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如何实现财富自由系列之:利用程序员技能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作为一名程序员,你是否曾想过如何才能更加“财务自由”,并帮助自己摆脱被动收入所带来的种种不便?如果你经历过技术人到经济独立或创业者的迁移,那么应该知道如何在不牺牲工作状态的情况下提升个人的收入能力。本文将给出详细的科普介绍,以及如何利用程序员技能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可视化,从而帮助你实现财务自由。

2.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的意义

人们生活中,数据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据可以让我们看到事物的全貌,揭示其背后的逻辑关系,找到规律性的因素。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能够将已有的数据转变为有用的信息,并用于决策,解决实际问题。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数据的真实价值,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性因素,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以达到目标。数据分析还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最新技术的发展动态,调整自己的策略,保持竞争力,为公司创造新的价值。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也是计算机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两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多彩。

3.什么是编程语言?为什么要用它?

编程语言(Programming language)是一种用来写计算机程序的符号指令集合,用于告诉电脑或者其他机器人系统如何处理数据。不同编程语言之间的语法和功能差异很大,但是它们都由相同的基本结构组成,因此可以相互翻译为机器码,从而被计算机执行。编程语言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我们后续学习的效率和能力上限,也会影响我们使用的工具及其功能。其中比较知名的编程语言包括Python、Java、JavaScript等。

为了能够理解程序员如何利用编程语言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需要首先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

4.基本概念与术语

数据类型

数据类型(Data Type)是指在计算机内存中存放的数据的形式、大小和布局。不同的编程语言支持不同的数据类型,如整型、浮点型、字符型、布尔型、数组、链表、树、图等。

变量

变量(Variable)是存储在内存中的一个数据值,它是程序运行过程中变化的值,我们可以通过变量名来访问它的值。当创建变量时,系统会为其分配存储空间。变量分为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

  • 局部变量是在函数体内部定义的变量,只能在该函数内访问,通常以小写字母或下划线开头。
  • 全局变量则可以在整个程序范围内访问,通常以大写字母开头。

运算符

运算符(Operator)是符号,用于执行算术运算、关系运算、赋值运算、逻辑运算和其它操作。运算符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算术运算符:用于对两个值进行算术运算,如加减乘除。
  2. 关系运算符:用于判断两个值的大小关系,如等于、不等于、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
  3. 赋值运算符:用于把一个值赋给另一个变量,如=、+=、-=、*=、/=等。
  4. 逻辑运算符:用于对表达式进行逻辑操作,如与或非。
  5. 条件运算符:用于根据条件表达式的值返回一个值,如? :。
  6. 递增/递减运算符:用于改变变量的值,如++x、--x、x++、x--。
  7. 字符串运算符:用于连接、比较、查找子串等。
  8. 函数调用运算符:用于调用用户自定义的函数。
  9. 位运算符:用于对整数进行二进制操作,如AND、OR、XOR、NOT、左移、右移等。

控制语句

控制语句(Control Statement)是程序执行的关键分支,它允许基于某些条件执行特定的命令。控制语句包括以下几类:

  1. 分支语句:包括if-else语句、switch-case语句。
  2. 循环语句:包括for语句、while语句、do-while语句。
  3. 跳转语句:包括goto语句、break语句、continue语句、return语句。

函数

函数(Function)是一个自包含的代码块,它完成特定任务,并返回结果。函数由函数名称、参数、函数体和返回值五个部分构成。函数可以重复使用,也可以避免重复代码。

模块

模块(Module)是一个独立的源文件,包含函数、类、变量和其他定义。模块可以被别的程序引入,并使用其中的元素。在Python中,模块就是一个.py文件。

对象

对象(Object)是一个抽象概念,在面向对象的编程中,它指的是一切可以被看作对象的东西。在Python中,所有的元素都是对象,包括数字、字符串、列表、元组、字典、函数、类等。

