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思维之如何通过财报分析企业

财务报表是研究一家企业的基础,虽然会存在数据造假问题,但通过财务报表我们依然可以直观了解一家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布局。


什么是资本公积?


不是每一家公司都一定有资本公积,但有一种公司却一定有,这就是上市公司。


比如说,小明的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它发行了1亿股的股票。假设每股的面值是1块钱,那就意味着这1亿股对应着1个亿的股本,如果每股售价为20块,那就相当于筹集了20亿资金。


在这20亿的资金里,只有1个亿是股本,剩下的19亿就是资本公积,这就是资本公积的概念。


那么,非上市公司的资本公积是怎么产生的呢?


举个例子。比如说,小张打算投资小黄的公司,投资之后,小张和小黄各占公司50%的股份。在小黄刚刚创立公司的时候,他投入了100万元,那么,为了获取和小黄相同的股权比例,小张是否也要投入100万元?显然不是。经过多年的经营,小黄的公司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和资本,为了获得该公司50%的股权,小张可能要投入500万元。


那问题也来了,小黄和小张的股权比例是5∶5,而不是1∶5,这一点要如何展现在财务报表里呢?


于是,会计们将小黄投入的100万元当作股本,将小张投入的500万元中的100万元也当作股本,而剩下的400万元则被放入资本公积里。


当公司有多个股东的时候,不是以他们的投资额来确定股权比例,而是以他们在股本中所占的比例确定股权比例。值得说明的是,放在资本公司的400万元可不是小张独有的,它是所有股东共有的。


小张拥有400万元资本公积中的200万元,小黄也同样拥有200万元。换句话说,小张刚刚投进来的500万元,瞬间就变成了300万元,小张也因此损失了200万元。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投资者对被投资公司的未来收益看好的前提之下。


当然,对于上面的例子也可以选择100万元股本、小张和小黄各投50万元的方式。方式虽有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


股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在中国更是如此。这是因为,在中国,股本金额就等于公司的注册资本,这就意味着,股本的总额体现了这个公司对外承担法律责任的上限,而股本的组成则确定了多个股东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股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法律意义。


资本公积(Additional Paid-in Capital):企业收到的投资者的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所占份额,以及直接记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资本公积包括资本溢价(股本溢价)和直接记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股本和资本公积是股东从外面拿进来的钱,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里面留下来的钱。


公司并没有把自己赚到的所有钱都分给股东,还留下了一部分。这一部分也被放在两个项目里来计算,一个项目是盈余公积,另一个项目是未分配利润。简单说来,盈余公积是法律不让我们分配的利润,而未分配利润是企业自己不想分的利润。


中国的公司法规定,一个公司有了盈利之后,必须留存至少10%作盈余公积。那也就是说,如果小黄的公司今年赚了1000万元,那就必须将至少100万元当作盈余公积。用作盈余公积的100万元是不能被分配的,而剩下的900万元,股东则可以自由分配。



股东权益如何计算?


资产负债表规定进来的钱跟用掉的钱在金额上必须相等,这就意味着资产负债表左边的资产与右边的负债和股东权益之和相等。


资产等于负债加上股东权益就是资产负债表上最基础的逻辑关系,也是整个会计学当中最基础的逻辑关系,我们将之称为“会计恒等式”。所谓恒等式,是指等式的左右两边始终要保持成立。如果一个公司的财务报表不满足这个等式,那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这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做错了。


这个恒等式有两种变形:一个变形是“负债=资产-股东权益”;另一个变形是“股东权益=资产-负债”。从数学上说,这两个等式毫无疑问都是成立的。但奇怪的事情又来了,从经济学上说,这两个等式中只有一个是成立的。究竟哪一个是成立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等式。“负债=资产-股东权益”,也就是说,如果小牛的公司有100万元资产,当小牛把属于股东的30万元全部分给股东之后,剩下的70万元全部都是负债,分别归属供应商、员工、银行和税务局。我们会发现,这样一来,公司成了债权人的。这显然是不对的。


那应该是怎样的呢?如果小牛的公司有100万元资产,当小牛把该还的债都还了之后,剩下的都是股东的,也就是说,公司是股东的。因此,只有第二个等式,即“股东权益=资产-负债”是成立的。


那股东到底能拿到多少呢?


一个公司必须给银行还了债、给供应商付了款、给员工发了工资、给税务局交了税之后,才能把剩下来的东西分给股东,这叫作股东的“剩余求偿权”。


一家公司经营得好,它的资产就会升值,反之就会减值。可银行不会说,“哎呀,你这公司经营得不错,多还点钱给我吧”;税务局也不会说,“你们公司今年挺困难的,还债的时候就不要还那么多了”。一家公司要还给供应商、员工、银行和税务局的负债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升值抑或是贬值的那部分资产都归股东所有,由股东承担。


所以说,到底什么是股东的剩余求偿权?这意味着股东才是这家公司风险和收益的最终承担者,在这家公司还了银行的贷款、给供应商付了款、给员工发了工资、给税务局交了税之后,股东才能获得自己的利益。


由于股东是公司里最后一个拿走自己利益的人,所以经营一家公司的最终目的就是为股东赚钱。


资产负债表到底透露了什么信息?它让公司的股东了解自己的家底,了解自己公司的财务状况。股东投资设立企业最终是为了赚钱,但是在了解自己到底赚了多少钱之前,股东们必须先了解自己投入的资金都去了哪里,又欠了谁的钱,这就是资产负债表提供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资产负债表只能描述制表时企业的财务状况。这就好比是,某个人的口袋里有100块钱,这只是代表他此刻拥有100块钱,而不是他的口袋在过去一整年一直拥有这100块钱。因此,资产负债表是一个时点的概念,它只是给企业拍了张照片。



企业利润:


利润表就像一个漏斗,也许进来的收入有1000万元之多,但最后剩下的利润却可能只有200万元。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损耗掉了各种各样的东西。要知道,营业收入要减去各种成本、各种费用、各种税,最后才能得到净利润。


因此,我们得到了利润表的一个基本逻辑:收入扣除所有的成本费用,就得到了最终的利润。那么,整张利润表还透露出什么信息呢?


