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a从虚拟机原理分析到lua代码实现面向对象过程的理解

希望能帮助到那些lua的初学者,更好的理解和使用lua这门语言

lua作为一个使用寄存器虚拟机的语言,他需要实现如下几个部分:

1.    将源代码编译程虚拟机可识别执行的字节码

2.    为函数准备调用栈

3.    内部维持一个IP(指令指针)来保存下一个将执行的指令地址

4.    模拟一个cpu的运行,循环拿出ip指向的字节码,根据字节码进行解码,然后执行字节码

虚拟机有两种不同的实现方式,基于栈的虚拟机和基于寄存器的虚拟机,lua是第一个基于寄存器的虚拟机,那么我会讲一下这两种虚拟机的不同,并做一下分析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2003347 查看本文章

基于栈的虚拟机:

在基于栈的虚拟机中,字节码的操作数在栈顶弹出,在执行完成之后再压入栈顶的,在我们的内存中,栈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存区域,我们去计算一个数据的时候,基于栈的虚拟机,会首先把需要的数据压入栈顶,在计算完结果后,把之前压入栈顶的数据push掉后,把结果在压入栈顶,这个过程在计算一个类似1+2=3的方法时,实际需要如下四个步骤:

1.    Pop 1

2.    Pop 2

3.    ADD 1,2,result

4.    Push result

可以看到,执行一条假发需要四条字节码,前面几条指令用来准备数据,将数据压入栈,这就是设计上的缺陷。但优点是,指令中不需要关心操作数的地址,在执行操作数据已经把数据放在栈顶了

基于寄存器的虚拟机

与基于栈的虚拟机不同,在基于寄存器的指令中,操作数是放在“cpu寄存器”中,这个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寄存器,因此同样操作不再需要push,pop指令,取而代之的是在字节码中带上具体操作数所在的寄存器地址,对比基于栈的虚拟机,由四条指令降低为一条,但缺点是程序需要关注操作数所在的位置

之所以讲lua虚拟机一些基础原理,是为了接下来有助于帮助我们在使用lua时候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从15年入行,17年才接触lua,从经验来说,只能算个新兵,同时这是我第一篇博客,我希望以一个新兵的视角给大家在学习lua带来帮助

Lua语法篇:

lua有很多数据结构

Lua 数据类型

Lua是动态类型语言,变量不要类型定义,只需要为变量赋值。值可以存储在变量中,作为参数传递或结果返回。

Lua中有8个基本类型分别为:nilbooleannumberstringuserdatafunctionthreadtable

数据类型

描述

nil

这个最简单,只有值nil属于该类,表示一个无效值(在条件表达式中相当于false)。

boolean

包含两个值:falsetrue

number

表示双精度类型的实浮点数

string

字符串由一对双引号或单引号来表示

function

C Lua 编写的函数

userdata

表示任意存储在变量中的C数据结构

thread

表示执行的独立线路,用于执行协同程序

table

Lua 中的表(table)其实是一个"关联数组"associative arrays),数组的索引可以是数字或者是字符串。在 Lua 里,table 的创建是通过"构造表达式"来完成,最简单构造表达式是{},用来创建一个空表。

以上是

https://www.runoob.com/lua/lua-data-types.html  摘抄的引用

这里的userdata,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内存地址,实际上对于lua虚拟机,table实际上也是一块内存地址,那么我谈一谈table这种数据结构吧,table里面的key有两种类型,一种是int类型,一种是其他类型,这篇博客会讲述实现原理:

https://blog.csdn.net/zr339361504/article/details/52432163

理解完lua table的实现,我们聊一聊我们常见的:和.这两个标识符,我引用网上一篇博客做解释

1.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zxdm/p/6980267.html

lua的语法很简单,太简单了,所以lua就复杂了

两个点与一个点有什么区别呢?