API接口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接口,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它是一套预先定义的规则,用以确保不同软件间的数据交换符合规定协议。API使得各个软件开发者能集成自己的程序功能,并不需要了解底层实现。API的使用使得程序之间可以相互通信,促进了软件的协同工作。

5.核心算法与操作步骤

卡方检验

卡方检验原理

卡方检验(Chi-squared test),也称卡方分布检验或卡方统计量检验,是一个用来检验一个观察样本中是否服从正态分布的统计学检验方法。它是利用样本数据计算总体期望与样本均值之间的偏离程度。如果这个偏离程度足够高,说明样本数据并不能很好地反映总体分布,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反之,若偏离程度较低,则说明样本数据较好地描述了总体分布,反映了其一致性。

具体来说,卡方检验适用于检验离散或连续分布的数据。假设随机变量X的取值仅有k个不同取值,且各取值的频数分别为f1, f2,..., fk。假设这些频数满足正态分布,即方差σ^2 = (np(1-p))/(n-1),其中p为样本中每个类别出现的概率,n为样本容量。假设样本数据为D=(d1, d2,..., dk),每个di属于第i个类别。

给定某一组样本数据D=(d1, d2,..., dk)和待检验总体分布F(x)。首先计算样本的总体均值μ:

μ = Σ(ki * pi) / n

然后计算样本的似然函数L:

L = ∏(fi^((di-mi)^2)/s^2), i=1,...,k

这里s是样本数据的标准差。显然,如果样本数据满足总体分布F(x),则样本数据的似然函数L应该趋近于最大值。卡方检验的目的就是计算出L与最大似然函数L'的差,并据此得出检验结果。

卡方检验操作步骤

  1. 收集样本数据D和待检验总体分布F(x)。
  2. 计算样本的总体均值μ。
  3. 计算样本的方差σ^2。
  4. 根据样本数据的个数n,计算σ^2的估计值。
  5. 根据样本数据D计算得到的每种类别的频数,计算各类别的概率pi。
  6. 通过最小二乘法求出估计值μ。
  7. 计算每一项的平方和,得到卡方统计量χ^2。
  8. 计算χ^2与自由度df之间的关系式。
  9. 根据χ^2与自由度df的关系式,求出χ^2。
  10. 根据χ^2的大小,判定是否拒绝原假设。

K-means聚类算法

K-means聚类算法原理

K-means聚类算法(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学习算法,它通过迭代的方式将n个输入样本划分到k个集群,使得簇内的样本尽可能接近簇心,簇间的距离尽可能大。簇中心的选取一般采用质心法,即将所有样本聚类到k个质心的最近邻居处。K-means算法的步骤如下:

  1. 初始化k个质心,随机选择n个数据点作为初始质心。
  2. 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最近的质心所在的簇。
  3. 更新质心。对于每个簇,重新计算质心为簇中所有点的平均位置。
  4. 对所有数据点重复步骤2和3直到质心不再移动。

K-means聚类算法操作步骤

  1. 收集训练数据集X。
  2. 指定K个聚类中心的初始坐标值。
  3. 重复下列操作,直至收敛: a. 为每一个数据点分配最近的聚类中心。 b. 更新聚类中心的坐标值。 c. 检查是否收敛。
  4. 返回最终的聚类结果C,每一个数据点分配到对应的聚类中心。

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降维算法

PCA降维算法原理

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降维算法,是一种常用的特征降维的方法,其目的是将高维度数据转换为低维度数据。其主要步骤如下:

  1. 在原始空间中计算样本的协方差矩阵Σ,协方差矩阵Σ是一个对称矩阵,对角线上记录各个特征值,其余元素为特征向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2. 从协方差矩阵Σ中选出前k个最大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子空间基。
  3. 把原始数据投影到新子空间,即将每一个样本的特征向量在子空间中的表示映射成为该样本在新子空间中的坐标。

PCA降维算法操作步骤

  1. 收集训练数据集X。
  2. 使用PCA算法将数据转换为低维度数据Y。
  3. 使用降维后的数据进行分类。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niverssky2015/article/details/13344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