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类目体系(面向业务的数据资产设计方法论)-读书笔记8(完结)

第8章 果:价值、经验分享

1、7点价值总结

采用标签方法论形成的数据资产,较传统方式开发的数据指标,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与影响意义。标签价值主要体现在:串联、业务友好、全息刻画、可复用、可运营、创新场景等7个方面。

1.1 串联

数据标签化的成果首先可体现在对数据和业务、资源与价值的串联上。企业转型过程中一致找寻数据业务化过程,可拆解为数据资产化和资产业务化两个细分环节:数据资产化主要指把业务内外部数据全面打通,再加工、沉淀成企业的核心数据资产;资产业务化主要指将这些数据资产作用到企业业务场景的过程。在这两个环节中,标签起到了串联的作用:将企业数据先梳理成数据类目体系,并通过Data-Mapping技术进行打通,按需加工成指标,形成标签类目体系。

数据赋能业务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都通过标签实现了数据资产到商业价值的连通串联。

  • 以标签服务接口方式嵌入现有业务系统中,是现有业务的一种优化延伸。
  • 以数据应用形态直接创新一种新业务。

1.2 业务友好

标签化的数据资产具备可阅读、易理解、好使用、有价值的特征。这四个特征都指向业务侧。

  • 可阅读:并不是指数据人员可通过编写代码查看数据字段,而是说业务人员可通过标签集市搜索、查看所需标签信息。
  • 易理解:不是指数据人员易理解,而是说简单明了到业务人员可轻松理解的程度。
  • 好使用:不是指应用开发人员方面使用,而是说业务人员、运营人员就可以简单配置出数据服务或数据产品。
  • 有价值:有价值,不是指技术价值或数据价值,而是说对业务有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

1.3 全息刻画

通过标签类目体系可实现对象的全息刻画。这一方法论不是从过去的流程积累而是从对象的本质出发得出的,不依赖和受困于企业现有的认知框架。

采用这种方法构建的数据资产,可适配各种可能发生的场景需要,是一种真正的增援未来的能力积累。

标签设计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工作,而更像是一种社会洞察工作、一种认知思维工作。

未来的商业价值主张不再是流量为主,而是场景为王;不再是眼球经济,而是意愿经济。企业对研究对象理解得足够细支深入,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壁垒,获得客户的信赖。

1.4 可复用

标签方法论将企业所涉及的对象进行全息刻画后,形成了可反复使用的标签资产,这些资产可继续组合、扩展延伸,形成适应场景变化、有生命力的衍生标签。

标签以良好的组织形式,实际上完成了对数据资产的工程化封装。各种结构类型的数据源就像支流水源,最终汇聚到了数据湖中。数据湖最核心的目标是将看似混合在一起的数据,实现精准高效的数据定位、编号、入库、管理。标签化后的数据资产,也有清洗的资产信息。

对数据资产进行工程化封装后,才有了资产复用的可能。而对数据资产的不断复用,才是数据中台概念的核心要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标签其实是数据中台持续运转的核心引擎。

1.5 可管理

因为具有完整的元标签信息记录,标签是以管理的数据资产。对标签的管理一般分为3个方面。

  • 生命周期管理:指对标签的设计、开发、上架、使用、优化、下架、删除等生命周期进行过程管控。标签需要淘汰优化,不断新生,形成良性生长。
  • 治理类管理:指对标签质量、标签规范、标签安全等方面进行规则设定、监控预警、治理优化,保障标签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 价值链路管理:指任意一项标签资产,都可以向上溯源数据生产过程,也可向下监控使用情况。其核心是解答“数据资产从哪里来(血缘分析),以什么形态(使用模式),到哪里去(应用场景)”的问题。通过构建价值链路,可实现末端问题快速定位、源端问题及早预警的快速响应链路。

1.6 可运营

资产的走向应该顺应价值的流向。一个完整的资产运营体系主要包括:正确地数据思维+便捷的平台工具+组织良好的资产内容+持续的组织保障,资产运营部门负责营造资产集市,实现业务端对数据资产商品的“看、选、用、治、评”过程。

以资产方式组织的数据资产,可作为数据资产的产品化形态,以运营手段进行推广和价值变现。运营模式的内在动力不在是强制手段,而是自发的价值驱动。管理对内,运营对外,增强业务与数据资产的黏性,不断实现数据应用的迭代更新。

1.7 创新场景

标签可用来完整描述对象特征,为业务场景服务。同时,不同对象的标签间可通过标签取值匹配关联。将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等连接起来,构建出对象间的复杂网络关系。这种负责网络关系可创你行你数据业务场景。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baidu_38792549/article/details/12685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