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归一化、离散化、均值缺失值填充方案

**

一、离散化原因

**
  数据离散化是指将连续的数据进行分段,使其变为一段段离散化的区间。分段的原则有基于等距离、等频率或优化的方法。数据离散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算法需要
  比如决策树、朴素贝叶斯等算法,都是基于离散型的数据展开的。如果要使用该类算法,必须将离散型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离散化能减小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开销,提高系统对样本的分类聚类能力和抗噪声能力。
2、离散化的特征相对于连续型特征更易理解,更接近知识层面的表达
  比如工资收入,月薪2000和月薪20000,从连续型特征来看高低薪的差异还要通过数值层面才能理解,但将其转换为离散型数据(底薪、高薪),则可以更加直观的表达出了我们心中所想的高薪和底薪。
3、可以有效的克服数据中隐藏的缺陷,使模型结果更加稳定

二、离散化的优势

在工业界,很少直接将连续值作为逻辑回归模型的特征输入,而是将连续特征离散化为一系列0、1特征交给逻辑回归模型,这样做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离散特征的增加和减少都很容易,易于模型的快速迭代;
  2.稀疏向量内积乘法运算速度快,计算结果方便存储,容易扩展;
  3.离散化后的特征对异常数据有很强的鲁棒性:比如一个特征是年龄>30是1,否则0。如果特征没有离散化,一个异常数据“年龄300岁”会给模型造成很大的干扰;
  4.逻辑回归属于广义线性模型,表达能力受限;单变量离散化为N个后,每个变量有单独的权重,相当于为模型引入了非线性,能够提升模型表达能力,加大拟合;
  5.离散化后可以进行特征交叉,由M+N个变量变为M*N个变量,进一步引入非线性,提升表达能力;
  6.特征离散化后,模型会更稳定,比如如果对用户年龄离散化,20-30作为一个区间,不会因为一个用户年龄长了一岁就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当然处于区间相邻处的样本会刚好相反,所以怎么划分区间是门学问;
  7.特征离散化以后,起到了简化了逻辑回归模型的作用,降低了模型过拟合的风险。
**

三、离散化的方法

**
1、无监督学习方法
  等宽法
  等宽法即是将属性值分为具有相同宽度的区间,区间的个数k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比如属性值在[0,60]之间,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60,我们要将其分为3等分,则区间被划分为[0,20] 、[21,40] 、[41,60],每个属性值对应属于它的那个区间
  等频法
  等宽法即是将属性值分为具有相同宽度的区间,区间的个数k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比如有60个样本,我们要将其分为k=3部分,则每部分的长度为20个样本。
  基于聚类的方法
  基于聚类的方法分为两个步骤,即:
选定聚类算法将其进行聚类
将在同一个簇内的属性值做为统一标记。
注:基于聚类的方法,簇的个数要根据聚类算法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比如对于k-means算法,簇的个数可以自己决定,但对于DBSCAN,则是算法找寻簇的个数。
2、有监督学习方法:
1R方法、基于信息熵的方法、基于卡方的方法

下面介绍一种常用便于理解的缺失值填充方案

均值填充(Mean/Mode Completer)

将信息表中的属性分为数值属性和非数值属性来分别进行处理。如果空值是数值型的,就根据该属性在其他所有对象的取值的平均值来填充该缺失的属性值;如果空值是非数值型的,就根据统计学中的众数原理,用该属性在其他所有对象的取值次数最多的值(即出现频率最高的值)来补齐该缺失的属性值。另外有一种与其相似的方法叫条件平均值填充法(Conditional Mean Completer)。在该方法中,缺失属性值的补齐同样是靠该属性在其他对象中的取值求平均得到,但不同的是用于求平均的值并不是从信息表所有对象中取,而是从与该对象具有相同决策属性值的对象中取得。这两种数据的补齐方法,其基本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以最大概率可能的取值来补充缺失的属性值,只是在具体方法上有一点不同。与其他方法相比,它是用现存数据的多数信息来推测缺失值。

☆数据归一化就是把数据变成0-1之间的数,数据离散化就是把数据划分成几个区间,把连续数用区间123表示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29680161/article/details/10359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