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信:走好“三农”数字化转型的最后一公里

立足县域,根植“三农”的农村商业银行历来是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城乡居民的主力军,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高度重视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特别是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更是明确提出,要“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以及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要求金融业开展数字化转型,促进普惠、绿色金融发展,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些举措,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那么,作为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辖内农商银行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数字化转型到底做得如何?

带着这个问题,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山东农信”)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我们采访了山东农信信息科技部开发中心副主任王金宝,希望借此看到面向服务“三农”的数字化转型进展。

业务需求驱动数字化转型

自2003年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以来,如今农村商业银行系统的金融机构占据了农村信贷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拥有了区域业务份额的比较优势。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农村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能够克服传统金融机构成本高、利润小、风险大的问题,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为农业主体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缓解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使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小微企业、低收入群体等获得价值合理、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于2004年6月,履行对山东全省农商银行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目前共有110家农商银行,营业网点4762个,员工6.7万人,是全省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资金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

伴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和新业务的发展,山东农信面临运营成本不断攀升、客户服务要求不断提高的压力。山东农信信息化建设以业务需求为导向,提供快速、可靠、持续、敏捷的IT服务支持,并更加有效地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让信息化技术成为业务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互联网金融、场景金融的快速发展也促使山东农信不断思考如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AI等IT技术,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实现数字化转型。

在王金宝主任看来,山东农信的数字化转型与业务需求直接相关。在三农领域,客户需求迫切,对时效性要求较高,而传统的金融科技项目建设环节多、周期长,产品快速推出时效性难以保障,如何提高产品研发效率、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是山东农信数字化转型的当务之急。

山东农信数字化转型,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基于这些考虑,山东农信综合运用“云大物智移”等金融科技手段,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乡村产业链上,志在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整体来看,山东农信通过不断推动业务与科技深度融合,构建了“一体两翼、四大保障”项目建设整体架构和“项目组制”项目建设模式,实现了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率双提升,打造了覆盖核心业务、经营管理、电子银行、支付结算、支农惠农、中间业务、风险防范、监管支持等各个领域的省级信息科技平台,满足了多法人差异化经营需求,搭建了统一特色业务云平台和互联网接入云平台,拓展了特色业务开办渠道,进一步丰富了支农惠农手段。

这其中,有两项技术,是王金宝主任眼中的关键应用。

一是供应链金融技术。农村是以农产品为主形成的供应链,例如山东农信为蔬菜、生姜等农产品提供种植、产销、回款等在内的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如何以更高质量、更快速度提供相关服务,助力产业振兴的推进,是山东农信的一个关键业务需求。

二是大数据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的金融需求,能够提升金融产品的附加值和服务黏性,精准定位服务对象并提供精准金融服务,破解金融机构商业经营和乡村振兴的双重目标矛盾,有效推动两者的有效衔接。

从技术架构上来说,供应链金融技术、大数据技术是更偏应用端的技术体系,如何为这两项技术的稳定、高效应用提供支撑,作为数字化转型底座的山东农信云平台建设,浮出水面。

山东农信私有云平台,打造数字化转型底座

毋庸置疑,云计算技术可为金融单位构建有力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依托基础技术优势推动有效的成本控制、敏捷的需求响应、高效的弹性扩展等,促进金融业务创新迭代发展。

山东农信通过建设私有云平台,逐渐实现区域化农商银行业务经营体系的IT架构向平台化及中台化转型。通过构建全社共享的IaaS资源服务能力与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结合“多租户”模型的服务化能力建设,在为多级法人机构提供灵活、普适化的金融服务能力的同时打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

为贯彻自主创新理念,山东农信适时启动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的云端迁移项目。基于一云多芯技术路线实践,结合一云多态建设理念,在IaaS资源层构建了包含多种芯片技术的一云多芯技术栈的云平台,在数据库和中间件层面完成了多个自研产品的应用落地、40+项系统改造工作,支撑智能风控、异常业务排查、客服平台以及STM智能自助设备系统等多个业务功能和系统实现了跨资源、跨平台的部署和应用。

自云平台上线以来,山东农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系统运行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云平台的多活能力支撑了应用系统的多活和容灾部署,按照监管要求,将逐步在两地三中心实现关键业务同城异地三活。