一个点用来定义和取得一个变量,这个变量可能是个函数

两个点用来定义和调用一个函数,两个点会自动传入调用者这个table自身

先看简单的:

c = {a = 1, b = 2}

function c:foo()

print(self.a,self.b)

end

这里,c这个table定义了一个foo函数,用两个点定义的,在foo函数第一个参数的地方自动传入了c自身,然后调用一下

c:foo()

输出1 2

也可以这样,一个点调用函数,手动传入tablec.foo(c)

输出也是一样的

 

下面看复杂一点的:

两个点会自动传入调用者本身,但是他仅仅只会传入调用者本身,他没有一个点灵活,这个怎么理解?看代码

c = {a = 1, b = 2}

c.foo = function(c) print(c.a,c.b) end

d = {}

d.foo2 = c.foo

d:foo2()

输出为:nil nil

解释下上面的代码:

首先创建一个table,然后定义一个函数foo,这个函数访问了table中的ab两个变量

然后创建了另一个tableb

b中定义一个变量foo2,赋值为c这个table中的foo函数

然后调用d这个table中的foo2函数,输出为nil nil

因为d是两个点调用的foo2,那么会自动吧d本身传入函数的第一个参数,那么函数的运行就是这样的:

function (d)

print(d.a,d.b)

end

d这个table没有定义ab两个变量,输入当然就是nil

 

像这种情况就只能一个点调用,显示的传入c这个table

d:foo2()改为d.foo2(c) 这样就可以了

输出1 2

 

上面的例子还可以这么写:

c = {a=1,b=2}
function c:foo()
print(self.a,self.b)
end

d = {}
d.foo2 = c.foo

d.foo2(c)

self类似于c#的this,但并不一样,因为c#的this指的是这个类对象,但是table的self确实使用table或者说传入table对象自身,也就是可以把当前使用的table当做一个对象,如果是:的方法和参数self都是可以缺省的,因为是默认传入,self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我们使用“调用者自身”,而.就是直接拿到这个表对象的一个方法或数值,所以对比一下,:能帮助我们实现类似衍生对象的方法,接下来我会阐述

Lua 元表(Metatable)

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是否能灵活使用lua,元表非常重要

原文地址:https://www.runoob.com/lua/lua-metatables.html

Lua table 中我们可以访问对应的key来得到value值,但是却无法对两个 table 进行操作。

因此 Lua 提供了元表(Metatable),允许我们改变table的行为,每个行为关联了对应的元方法。

例如,使用元表我们可以定义Lua如何计算两个table的相加操作a+b

Lua试图对两个表进行相加时,先检查两者之一是否有元表,之后检查是否有一个叫"__add"的字段,若找到,则调用对应的值。"__add"等即时字段,其对应的值(往往是一个函数或是table)就是"元方法"

有两个很重要的函数来处理元表:

·        setmetatable(table,metatable): 对指定table设置元表(metatable),如果元表(metatable)中存在__metatable键值,setmetatable会失败

·        getmetatable(table): 返回对象的元表(metatable)

以下实例演示了如何对指定的表设置元表:

mytable = {}                          -- 普通表 
mymetatable = {}                      -- 元表
setmetatable(mytable,mymetatable)     --  mymetatable 设为 mytable 的元表 

以上代码也可以直接写成一行:

mytable = setmetatable({},{})

以下为返回对象元表:

getmetatable(mytable)                 -- 这回返回mymetatable

__index 元方法

这是 metatable 最常用的键。

当你通过键来访问 table 的时候,如果这个键没有值,那么Lua就会寻找该tablemetatable(假定有metatable)中的__index 键。如果__index包含一个表格,Lua会在表格中查找相应的键。

我们可以在使用 lua 命令进入交互模式查看:

$ lua
Lua 5.3.0  Copyright (C) 1994-2015 Lua.org, PUC-Rio
> other = { foo = 3 } 
> t = setmetatable({}, { __index = other }) 
> t.foo
3
> t.bar
nil

