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底座必备能力之轻松驾驭新技术

当前,全球企业都将数智化作为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通过推进数智化,成为数智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企业希望能快速创新,快速组装及调整各类创新业务,能敏捷响应需求更快的业务及迭代,能承受大流量的冲击而保持韧性,能更好地连接外部资源及能力,扩展业务边界及运营;能更好地沉淀数据资产,并基于数据及智能产生价值,产业龙头企业能构建产业互联网,柔性扩展,产业链价值重塑,资源有效配置。所有的这些,需要一个数智化新底座。

通过统一的数智化底座,企业可以将技术、业务、数据深度融合,落地数智化转型,实现提质增效,迈向商业创新,成就高质量发展。

技术已经成为企业数智化转型最关键的推动因素,如何轻松快速地驾驭新技术,这成为企业在数智化转型中的首要问题。

规避数智化转型误区,快速驾驭新技术是关键

数智化转型看上去比较美好,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成功“上岸”。据麦肯锡的调查显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失败率高达80%,透过这组数据,我们也能够观察到企业数智化转型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误区。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企业进行数智化转型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企业只是一味地为了实现数智化而数智化,而没有思考清楚转型的目标以及驱动力,便很容易陷入误区。用友认为,企业数智化是途径,它真正的目的是企业产出价值。数智化技术的意义同样如此!

大型企业数智化转型失败,除了认知问题、战略问题、内部协作问题外,也与技术的掌控能力息息相关。一种情况是,企业没有能力引入新技术或者新技术引入不成功。因为新技术的引入势必会增加学习成本以及适应成本,大部分传统企业因为核心技术供给不足,再加上历史架构包袱等问题,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同样受到了限制;另外一种情况则是,新技术与业务融合度低,也就是技术没有为业务带来真正的价值。比如,当新系统上线以后,一线业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录入数据,其工作效率并没有得以提升,这直接导致了新系统在推广时的难题,其背后映射的根本问题是新技术没有与业务场景融合的问题。再如有些企业表示数智化建设并没有带来商业创新成果,在利润、现金流等方面也没用带来明显提升。这则需要IT部门与业务部门的紧密协同,同时也意味着需要将新技术与业务模式、业务场景相融合。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打破技术屏障,让技术真正驱动业务,将数智化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其实企业并不需要从0到1自研繁杂的底层技术,只需要合适的技术平台,就可以轻松驾驭新技术。数智化平台是企业数智化转型的“赋能者”。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技术运营和技术管理复杂度,让传统企业的IT部门将精力投入到业务当中。帮助企业实现技术、业务、决策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企业效率和收益的提高;另一方面,构建出稳态与敏态兼备的技术平台,则能够担负起业务迭代变化和保障业务平稳运行的重任,为上层业务中台提供蓬勃的动力。

构建数智化底座:以云原生提升平台敏捷性

对于企业而言,最想搞清楚的是,究竟需要构建怎样的技术平台底座,才能实现业务创新和高效运营,降低企业技术运营和技术管理复杂度?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企业已经通过公有云、私有云,基本完成了业务应用的云迁移,接下来的重点是将企业的底层平台升级为云原生和智能化平台。

因为云原生将三方软件和非功能性能力的完全兜底,可以极大程度解放企业研发、运维人员的精力,并使其可以专注在业务上,同时解决了SaaS产品最忌讳的稳定性问题。对于传统的部署方式和资源进行云原生化,在资源成本和人力成本方面也起到了优化作用。

但由于云原生理念和技术体系过于庞杂、浩瀚,标准的云原生技术定义只聚焦到了技术侧的描述,很难考虑到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例如,大型国央企的母集团公司要求通过云原生技术,来实现技术的标准规范,并构建一体化平台;初创的独角兽互联网公司希望通过技术底座实现自主可控,自我建设中台系统并降低开发成本、运维成本;大宗贸易公司希望通过云原生技术平台化来建设自己的业务系统,未来开放连接上下游及周边服务来构建产业链平台。不难发现,需求不一样,底子不一样,对云原生 PaaS 平台的要求就不一样,绝不仅仅只是标准定义的云原生。

因此,传统企业引入底层技术支持平台也显得尤为必要。APaaS作为PaaS市场的主力军能够为应用开发和运行提供丰富的组件和环境,帮助企业快速构建应用、智能化管理应用,未来,借助APaaS将成为支撑政企应用云化的必然选择。

迎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传统企业需要利用数智化技术让产品、服务、组织等各个层面的工作变得更加高效、简单,而企业要做转型,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新技术作为核心手段。基于云原生的企业数智化新平台底座,传统企业数智化转型的技术阻力也终将被打破,让数智化转型和商业创新更加便捷!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YonBIP/article/details/131420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