深入阐释过过类似的思想,尤其是关于teme部分

——————————————————————————

在跳着看<机器人叛乱>的第八章,然而并不能令人信服
此贴纯属扯淡,讲一些黑暗的故事,写个大纲整理一下思路
1、基因操纵的部分《自私的基因》
2、文化操纵的部分《迷米机器》
3、非复制因子的部分
4、意义?
5、技术能否作为独立的复制子

1、基因部分
有一种可能性是这样的,人类确实是演化出来的,上帝或其他什么东西并没有精心捏造演化论的证据,如化石和人类DNA编码。
如果承认了这一前提,事情就会变得非常简单;人类首先是基因所制造出来的容器,这些容器的所有活动都在努力使基因利益(复制效率)最大化;复制效率的微小劣势将导致基因的消亡。
具体地说,所有动物的母亲会保护子女,因为一个子女携带了自己1/2的基因;如果一只松鼠遇到了9只长在一起的蘑菇,自己最多只能吃4,它会权衡是否发出叫声和同伴分享,如果发出叫声,自己和两个表哥(1/8基因相同)会各吃到3只蘑菇,收益3.375;而自己独吞的收益为4。
基于基因的行为准则,一种吸血蝙蝠有一种由基因编码规定,吸了血回来要分享给其他蝙蝠,否则别的蝙蝠都会记得你,不分享给你,你饿肚子的时候就很容易饿死。
所以没有模仿能力的动物都是些无趣的机械,他们的利他行为要么基于基因层面的自私,要么以仇恨作为保证。


还有一个很黑暗的事情是,宠物之所以可爱,是以死亡为代价的;通过把不那么可爱的小动物杀掉,剩下那些稍微可爱一点的;再对稍微可爱了一点的下一代做同样的事;人类可以逐渐培育出更可爱的物种。一种动物越是可爱,其所经历过的屠杀就更为严重。

2、文化部分
然后人类就有模仿能力,然后有了语言;这两种技能能让一些东西在个体之间传播,文化成为与基因相对独立的第二种复制因子。文化有两种存在形式,垂直传播给个体的后代或亲属;横向传播给亲缘关系淡漠的其他个体。这样人类就稍微不那么无趣了一点,人类除了是基因的容器,也成为了文化的容器。
文化横向传播的可能性使人类行为偏离了基因利益(复制效率),文化会尽可能让人类个体模仿、记忆、讲述和执行自己,并传播给更多的人类;由于人类能够模仿和记忆的文化是有限的,最终只有最精于此道的文化才能生存,其他的则被淘汰。
这样,实用的技巧最先胜出,音乐和舞蹈助于展示利于择偶的特征而被模仿;捕猎和使用工具的技巧因为利于个体生存而被模仿;然后它们会向非实用的方向发展,它们希望人类把所有精力用在传播、表演和执行自己上,在这些文化受到质疑的时候捍卫自己,这就需要让人类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结构,让人类认为这些文化是自身利益的一部分,让人类心甘情愿地放弃捕猎、择偶的时间,用来表演,争辩,质疑和关注。
而这样的心理结构无法绕开基因单独存在。
1、道德
合作总是有利的,如果每个人遇到9只蘑菇都能发出叫声,那么所有人的个人利益都会得到最大化;通过文化传播可以制造这样的规则,且使每个不按规则行事的人得到惩罚。文化提升了自己的载体(其所寄生的族群)的整体利益;虽然在局部上看,它迫使每个基因容器做出了并非符合自身最大基因利益的行为。法律的状况类似。