最基本的,利润表告诉企业它是否赚了钱、在哪里赚的这两个信息。此外,利润表将可持续的营业利润与不可持续的营业外收支和补贴收入分别展示,又可以帮助企业推断出自己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收益。


因此,利润表实际上有两个作用,即它不仅告诉企业,你现在赚了多少钱、这些钱是从哪里赚的,还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自己未来的盈利状况。


资产负债表是一个时点的概念,而利润表则是一个时段的概念。


比如说,利润表上显示出,企业获得了100万元净利润,这绝不是说企业在制表的瞬间突然搞到了100万元,而是说在过去一段时间,企业一共赚了100万元。


因此,如果说资产负债表是给整个公司的财务状况拍了一张照片的话,那么利润表就是给这家公司的盈利状况录了一段视频。



营业成本和生产成本区别?


生产产品需要付出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支付给工人的工资、生产车间的水电支出,还包括厂房设备的折旧等。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生产成本虽然带着“成本”两个字,但它并不在利润表上,而在资产负债表上,具体而言,就是体现在资产负债表的存货中。


既然记录在资产负债表里的成本是生产成本,那利润表中的成本又叫什么?它的名字叫作营业成本——卖出产成品之后,企业虽然获得了一笔收入,却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这些交易产生的直接损失便是所谓的营业成本。


刚才说到的体现在“存货”中的产品接下来就会被卖掉,而一旦被卖掉,企业就失去了这些产品,它们变成了我们获得收入过程中的成本,即营业成本。


那么,营业成本和生产成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它们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营业成本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是那些被卖掉的产品的生产成本。


以上就是生产成本如何一步一步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过程:它首先被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一项中;这之后,随着存货被卖掉,生产成本便被反映在利润表的营业成本当中。


固定成本也会也会造成毛利率增加的错觉?


毛利润是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差额。那么,不扩大销量,营业收入没有增加,利润自然也不会增加,这句话显然是错误的。但为什么有人会作出这样的判断呢?


晖平的公司去年生产1000件产品一共产生了1000万元的固定成本和1000万元的变动成本,生产成本总额达到了2000万元。这笔生产成本被记录在资产负债表当中的存货一项中。随后,晖平把这1000件产品全部都卖掉了,这也意味着这项价值2000万元的存货已经全部转化为利润表当中的营业成本。


今年,晖平的公司生产了2000件产品,产生了2000万元的变动成本;此外,由于固定成本不受产品产量的限制,因而晖平的公司今年依旧产生了1000万元的固定成本。


可遗憾的是,晖平的公司今年错误地预测了市场,它只卖掉了1000件产品。因此,会有50%的生产成本随着产品的销售而进入利润表的营业成本当中,剩下50%的成本则仍然保留在存货里。也就是说,晖平的公司今年会产生1500万元的存货和1500万元的营业成本。


大家仔细看一看,这家公司呈现的不就是“仅仅扩大产量而不扩大销量”的情况吗?那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晖平公司的毛利润是否会增加。


去年和今年两年,晖平公司销售产品的总量是一样的,倘若产品的售价也没有发生变化,其营业收入便是完全相等的。两年的营业成本则分别是2000万元和1500万元,因此,今年的毛利润会比去年的毛利润多了500万元。


真是奇了怪了,仅扩大生产而不扩大销售,毛利润居然真的增加了,这是怎么回事?奥妙就在固定成本上。由于在第二年,等额的固定成本被摊在2000件而不是1000件产品上,所以当只有一半产品被卖掉的时候,也就只有一半的固定成本进入营业成本中。营业成本减少,毛利润自然就提高了。


问题来了:如果一家企业的毛利润增加,这通常意味着这家企业的业绩提升了,效益变好了;可晖平的公司干了什么呢?它错误地预测了市场,过多地生产了产品,结果造成了产品积压。也就是说,当经营状况不好的时候,财务报表反而变得更好看了。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毛利润增加看成业绩提升的表现。事实上,毛利润的提升不一定由业绩提升引起,还有可能是因为产成品库存增加。如果产成品库存积压的同时,毛利润也提升了,那么这个毛利润的提升其实是不可信的。这种现象在高固定成本的重资产行业会格外突出。


同样,如果一家企业同时发生了毛利润减少和产品库存减少的情况,那么,这个毛利润的减少也不是真实的。因为如果卖掉了去年的库存,就会有去年的生产成本转化为今年的营业成本,今年的毛利润也就少了。但事实上,对企业来说,减少库存无疑是大大的好事。


从财务视角看待企业是一种新的认知思路!




关注简一,共筑未来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liwei16611/article/details/8078616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