二是IT资源整体利用率有效提升:成功实现了资源整合共享,将原有的服务器设备和存储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形成统一、动态、按需交付的IT资源池,并对整套资源进行智能化监控和运维,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平均成本降低40%,平均资源利用率提升了100%,搭建了诸多测试环境,并逐步完成金融生产系统的迁移上云,解决了业务种类多、扩容难的问题,提高了IT资源的整体利用率。

三是业务迭代加速:通过资源整合,在IT资源利用率提升后,山东农信借助大规模的测试环境,能够快速完成新业务系统的开发、测试和上线,使得业务迭代能力进入“快车道”,可以显著加快业务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并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

山东农信云平台体系中的研发测试云与同期建设的生产云,目前均完成了一云多芯技术路线实践,通过借助不可变基础设施理念,山东农信构建了贯穿研发、测试、生产的基础操作系统镜像与容器镜像,以及智能化运维管理流程,确保多个环境下应用运行时的一致性与安全性,是多技术路线共存与不可变基础设施理念在金融行业的典型实践。

一云多芯,破解关键业务可信的复杂管理难题

在山东农信云平台建设过程中,“一云多芯”技术的采用,可谓一个亮点。

所谓“一云多芯”,是指通过一套云平台管理不同架构的芯片集群,实现金融科技多技术路线发展背景下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维护管理,为金融业务应用上云解决复杂的IT管理难题。其中“云”泛指IT资源服务云平台,“芯”泛指软件定义技术大背景下的算力能力。山东农信一云多芯解决方案支持广泛CPU、GPU、DPU等算力架构,提供虚拟机资源管理、容器应用托管与强裸金属管理能力,并提供多存储服务、高可用保障、智能化运维服务,实现多元算力的统一管理、融合调度,目前已经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是完成了异构CPU架构融合管理,包括x86、ARM等CPU架构,相比传统大型机、小型机技术栈,提供了更灵活、更开放的IT基础资源支撑底座。从目前金融科技发展趋势来看,x86、ARM与其他指令集架构算力在金融数据中心将长期共存,多技术路线并行满足多业务场景已成为金融机构在IT建设过程中的必经之路。通过根据不同类型算力特性,构建开放的IT技术体系,进行开放技术实践成为金融行业在云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的通用性诉求。例如,当前新一代核心系统应用多以x86架构算力进行技术支撑,结合虚拟机、裸金属与容器技术形成稳态与敏态双技术栈支撑;部分办公与创新型业务则逐步尝试使用功耗更低的ARM精简指令集架构进行创新性尝试以完善绿色金融数字化体系建设;同时基于GPU的智能语音客服、OCR影像识别,以及多模态的生物识别平台建设等工作也是山东农信目前在“一云多芯,多元算力”整体架构设计规划过程中考虑的关键点。

二是在高性能交易型应用承载方面,如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应用场景,完善了云内x86、ARM架构裸金属资源的敏捷管理与部署,有效保障大规模核心应用在前后端分离建设与分布式系统扩展背景下所需的资源服务敏捷运营、云内资源互融互通、算力资源横向扩展的技术需求。

三是在新一代云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云存储服务能力应兼具海量数据容量场景的容量扩展能力和关键应用支撑的高性能能力;同时,也需要在资源集约建设趋势下满足跨算力的存储资源共享。依托于业务应用场景,山东农信在基于多类型CPU处理器构建了可灵活共享的分布式云存储资源池与低时延集中式存储资源池的同时,也为传统金融服务与创新型业务探索提供了服务化的关键存储支撑体系。

一云多芯云平台技术虽然是在金融科技演进过程中近年产生的一个新概念,但在实践的建设与使用方式方面与传统的x86技术体系基本一致,同时,又在金融科技敏态诉求下进行了云原生技术补充。目前,围绕一云多芯理念建设的山东农信云计算支撑体系包含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传统IaaS层服务能力,并形成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整体云服务底座。此外,山东农信也完成了一云多芯场景下特有的研发管理体系与人才梯队建设,并针对跨架构金融产品编译、跨基础设施业务应用迁移形成了丰富的经验积累。

山东农信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始于“三农”的需求,终于支农、惠农、助农的初心,走好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必将成为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一张特色名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FL63Zv9Zou86950w/article/details/131718749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