2、死后世界
当人类个体越来越依靠语言来获得知识时,文化对人类的影响就会进一步扩大了,直到有一天,出现了关于死后世界的故事;如果作战英勇,或行为举止得当,则死后的世界会更快乐,反之则死后会痛苦。与道德一样,它极大地提升了族群的整体利益(尤其是战斗力);然而在每个个体的角度看来,每个基因容器能够做出了不符合与自己基因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为了无法被验证的故事去死。
3、偶像、领袖崇拜
管理一个部落最有效的方法是设定一个权威,权威是保证道德和对死后世界的统一描述的基础;权威与寄生于其上的文化是一体两面,文化权威是凝聚非近亲部落的基础;权威需要奖赏权威的颂扬者,和奖赏易于服从权威的个体;需要惩罚或消灭质疑和蔑视权威的个体;当其他族群被征服时,需要在剩下的活人里挑选对本族群文化接受程度最高的个体。这是族群及其文化能够存在的基础,也是能够幸存至今的所有文化的共同属性。
到了这一步的时候,文化开始选择基因,文化对基因构成了选择压力,直接导演了偶像崇拜的心理结构。这一心理结构需要使个体全面地将原先分配给基因利益的资源分配给文化利益,以换取自身的存活以成为奴隶而非尸体。人类作为一种能够区分环境和自我的物理边界的智能机械,需要进而将文化及其权威划分到这一边界之内,以传播文化为己任。
权威的快乐即是自身的快乐,权威的痛苦即是自身的痛苦;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你必将竭尽所能宣扬其正义,以教化未开化之族群。进而对于所有对权威及其所属文化有所质疑的文化或其容器,你必须挺身而出,报以愤怒与不屑;必要时要将其物理消灭,以消除这一威胁。
4、灵魂崇拜(文化、符号、图腾认同)
作为偶像的人类个体总有死亡的一天,而权威需要不朽;族群的幸存需要依赖不死的故事、灵魂、图腾、符号来替代。灵魂以及依赖偶像之灵魂作为权威的文化再次一体两面,在人类的基因层面上需要演化出与偶像崇拜类似的心理结构;这个时候,灵魂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整个族群大规模械斗时战斗力的保证,以对抗死亡恐惧;二是维系族群存在的保证;人类的肉体背后,存在有超越可见物质的不朽物,它是远比物质本身重要的东西,所以必是人类行为的来源,必是人类意志的来源,必是人类欲望的源头;所有责任与荣耀,必然归结于灵魂,认同灵魂者活,不认同灵魂者死。
这即是二元论的心理根源。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2659028 查看本文章

文化演化的逻辑
人类文化之所以是今天的样子,并非是先知设计的结果;唯一原因是传播得更快,征服得更多的文化占据了更多的地盘(人脑);任何传播效率稍逊的文化会在很有限时间内消亡。先知所能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将文化的碎皮整理和拼接起来;这一趋势不是人类个体可以改变的。

5、二元论
至此,我们已经把整个故事拼接了起来。通过道德、死后世界、偶像崇拜、灵魂崇拜四个步骤,文化对基因造成了选择压力,使“灵魂”,“意识”,“心灵”是行为的原因这样的信念形成与生俱来的思维习惯。那么是否存在“意识”并非行为原因的其他可能?答案是存在的,有大量证据,且鲜为人知。http://tieba.baidu.com/p/3277993674
人类作为文化的容器,天然拒斥和厌恶这种可能性。

基因和文化的主次问题
如果人类生殖方式不改变,则基因永远处于首要地位,文化永远处于次要地位;寄生物与宿主同归于尽是不可能的。
非复制因子的部分
人类的所有行为,从长期来看,都必然趋向于使两种复制因子的利益最大化,那么人类是否有行为可以偏离这两种逻辑呢?
必然是存在的,虽然这些噪音终将消亡。


然后是比较严肃的问题,在这套解释体系下,是否存在超越存在本身的意义?
人类除了作为容器以外是否还有其他意义?这两个人的解释并没有说服我
我觉得并没有

这样,一个容器的所有心理活动就都能得到解释;马斯洛曾总结人类需求有至少5个层次,低级如食物、性;安全;爱与关怀,社会地位,自我实现;人要先满足低级需求再满足高级需求。
从普遍达尔文主义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是非常可笑的;人类的所有行为应该只有两个终极目的,传播基因和传播文化;食物、性、安全是个体基因延续的基础;但文化并不关心每个个体,如果物质上的死亡竟更有助于文化观念的传播,文化就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使个体去死,一切都是制衡的结果,没有一种需求是更基础的。


所谓亲情,是基因利益的产物,所有动物基因延续的前提,而人类受制于文化的影响,亲情只会比动物更淡
而非亲情的爱与关怀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其的本质在于,这些情绪和注意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跳板。一个对其他个体友善,且愿意花时间交流的的人比一个少言或易怒的人更加有利用的价值,文化偏爱这样的人,在演化的过程中天然地倾向于将人类个体转化为这样的人,甚至在基因层面上筛选这样的个体,对他们提供帮助,使他们更成功,并产生可利用的后代。
然而对非亲属的友善,关怀,说教,劝诫,无私帮助是损害基因利益的,文化作为一种寄生物,其力量是有限的,它并不可能根除基因的影响,筛选出完全无私的基因,这种基因无法延续;这样的筛选倾向反而会滋生出伪善,即基因会使个体表现出友善的假象,以取得文化带来的福利,在表面上看,人类个体可能会宣称自己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以友爱布道为己任,但背地里仍然按基因利益行事。

