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TCP/IP ,HTTP,Socket及网络编程

什么是协议?

有的说英语,有的说中文,有的说德语,说同一种语言的人可以交流,不同的语言之间就不行了

为了解决不同种族人之间的语言沟通障碍,现规定国际通用语言是英语,这就是一个规定,这就是协议.



计算机网络沟通用什么? TCP/IP协议是什么?

广义定义:

现在的生活中,不同的计算机只需要能够联网(有线无线都可以)那么就可以相互进行传递数据

就像说不同语言的人沟通一样,只要有一种大家都认可都遵守的协议即可,那么这个计算机都遵守的网络通信协议叫做TCP/IP协议

狭义定义:

通信计算机要实现互联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 在计算机网络中,这些连接和通信的规则被称之为网络通信协议,它对数据的传输格式、传输速率、传输步骤做了统一的规定,通信双方必须同时遵守才能够完成数据交换。网络通信协议有很多,目前最广泛的通信协议是TCP/I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Ip协议中的四层分别是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每层分别负责不同的通信功能;如下:

链路层:链路层主要用于定义物理传输通道,通常是对某些网路连接设备的驱动协议,列入针对光纤、双绞线提供的驱动

网络层:网络层是整个TCP/IP协议的核心,它主要用于将传输数据进行分组,将分组数据发送到目标计算机或者网络 ;有IP协议、ICMP协议、ARP协议、RARP协议和BOOTP协议。

传输层:主要使网络程序进行通信,在进行网络通信的是,可以采用TCP协议,也可以采用UDP协议

应用层:主要负责应用数据的协议,如HTTP协议,FTP协议SMTPDNS等协议

因此,HTTP本身就是一个协议,是从Web服务器传输超文本到本地浏览器的传送协议;


UDP 和TCP 协议

UDP是User Datagram Protocol的简称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协议是无连接通信协议,即传输数据时,数据的发送端和接收端不建立逻辑连接。即当一台计算机向另一台计算机发送数据时,发送端不会确认接收端是否存在就会发出信息,同样接受端也不会向发送端反馈是否收到数据。

TCP协议为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的简称,称为传输控制协议,是面向的连接的通信协议,在传输数据前先在发送端建立逻辑连接,然后在传输数据,它提供了两台计算机之间可靠的无差错的数据传输。

在TCP连接中必须明确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由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出连接请求,每次连接的创建需要经过“三次握手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出连接请求,等待服务器的确认;第二次握手,服务器端向客户端回送一个响应,通知客户端收到了连接请求;第三次握手,客户端再次向服务器端发送确认信息,确认连接。

然后客户端每次断开的服务器连接的时候 要经过"四次挥手"的过程:


Socket  套接字

这是为了实现以上的通信过程而建立成来的通信管道,其真实的代表是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一个通信进程,双方进程通过socket进行通信,而通信的规则采用指定的协议。socket只是一种连接模式,不是协议,tcp、udp,简单的说(虽然不准确)是两个最基本的协议,很多其它协议都是基于这两个协议如,http就是基于tcp的,.用socket可以创建tcp连接,也可以创建udp连接,这意味着,用socket可以创建任何协议的连接,因为其它协议都是基于此的。


HTTP 协议

HTTP全称是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al,即:超文本传输协议,从1990年开始就在WWW上广泛应用,是现今在WWW上应用最多的协议,    Http是应用层协议,当你上网浏览网页的时候,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就会通过HTTP在Internet上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Http是一个基于请求/响应模式的、无状态的协议。即我们通常所说的Request/Response。

主要特点:

    

1、简单快速:客户向服务器请求服务时,只需传送请求方法和路径。请求方法常用的有GET、HEAD、POST。每种方法规定了客户与服务器联系的类型不同。由于HTTP协议简单,使得HTTP服务器的程序规模小,因而通信速度很快。

2、灵活:HTTP允许传输任意类型的数据对象。正在传输的类型由Content-Type加以标记。

3.无连接:无连接的含义是限制每次连接只处理一个请求。服务器处理完客户的请求,并收到客户的应答后,即断开连接。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节省传输时间。

4.无状态:HTTP协议是无状态协议。无状态是指协议对于事务处理没有记忆能力。缺少状态意味着如果后续处理需要前面的信息,则它必须重传,这样可能导致每次连接传送的数据量增大。另一方面,在服务器不需要先前信息时它的应答就较快。
5、支持B/S及C/S模式。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2225318/article/details/80778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