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GPS双模软件接收机原理与实现技术读书笔记——1.1.1 问题的提出

GNSS接收机中实现伪距测量的方法:测量电磁波在参考点和用户之间的传播时间而得到的距离。

1.1.1 问题的提出

问题一:如何区分来自不同参考点的信号?答:不同频率。
问题二:如何保证参考点与用户之间的时钟严格对准?

1.1.2 时钟问题

时间的测量总是通过对于某个周期事件的计数来实现的。
以标称值为32768Hz的晶振为例,每 2 15 个振荡周期,计数器产生一个秒进位信号。
频率准确度(Accuracy):晶振的频率测量值和标称值之间的偏差,更合理表示为相对频率准确度(Ralative Frequeny Accuracy)。

F = f f 0 f 0 = Δ T T 0

f 0 是标称值, f 是实际测量值,比率无量纲, 1 p p m = 10 6 。只要 F 不为0就必定会导致计时误差。

频率稳定度:频率测量值和标称值之间的偏差还会随着时间变化,这个偏差对时间的导数反映了晶振的频率稳定度。

二维坐标下,已知两个参考点坐标。
问题三:如何保证不同参考点之间的时钟严格对准?答:GPS使用铷、铯原子钟(地面监控),相对频率稳定度可达 10 12 10 14 。但参考点少,用户多,所以不能用原子钟解决问题二。

1.1.3 一个改进的系统

假设一:假设用户时间也为准确时间(来自原子钟),若每一次发射的信号相同,且每个信号在整秒时刻发出,则

问题四:每秒只能定位一次,错过只能等待下一秒,无法实现即时定位。
问题五:整秒模糊度问题:每一次发射的信号相同,则不同秒发出的信号无法区分,无法实现定位。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901752 查看本文章

改进一:加快信号发射频率,例如1 u s 发一次。
改进二:在每次信号上调制上发射时间的信息。

所以现在,用户等1 u s ,就能接收到来自两个参考点的不同信号,这两个信号到达时间差小于1 u s ,认为同时到达。从信号上的调制信息可知两信号的发射时间 t s 1 t s 2 (准确)、到达时间为 t r (准确)。

S 1 = c ( t s 1 t r ) = ( x x 1 ) 2 + ( y y 1 ) 2 S 2 = c ( t s 2 t r ) = ( x x 2 ) 2 + ( y y 2 ) 2

能够即时定位,整秒模糊度问题得以解决。但是前提是用户时间准确。

假设二:假设用户时间不准确,到达时间为 t r (不准确),设 t r = t r b ,两信号的发射时间 t s 1 t s 2 (准确),则

ρ 1 = ( t s 1 t r ) = ( x x 1 ) 2 + ( y y 1 ) 2 + c b ρ 2 = ( t s 2 t r ) = ( x x 2 ) 2 + ( y y 2 ) 2 + c b

ρ 1 为伪距(区别于 S ,不是准确的距离量),三个未知量 ( x , y , b ) ,两个方程,解不出来。

改进三:加一个参考点,多得到一个方程,则能得到 ( x , y , b ) 。不但解出了定位信息,还算出了 b ,所以可以得到准确本地时间,即精准授时功能。

位置测量精度和时间测量精度紧密耦合,存在线性关系,系数为 1 c

1.1.4 改进后系统的总结

上述理论推广到三维,则所需最少参考点数目为4,伪距方程数目也为4。

结论:
1. 需要若干已知坐标的参考点。
2. 不同参考点发出的信号可区分。
3. 参考点连续发射信号,可被用户的设备接收到。
4. 所有参考点发射信号的时间严格同步。
5. 用户接收信号后,可从信号的调制信息中获取该信号准确发射时间。
6. 用户需有一个时钟,不需要很准。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Dream_Up_Forever/article/details/8091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