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体系

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一是广义上的,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也就是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二是侠叉上的,指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的状态。
如果工资品的价格相对于货币工资稍有上升,现行货币工资水平下愿意工作的劳动总供给量和在此工资水平下的劳动总需求量都将大于现有就业量,那么劳动者就处于非自愿失业状态。

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是指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使某一时期内的物价水平保持相对的稳定。物价总水平,物价的上涨控制在一定幅度内。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内一国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目标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无论是顺差或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长时期的巨额逆差会使本国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并承受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而长时期的巨额顺差,又会造成本国资源的浪费,使一部分外汇闲置,特别是如果因大量购进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则可能引起或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抉择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和冲突

一国经济能长期持续均衡增长,失业率就低;反之,失业率就高。即使是短期的经济波动也是这样,当一国经济处于复苏和繁荣的景气上升时期,随着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和经济总量的增加,就业机会随之增加;相反,当一国经济处在衰退和萧条的景气下降时期,随着经济规模的收缩,就业机会就会减少,失业率就会上升。

当国际收支逆差与国内经济疲软并存,或是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通货膨胀并存时,财政、货币政策都会左右为难,这就是经济学上著名的 “米德冲突”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抉择的不同主张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抉择主要是短期稳定

相机抉择的总需求管理政策保持长期价格稳定

财政政策

为了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收支、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出的决策。

财政政策工具

政府为了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所选择的操作手段。

政府支出

政府购买

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产品、服务及资本品而形成的开支。政府对资本品的支出也称为政府投资

转移支付

政府无偿地支付给个人或下级政府的资金。转移支付包括社会保障补贴、养老金、失业保险、福利支付、医疗保险保险以及政府对国有企业提供的补赔等。转移支付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是一种不以取得本年度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为报酬的支出,因而它不是国民收人的组成部分

净利息支付

净利息支付是指政府支付给政府债券持有者的利息减去政府所得利息之差。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是政府债务的利息支付,这一支付在某些国家政府的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此外,政府支出方式还包括政府补贴 即政府为了调整各种商品价格或生产所支付的开支

 政府收入

税收是政府按照法律事先规定的标准,凭借手中的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从个人和企业中取得财政收人的一种手段。税收是政府收入最主要的来源。税收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个人所得税、杜会保险税、(产品和进口税以及公司税。个人所得程主要包括个人收入所得税和财产税。社会保险税又称社会保障税,它是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作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收,是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财政来源。产品和进口税主 出自动 要是销售税。公司税主要指公司利润税。
公债是指政府运用国家信用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对公众的债务。公债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两种。公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公债的债 批居 务人是国家,而债权人是公众,双方并不处于对等的地位;二是公债属于一种国家信用,其基础是以国家的税收支付能力为保证的;三是公债的清偿不能由支配债权人要求法律强制执行;四是公债发行的信用是国家的政治主权和国民经济 者 
资源,所以公债发行不需要提供担保。

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家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比如在经济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个人和公司所得税支出随之减少;而失业增加,政府失业救济和社会其它福利转移增加,从而缓和个人收入下降,减少需求下降对国民经济的冲击。而在经济繁荣时期则相反,此时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增加,个人和公司所得税支付随之增加,失业减少,政府的转移支付减少,从而缓和个人收入增加随之需求过度增加对国民经济的冲击。

  1. 失业保障机制:失业人数增加,政府对失业者支付的津贴或救济金就会相应增加。
  2.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3. 所得税税收体系:人的收入减少,其支付的所得税随之减少。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相机抉择是指政府实现宏观调整目标,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根据市场情况和特点,机动灵活地采取某种宏观调控措施,进行需求管理,保证经济在合理范围内运行的一种方式。

相机抉择分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机动的决定和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实现财政目标。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又称权衡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依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为达成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权衡性措施。

功能财政和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指国家关于财政活动不能仅以预算平衡为目的,而应以充分发挥财政的经济职能,保持整个经济稳定发展为目的的理论。
理论思想:不能机械地运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功能财政:相机抉择财政政策衡量财政政策方向测度指标:充分就业预算盈余赤字和公债。如果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了,那么财政政策就是紧缩的;反之,则是扩张的。