如果__index包含一个函数的话,Lua就会调用那个函数,table和键会作为参数传递给函数。

__index 元方法查看表中元素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返回结果为 nil;如果存在则由 __index 返回结果。

mytable = setmetatable({key1 = "value1"}, {
  __index = function(mytable, key)
    if key == "key2" then
      return "metatablevalue"
    else
      return nil
    end
  end
})
 
print(mytable.key1,mytable.key2)

实例输出结果为:

value1    metatablevalue

实例解析:

·        mytable 表赋值为 {key1 = "value1"}

·        mytable 设置了元表,元方法为 __index

·        mytable表中查找 key1,如果找到,返回该元素,找不到则继续。

·        mytable表中查找 key2,如果找到,返回 metatablevalue,找不到则继续。

·        判断元表有没有__index方法,如果__index方法是一个函数,则调用该函数。

·        元方法中查看是否传入 "key2" 键的参数(mytable.key2已设置),如果传入 "key2" 参数返回 "metatablevalue",否则返回 mytable 对应的键值。

我们可以将以上代码简单写成:

mytable = setmetatable({key1 = "value1"}, { __index = { key2 = "metatablevalue" } })
print(mytable.key1,mytable.key2)

总结

Lua查找一个表元素时的规则,其实就是如下3个步骤:

·        1.在表中查找,如果找到,返回该元素,找不到则继续

·        2.判断该表是否有元表,如果没有元表,返回nil,有元表则继续。

·        3.判断元表有没有__index方法,如果__index方法为nil,则返回nil;如果__index方法是一个表,则重复123;如果__index方法是一个函数,则返回该函数的返回值。


__newindex 元方法

__newindex 元方法用来对表更新,__index则用来对表访问

当你给表的一个缺少的索引赋值,解释器就会查找__newindex 元方法:如果存在则调用这个函数而不进行赋值操作。

以下实例演示了 __newindex 元方法的应用:

mymetatable = {}
mytable = setmetatable({key1 = "value1"}, { __newindex = mymetatable })
 
print(mytable.key1)
 
mytable.newkey = "新值2"
print(mytable.newkey,mymetatable.newkey)
 
mytable.key1 = "新值1"
print(mytable.key1,mymetatable.key1)

以上实例执行输出结果为:

value1
nil    新值2
新值1    nil

以上实例中表设置了元方法 __newindex,在对新索引键(newkey)赋值时(mytable.newkey = "新值2"),会调用元方法,而不进行赋值。而如果对已存在的索引键(key1),则会进行赋值,而不调用元方法 __newindex

以下实例使用了 rawset 函数来更新表:

mytable = setmetatable({key1 = "value1"}, {
  __newindex = function(mytable, key, value)
        rawset(mytable, key, "\""..value.."\"")
 
  end
})
 
mytable.key1 = "new value"
mytable.key2 = 4
 
print(mytable.key1,mytable.key2)

以上实例执行输出结果为:

new value    "4"

为表添加操作符

以下实例演示了两表相加操作:

-- 计算表中最大值,table.maxnLua5.2以上版本中已无法使用
-- 自定义计算表中最大键值函数 table_maxn,即计算表的元素个数
function table_maxn(t)
    local mn = 0
    for k, v in pairs(t) do
        if mn < k then
            mn = k
        end
    end
    return mn
end
 
-- 两表相加操作
mytable = setmetatable({ 1, 2, 3 }, {
  __add = function(mytable, newtable)
    for i = 1, table_maxn(newtable) do
      table.insert(mytable, table_maxn(mytable)+1,newtable[i])
    end
    return mytable
  end
})
 
secondtable = {4,5,6}
 
mytable = mytable + secondtable
    for k,v in ipairs(mytable) do
print(k,v)
end

以上实例执行输出结果为: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__add 键包含在元表中,并进行相加操作。表中对应的操作列表如下:(注意:__是两个下划线)

模式

描述

__add

对应的运算符 '+'.

