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导师让我实现SCI自由。”

知乎上一篇“导师对于你的科研生涯有多重要”引起了众多学子的共鸣。高赞回答里提到了导师对于自己的严格要求,对于自己科学素质的培养,对于自己论文的各个模块的帮助……数不胜数。

来源:知乎

笔者想起自己本科期间便发表了3篇SCI,有感而发,与各位读者一同分享我如何在导师的帮助下,高产高水平论文的。同时我们也邀请到中科院助理研究员Raye博士讲座分享计算机科研论文经验,Raye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也是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活动时间

6月14日晚上19:00-20:00

50分钟讲座+10分钟答疑

参与方式

扫码添加下方顾问

回复【名师讲堂】

一、初见导师

我和我导师相遇其实有些早已注定。我们学院虽然有本科生导师制度,但是要等到大二上学期的时候才能选。我导师最初是我大一班级的班主任,在刚入学的第二天给我们来开班级会,我便和老师相识。

最初也只是因为我提了一嘴我有读博的想法,导师便对带我做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有可能是因为导师是新老师,手底下没有硕士生。

所以整个大一上学期我基本保持着每月去他办公室一次的频率讨论学习上的相关问题,一来二去通过他的介绍我便产生了对他研究方向的兴趣。

来源:unsplash

时间来到了大一下学期。可能是因为寒假我考完了第一次雅思,导师开始慢慢给我发送领域内最新的一些文献让我阅读写综述。最初的文献范围是庞大的,涉及到领域内的方方面面。

经过一个学期的讨论和阅读,我慢慢确定了自己的具体研究兴趣,并且通过导师的讲解和介绍,我也相信在导师的指导下我能够在本科四年做出一些成果。

所以从大一暑假开始,我便开始系统学习文献管理以及专业领域内的科研核心技能

二、进组科研

通过大一一个暑假的学习,我迅速掌握了文献搜集和管理的相关技能,并且初步熟悉了编程和专业相关软件。导师可能看时机差不多了,便向我详细介绍了他下一步计划的一个小课题,希望我能够在他的协助下完成。

作为一名刚踏入大二的本科生,我自然是欣然接受。所以从那以后,我除了上课做作业便是在图书馆里看有关的文献,每逢周五下午和导师一起开组会讨论进展,虽然最初只有两个人。

慢慢地,我们一起制定了课题的详细研究框架,并通过探索,逐步确定了论文的结构以及具体所需要展示的图表,时间来到大二寒假,我开始正式撰写第一篇论文。

来源:unsplash

对于有些事情来说,第一次是美好的,但写论文这件事显然不是。我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遇到新问题,从技术层面再到科学层面,而导师则是一直不厌其烦地为我解决问题,这也确保了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就这样一路跌跌撞撞,我完成了论文的初稿,这时时间已经来到了大二下学期期中,我和导师开始着手对论文进行修改。

起初我以为的论文修改可能只是简单的删减语句调整语序,可我没想到第一次的论文写作以导师几乎全篇修改作为结尾。为了让我得到更好的科研训练,导师每次修改的时候都会让我线上观看,或者是坐在办公室里和他一起修改。

我实在记不清我们具体修改了多久,我只记得最终的版本和我最初撰写的版本好像是两篇文章。这是我对科研论文写作的初印象,虽然艰难但是却收获满满。

三、投稿论文

初稿确定好,导师为了更好地提升文章的质量,将初稿发给了他的两位博导进行审核。这个过程是紧张而又煎熬的,作为一名大二的本科生,我非常担心导师的博导会对文章不满意,又或是完全瞧不上我做的东西。

惊喜的是,他们最终都给出了很积极的评价,并且给了我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于是,又经过了两三个月的修改,在大二暑假,我正式投出了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只是我没想到这竟然是万里长征的起点。

还记得那是11月份的一天傍晚,吃完晚饭的我正准备去图书馆写作业,导师给我打来了微信电话,说论文审稿意见回来了。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图书馆查看那份足足有15页的意见。

就这样,准备期末+修改论文+完成作业,回想当时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做到的。

来源:unsplash

在修改论文的过程当中,导师先是教会了我如何撰写回复信,同时又指导我如何针对审稿人的意见进行有效回复并且修改初稿内容。虽然过程艰难,但导师总是为我提供无私的帮助,有时甚至一起陪我在办公室坐到11点才回家。

就这样,在45天之后,经过我和导师的不懈努力,第一次修改正式被投回到系统。自此,我逐渐掌握了如何从0撰写一篇初稿,再到如何根据审稿人的意见进行修改。

就这样来来回回修改了三次,我的第一篇文章正式被接收,这也是我们学院第一次有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SCI一区发表论文,激动心情溢于言表,但更多的是对导师的感激。

倘若没有导师相助,可能我永远也不敢相信我能够完成这样一个在旁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壮举,这不仅仅是一篇论文,更多的是我对专业知识的思考以及专业能力的提升

四、日常支持

在此后的日子里,我又将撰写第一篇论文中遇到的有趣的科学问题进行整理,而后又完成了第二篇和第三篇初稿,它们也都在我毕业后以及硕士期间相继发表。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能够保持这么高效的科研状态,我认为这与我导师日常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例如,导师每学期都会带我参加一次线下的学术会议,让我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导师在下班后会将办公室给我,让我尽可能使用双屏电脑提升工作效率。

来源:unsplash

但更重要的是,导师在对我一系列的支持和帮助当中让我的学术思维得到了质的提升,让我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时至今日,这些习惯我仍旧保持,并对我目前的科研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五、意外收获

感谢这四年的科研经历,让我不仅收获了论文,还收获了论文之外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本科四年因为经常在老师办公室,甚至最后毕业前老师在办公室里单独给我设置了一个办公桌,我和学院里的老师关系都很好。

大四一整年我中午都跟着老师们到教工食堂吃饭,饭后一起遛弯打球。也正是如此,我在申请海外博士的时候在本科足足拿到了五封推荐信,这也都是源自于科研经历以及导师对我的积极评价才获得的额外收获。

此外,我在大三暑假参加了某985A+学科的夏令营,并顺利获得了优秀营员,虽然入营的所有学生当中只有我的本科背景为双非,但是最终我也是凭借着丰富的科研经历拿到了面试第一的成绩。这也开创了学院历史上0的突破。

来源:unsplash

在申博的过程当中,导师也给了我很多专业的建议和推荐。因为硕士只有一年的缘故,我的申博是在硕士刚入学的时候就进行的,也就是以本科背景申请博士

起初我以为申博的道路会非常坎坷,所以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结果没想到在套磁阶段非常顺利,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给予了我积极评价。

到最后我甚至拿到了牛津大学的博士offer,这是不可思议的。但回过头来再想想,倘若没有导师本科期间一对一的指导,没有那些丰富的科研经历,我也绝不会有这种机会。

常言道,要敢想才能敢干。有了导师的帮助,才能让我超越刚入大学时候的目标,走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本次邀请到中科院助理研究员Raye博士讲座分享计算机科研论文经验,Raye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也是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联合培养博士。请大家一定要把握住本次讲座机会,与大佬对话,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让自己的未来超越梦想!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Baoyan_cs/article/details/131211171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