赤字和公债

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通常做法是借债或者出售政府的资产。
政府可以向央行借债、向公众借债。两种方法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不同的。前者可能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1. 对于债务融资效应的争论传统的政府债务观点短期直接影响是刺激消费支出,导致更高的产量和更低的失业。长期会引起国民储蓄减少从而减少产量。
  2. 李嘉图等价原理:借债筹资等价于税收筹资

财政政策效应 

财政政策效应的大小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1. IS曲线斜率影响: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的斜率越小,财政政策效应越小
  2. LM曲线的斜率影响:对于正常IS曲线的既定变动,LM曲线越平缓,财政政策效应越大。

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不同。此时LM曲线越平缓,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就越小。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不同。此时LM曲线越陡峭,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政府开支增加~利率上升~私人消费或投资减少政府开支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者投资支出减少称为“挤出效应”。

支出乘数的大小

挤出效应

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乘数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

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

挤出效应

即货币求函数中h的大小,h越小,货币需求稍有所变动,就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挤占效应越多;反之,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

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

敏感程度越高,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越小。

这四个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它一般被认为是稳定的;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取决于支付习惯和制度,一般认为也较稳定,因而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为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

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因而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0,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在流动性陷阱中运行。

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为0,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大,因而财政政策毫无效果。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金融市场信贷供给与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和社会总需求,以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

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法定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规定一个最低限度的不得用于放贷的准备金为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占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为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再贴现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从而增加了货币投放,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再贴现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再贴现额的高低,而且会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从而整体影响再贴现规模。

辅助性措施

信用控制、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

f060bfe1a3c84df1968f63036622fd03.jpeg

 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

基础货币

包括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居民所持有的现金之和。

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居民手持现金

货币乘数

反映货币供应量和基础货币间的倍数关系,完整的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是:

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

存款中的比率。

货币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和活期存款的总和;

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

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假定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大;反之,则小,货币政策效果同样取决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也分两种情况:

  1.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的影响就越小,如图1所示。

  图1中,曲线斜率相同,曲线斜率不同,假定开始的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都为roYo。政府货币当局实行增加同样一笔货币供给量△M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时,LM都右移相同距离EEHuploading.4e448015.gif正在上传…重新上传取消正在上传…重新上传取消正在上传…重新上传取消,这里k是L=kY-hr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即货币交易需求量与收入之比率,YoY3等于ro利率不变时因货币供给增加而能够增加的国民收入,但实际上收入并不会增加那么多,因为利率会因货币供给增加而下降,因而增加的货

8176ed3965912624917fb387d6dc4ff0.gif

  图1 货币政策效果因IS曲线斜率而异

  币供给量中一部分要用来满足增加了的投机需求,只有一部分才用来满足增加的交易需求。究竟要有多少货币量用来满足增加的交易需求,这决定于货币供给增加时国民收入能增加多少。从图1看,IS较陡峭时(IS2),国民收入增加较少,从Yo增加到Y2,增加了YoY2,即货币政策效果较小,IS较时平坦时(IS1),国民收入增加较多,从Yo增加到Y1,增加了YoY1,显然,YoY1>YoY2,即货币政策效果比前者大,这是因为,IS较陡,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较小(当然,支出乘数较小时也会使IS较陡,但IS斜率主要决定于投资的利率系数),即投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较差,因此。LM曲线由于货币供给增加而向右移动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不会增加很多,从而国民收入也不会有较大增加;反之,IS较平坦时,表示投资利率系数较大,因此,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时,投资和收入会增加较多。

  2.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如图2所示。

f5f55dc28c1f806cd6d4f9ded58c2463.gif

  图2 货币政策效果因LM曲线斜率而异

  在图2中,只有一条IS曲线,因而斜率相同,货币供给增加使LM从LM1右移到uploading.4e448015.gif正在上传…重新上传取消正在上传…重新上传取消正在上传…重新上传取消和LM2右移到时(相同距离为EEH),LM1较陡峭时,收入增加较多,从Yo增加到Y1,而LM2较平坦时,收入增加较少,从Yo增加到Y2,显然,YoY1 > YoY2。