社会地位
文化借助人类个体扩张的另一个主要手段,文化制造一个外部环境,使群体中的每个个体服从权威,进而使个体甘愿成为文化所设定的权威。传统部落中的社会地位,与后来的金钱、权力、名誉、头衔并无二致,是文化通过单个载体向所有载体传播的最重要手段。
人类对权力与地位的追逐,与群居性动物如猴子对猴王的追逐是不同的,后者是基因驱动的,以占有所有配偶,扩大有效后代的数量为唯一目的,而前者却能在这种效应并不明显的前提下发挥作用,尤其是人类对名誉与头衔的追逐更是如此。
自我实现
不包括在爱与关怀,和追逐社会地位内的,传播文化的其他手段的的另一种说法。

人类是否有行为或心理需求大部分是无趣的,可被解释的,然而人类行为是否有脱离基因利益和文化利益的可能性?
短期来看,遗传算法中的随机因素,包括随机漂变和随机重组会让人类行为脱离选择压力的筛选方向,但长期来看这种作用没有任何意义。
1、同性恋
人类同性恋数量多于其他动物,很可能只是在传统社会中强迫择偶的后果;文化并不愿意放弃其载体,当文化插手、包办和强迫择偶和基因增值时,同性恋所对应的基因频率变得大于随机漂变的基数。同性恋极大地损害基因利益,但文化却干预了其淘汰率,但随着文化所施加的影响被撤销,同性恋的基因频率将重回随机漂变的基数,它并不能造成长远影响。

2、反思
人类中会有一些不正常的个体对其自身文化的合理性进行反思,这些反思有时对文化具有毁灭性的威胁,比如普遍达尔文主义对于基督教,出于现代文明的一些奇怪特征,比如不能烧死其他人,这种倾向并不能被有效地消灭。
反思本身会成为可被复制和传播的文化吗?

3、工具理性,还原论
将事物极度抽象,变为可被人类掌握的知识,并从中获取操纵世界和预测未来的力量。工具理性是非常简单直白的东西,并不像其他文化那样构造复杂的生态,但简单的东西往往最最易存活,如同病毒
4、科学
与其他文化因子不同,科学并不捍卫其结论,而是捍卫一种得出结论的手段和过程;与其他一般的工具理性不同,科学能够作为检验观念合理性的方法(之一),对其他文化因子造成巨大威胁。
但科学仍然只是文化因子之一。
。。。
当把一切简化为复制因子及其带有随机漂变的衍生物时,很难从中挖掘出什么深层意义了。
 
五、作为复制因子的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脑不再是文化的唯一载体;信息不再依赖人脑传播,而进而可能专门为人工智能存在,如语义网。
从演化论的角度看,人类所制造的AI有三个阶段;
1. 人类规定了AI的每个行为,如专家系统,或基于搜索的弈棋程序
2. 人类为AI设定目标,并提供数据,AI从数据中习得达到目标的方法,如现阶段基于大数据、机器学习或数据挖掘的所有应用。
3. 人类为AI设定目标,AI自动从互联网或现实世界中寻找数据,并从数据中习得达到目标的方法。或者找到其他AI的接口与其重组。


如果发展到了第3阶段,其意义就不仅仅是创造了新的物种,而是创造了新的复制因子(temes);作为可被复制的信息,这些信息对AI的行为将造成潜在的影响,并具有改变原先的为AI设定的目标的潜力。而AI将变为技术的容器。对这一话题的讨论几乎是空白
http://www.susanblackmore.co.uk/memetics/temes.htm
 
如果你认清了世界运行的本质,你会发现真正对人类基因和文化造成威胁的并不是AI能力的强弱。
一种常见于科幻的想当然的看法认为,如果机器的智能足够高,那么它们一定会有意识(演化的进程导致人类往往认为意识是行为的原因)并自发产生类似于人类的需求。
另一种常见的看法是,AI的威胁来自对人为设定的目的的错误解释,如众多的围绕机器人三定律的故事。
而更深层次的威胁在于teme的高于人类文化数万倍的演化速度,使其他两种复制因子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站在现有的人类文明存亡的立场上,第一种观点源于对意识和人类需求来源的双重无知;第二点或许是个威胁,但和第三点相比微不足道。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Pallashadow/p/9452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