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被问到期望工资,怎样机智地表露自己想要的薪酬待遇?

几乎每一个职场人都会说自己很累。职场人的工作环境白天宽阔明亮,晚上同样灯火通明,大气精致的写字楼,绵延不绝于耳的键盘敲击声和行走于干净到不尘不染地板上的哒哒高跟鞋声响,在盛产加班的大环境下,没有哪一个职场人没有加过班。

小编刚毕业的时候就是加班党中的一人,我所常交往的人,有好多是从学生时代一起进入职场的人。我们在大学时候谈论的话题,常常是考试、老师和发生在某个校园风云人物身上的八卦。进入职场以来,从起初互相比较公司和收入外,逐渐向养生的方向走。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加班。

做得比别人差懂得别人少

有什么胆量早下班

当年我们都还是初入职场的新人,我的一个朋友度过了一段相当苦恼的日子。我们俩同在互联网行业,朋友刚上班那会儿每天都会加班到半夜十一二点。她在公司做新媒体,晚上八九点钟,朋友还在思考标题。

但是大部分的时候,工作不会有太明确的进展。

有时候累了,朋友会看看对面的领导仍然在敲击键盘,身边的同事也在紧锁眉头的思考,朋友仍旧会强迫自己斟酌标题,但是大脑还是一片空白。

到了半夜同事陆陆续续收拾东西离开公司,朋友也会跟着一起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出了公司的大门看到远处的大厦仍旧灯火通明,朋友也会拍照发条朋友圈鼓励自己:年轻人的夜晚是属于奋斗这的,比我优秀的人仍在努力,我又有什么资格停下脚步。

按灭手机的屏幕,朋友靠在出租车的车门上浅浅睡去,偶尔会想一想下个月的房租和很想买却买不起的东西,以及想去又没时间没钱去的地方。

我和朋友的情况差不多,职场新人那段日子里,我们以为努力工作=努力加班,但是又免不了的在过了下班时间以后的加班里,内心躁动渴望自由,期待着同事离开公司奔向下班时间,自己也好跟着他一起下班。

同事都还在加班,

我要不要下班?

后来我和朋友都换过几次工作,对于加班的看法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但是这样的习惯却没有改变:在下班走人之前,通常会看一看同事有没有走。如果都没走,可能还会习惯性的等一等。

前几年有一篇文章曾经刷爆了朋友圈:《年轻人,你凭什么不加班?》,我曾对此深信不疑,但是同时又被刷屏的文章链接胁迫着不敢放松,岁月静好的生活我也想有,但现实却让我必须在这样喊打喊杀的环境下不敢下班。刚好那段时间里我换了工作,终面我的老板拍着我的肩膀说,“公司实行末尾淘汰制,但是我看好你”。

从那以后,我到家的时间没有早于晚上九点。在老家工作的发小笑我,看你天天这样加班,还以为你早就身价千万了。但这样的日子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不敢下班,但好像除了加班,我什么都不会做。

【任多多】是基于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打造的诚信用工平台:
1.就近找工作,不用东奔西跑。
基于LBS地理位置精准推荐,让雇主更快找到你。
2.报酬托管,安全无忧。
报酬由雇主打到平台,确认验收后秒速到求职账户,对拖欠工资,克扣工资说不。
3.去中介,雇主认证。
雇主与找工者直接交易,雇主经过严格审核认证,资质真实有效,保障求职者的安全。
4.信用评价,可查可追溯
如果你在意自由,这就是你想要的自由!人在职场上,应该是腰杆越来越硬,而不是越来越没有原则,有钱一切好说。这样的趋炎附势下去,财路也会越来越窄。你不尊重自己,别人为什么要尊重你。一个不自尊,且无人尊敬的人,怎么会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其他牛人的青睐?当你努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值得别人尊敬时,你的身价是水涨船高的,而不是只依附在某个个体或者组织身上。当你能在更广泛的群体内获得认可时,你就不会为了公司内的局部利益放弃自己的职业守则。
 

小编年轻的时候混古风音乐圈,认识了一个同好的好友X。好友X非常喜欢音乐,在他的朋友圈里,除了工作都是音乐,跟他聊天的时间里,他说他下了班都是在练琴看乐谱,对他来说,工作是生存,而音乐才是生活,他是那种宁可牺牲工作时间,也不能牺牲音乐时间的人,尽管他从来没有因为玩音乐而耽误工作。

尽管X从不加班,但是他的工作永远都会出色的完成,而且跟他对接工作,效率总是很高。只要到了约定时间,他一定会反馈给你一个结果。

他工作中的时间感,和目标感,都非常明确。在他的桌子前的挡板上永远都会贴着便签纸,记录着某件工作几点完成、完成什么、有什么样的预期、应该注意什么、该和谁去对接,每件事他都有详细的安排。

他珍惜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把事情限定在下班之前完成,然后留出精力给自己的音乐生活。每当到了下班时间,他的领导永远都不会瞪着他离开,因为像朋友X这种人,他对工作更有掌控力,自驱力和执行力强大到令人发指。朋友X说,不怕辛苦,不是什么稀有品质,能对结果负责,才是职场的核心能力。

在朋友X身上,我发现敢下班是一种能力。这其中包含了很多职场人的优秀品质:结果导向、目标感强、能解决问题。如果没有功劳,我们的苦劳不值一提。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你机械重复的勤奋只感动了你自己。面子有了,没有里子,也是个浪费。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2399847/article/details/8111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