  为什么会如此?这是因为,若LM曲线较陡峭,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小,即货币供给量稍有增加就会使利率下降较多,因而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多增加,即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强。反之,LM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

  总之,一项扩张的货币政策如果能使利率下降较多(LM较陡时就会这样),并且利率的下降能对投资有较大刺激作用(IS较平坦时就会这样),则这项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强。反之,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弱。

相机抉择和规则之争

相机抉择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应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和货币部门的作用,积极主动地对宏观经济波动进行干预,以促进经济稳定。

坚持规则

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学家认为,应该制定政策规则,让政策制定部门照章办事,不要相机抉择。认为货币政策要优先于财政政策。支持理论:

  1. 动态不一致理论:政策实施后,其作用分布在其后的较长一段时间,会出现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而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冲突 长期最优政策就是政策规则,短期最优政策就是相机抉择。
  2. 卢卡斯批评:政策制定者根据历史上的经验关系制定政策,一旦历史上的经验关系瞬间发生变化,不再是政策制定者所理解并引以为依据的那种关系了,政策依照经济变量之间过去的关系制定,但是却按新的关系影响到经济。结果是,稳定性政策有悖初衷,反而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这个理论就是著名的卢卡斯批评。1e05ad44969f493f95712be2ca6aca0d.jpeg

 具体的政策规则

这些政策规则的共同点是:预先设定某种具体目标,让货币政策遵循而不任意改变。

  1. 货币增长目标:确定单一的货币增长规则。缺陷是没有考虑到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2. 名义GDP目标:确定名义GDP目标,据此确定货币供给增长的路径,好处是可以应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以保证价格的稳定。
  3. 通货膨胀目标:根据实际通货膨胀率是否偏离目标通货膨胀率来调整货币供给增长速度。
  4. 泰勒规则:abfdf89891634a96b7583cd281970f83.jpeg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与协调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财政政策的时滞

财政政策在完全发挥作用达到最终目标之前必定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 

  1. 识别时滞:对经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宏观经济指标变量的衡量等都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2. 决策时滞:政府在判断了形势、认清了大局后采取经济政策措施所需要的时间
  3. 执行时滞:从一项政策出台到真正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所经历的时间。

 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

实施财政政策存在公众的阻力

公众预期对政策效果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效果具有短期性

货币政策的时滞

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客观性

二者调节目标不同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二者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二者具有不同的功能

二者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政策目标的协调

政策方向的协调

政策力度的协调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IS-LM模型分析

5783e5b5670a4c369b2684d3e48ba474.png

 供给管理政策

人力政策

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人力政策的措施

  1. 人力资本投资
  2. 完善劳动力市场
  3. 协助劳动力进行流动
  4. 降低最低工资标准

收入政策 (工资与物价控制政策)

政府通过某种行政措施强制性或非强制性地限制工资和价格的政策

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实施工资管制是最适宜的反通货膨胀的手段。

工资-物价指导线

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制定一个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增长率和价格增长率,然后政府运用经济方法或劝说与宣传的策略去指导工会与企业领导人执行。 

工资-物价冻结

政府用法律手段禁止工资与物价上升,或者规定工资与物价的增加必须得到负责工资和价格管理部门的批准。这种方法一般是在战争或自然灾害发生等特殊时期采用,当然,在通货膨胀相当严重时也可以采用。 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但不能经常或长期使用。

对特定工资或物价进行“权威性劝说”或施加政府压力

以税收政策对工资增长率进行调整

指数化政策

工资指数化

 工资指数化是指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货币工资,把货币工资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联系在一起,使它们同比例变动。

税收指数化

 在通货膨胀、支出水平以及工资福利水平随经济发展而动的情况下,对税制的某些要素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避免名义减除标准或税率档次爬升的问题。

利率指数化

 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名义利率,以保持实际利率不变。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yr_ibmswbs/article/details/12779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