__sub

对应的运算符 '-'.

__mul

对应的运算符 '*'.

__div

对应的运算符 '/'.

__mod

对应的运算符 '%'.

__unm

对应的运算符 '-'.

__concat

对应的运算符 '..'.

__eq

对应的运算符 '=='.

__lt

对应的运算符 '<'.

__le

对应的运算符 '<='.


__call 元方法

__call 元方法在 Lua 调用一个值时调用。以下实例演示了计算表中元素的和:

-- 计算表中最大值,table.maxnLua5.2以上版本中已无法使用
-- 自定义计算表中最大键值函数 table_maxn,即计算表的元素个数
function table_maxn(t)
    local mn = 0
    for k, v in pairs(t) do
        if mn < k then
            mn = k
        end
    end
    return mn
end
 
-- 定义元方法__call
mytable = setmetatable({10}, {
  __call = function(mytable, newtable)
    sum = 0
    for i = 1, table_maxn(mytable) do
        sum = sum + mytable[i]
    end
    for i = 1, table_maxn(newtable) do
        sum = sum + newtable[i]
    end
    return sum
  end
})
newtable = {10,20,30}
print(mytable(newtable))

以上实例执行输出结果为:

70

__tostring 元方法

__tostring 元方法用于修改表的输出行为。以下实例我们自定义了表的输出内容:

mytable = setmetatable({ 10, 20, 30 }, {
  __tostring = function(mytable)
    sum = 0
    for k, v in pairs(mytable) do
        sum = sum + v
    end
    return "表所有元素的和为 " .. sum
  end
})
print(mytable)

以上实例执行输出结果为:

表所有元素的和为 60

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元表可以很好的简化我们的代码功能,所以了解 Lua 的元表,可以让我们写出更加简单优秀的 Lua 代码。

 

我们使用luatable,可以用来存储和操作数据,同时可以编写方法,给lua虚拟机以调用,在 Lua table 中我们可以访问对应的key来得到value值,但是却无法对两个 table 进行操作。

因此 Lua 提供了元表(Metatable),允许我们改变table的行为,每个行为关联了对应的元方法,这就是lua元表的设计初衷,但是由于有了元表,我们可以实现面向对象编程,后面我会分享一篇博客,但请循序渐进的往下看,有助于你的理解

 

这里面的__index__newIndex,如果觉得是一个很新奇的东西,你可以理解为c#getset,而那个__call的原方法可以理解为在__index这个get方法里面添加了一个方法进去,同时被调用,这样是不是很好理解了呢

 

 

接下来,让我们实现lua的面向对象

 

首先让我们来实现一个类似模板的方法

INew.lua

INew = {}    --分配一个内存地址

 

function INew:new(o)

    o = o or {}      --表存在则用以前存在的表(那么会用之前的数据,如果没有则构建新表)

    o.super = self    --设置super(父类)对象为调用者自身

    setmetatable(o,self)   --设置元表为调用者自身

    self.__index = self    --设置元表key值为调用者自身

    return o              --返回这个table

end

 

 

Test = INew:new(

   Info1= {},      --重新赋值为{}会清理掉之前数据

   num=2

)

Test = INew:Clear()    --把这个table理解为一个模板,这个方法是为了清空之前使用的数据

   Info1= nil,      

   num= 0

end

function Test:Update()

print(self.num+1)    --调用方法

 end

 

调用:

local List = {}     --在另一个table里创建一个名字为listtable

local test = Test:new()    --构建一个模板

test:Clear()                 --清楚之前数据

test:Update()   --结果为3   

table.insert(Listtest)   或者List[1] = test 

--这里面把这个模板数据插入其他的table,其他的table就会为这个table分配k值,而且数据会被拷贝到新的table数据内,这样我们可以实现通过模板方法插入一个table不同数据对象的方法

 

后续会分享一些实现面向对象的文章,上述只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table和元表的妙用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28301963/article/details/8065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