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上手 如何用 Vite 从零搭建前端项目?

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前端构建工具的意义,也明确了 Vite 相比于传统构建工具 Webpack 的优势。相信对于为什么要学习和使用 Vite 这个问题,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回到实际的应用场景当中,我们应该如何使用 Vite 来搭建前端工程项目呢?这一节,我将和你一起近距离接触 Vite,学完本节你不仅能学会前端开发环境的搭建,更重要的是,你能上手使用 Vite 来初始化一个脚手架项目,并理解这个项目究竟是如何运行起来的。

环境搭建

首先需要的是代码编辑器和浏览器,我推荐安装VSCodeChrome浏览器。

其次是安装 Node.js,如果你的系统中还没有安装 Node.js ,可以进入 Nodejs 官网下载相应的安装包进行手动安装;如果已经安装了 Node.js,你可以使用这个命令检查一下 Node.js 版本:

node -v

推荐 12.0.0 及以上版本,如果低于这个版本,推荐使用 nvm 工具切换 Nodejs 版本。

安装完 Nodejs 之后,包管理器npm也会被自动安装,你可以执行下面的命令来验证:

npm -v

当然,在现代的前端项目中,我非常不推荐使用 npm 作为项目的包管理器,甚至也不再推荐yarn(npm 的替代方案),因为两者都存在比较严重的性能和安全问题,而这些问题在 pnpm 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更多细节可以参考我的这篇博客: 关于现代包管理器的深度思考——为什么现在我更推荐 pnpm 而不是 npm/yarn?

因此,包管理器方面我推荐使用 pnpm,安装方式非常简单,输入如下命令即可:

npm i -g pnpm

由于默认的镜像源在国外,包下载速度和稳定性都不太好,因此我建议你换成国内的镜像源,这样pnpm install命令的体验会好很多,命令如下:

pnpm config set registry https://registry.npmmirror.com/

项目初始化

在搭建了基本的开发环境之后,我们进入到项目初始化阶段。你可以在终端命令行中输入如下的命令:

pnpm create vite

在执行完这个命令后,pnpm 首先会自动下载 create-vite 这个第三方包,然后执行这个包中的项目初始化逻辑。

后续的交互流程梳理如下:

    1. 输入项目名称;
    1. 选择前端框架;
    1. 选择开发语言。

首先是输入项目名称,这里你可以输入vite-project,然后按下回车,进入选择前端框架的部分:

✔ Project name: vite-project
? Select a framework:- Use arrow-keys. Return to submit.
    vanilla // 无前端框架
    vue     // 基于 Vue 
 >  react   // 基于 React
    preact  // 基于 Preact(一款精简版的类 React 框架)
    lit     // 基于 lit(一款 Web Components 框架) 
    svelte  // 基于 Svelte

Vite 内置了以上不同前端框架的脚手架模板,这里我们以其中的react框架为例来讲解,选择react并按回车,紧接着选择react-ts完成命令交互。

好,现在脚手架的模板已经生成完毕。你可以执行如下命令在本地启动项目:

// 进入项目目录
cd vite-project
// 安装依赖
pnpm install
// 启动项目
pnpm run dev

执行pnpm run dev之后你可以看到如下界面,表示项目已经成功启动啦。

紧接着,我们立马去浏览器中打开http://localhost:3000页面

至此,我们成功搭建起了一个 React 前端项目。怎么样?利用 Vite 来初始化一个前端项目是不是非常简单?经过初步尝试,Vite 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简洁、轻量、快速。我曾经拿 react 官方基于 Webpack 的脚手架create-react-app,也就是大家常说的cra来测试过,
Vite 已经比 cra 快了接近 6 倍,并且一开始就甩了 cra 一大截,显而易见地提升了初始化速度和开发体验。

项目入口加载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学习 Vite 初始化后的项目。项目的目录结构如下:

.
├── index.html
├── package.json
├── pnpm-lock.yaml
├── src
│   ├── App.css
│   ├── App.tsx
│   ├── favicon.svg
│   ├── index.css
│   ├── logo.svg
│   ├── main.tsx
│   └── vite-env.d.ts
├── tsconfig.json
└── vite.config.ts

值得注意的是,在项目根目录中有一个index.html文件,这个文件十分关键,因为 Vite 默认会把项目根目录下的index.html作为入口文件。也就是说,当你访问http://localhost:3000的时候,Vite 的 Dev Server 会自动返回这个 HTML 文件的内容。我们来看看这个 HTML 究竟写了什么: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
    <link rel="icon" type="image/svg+xml" href="/src/favicon.svg" />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
    <title>Vite App</title>
  </head>
  <body>
    <div id="root"></div>
    <script type="module" src="/src/main.tsx"></script>
  </body>
</html>

可以看到这个 HTML 文件的内容非常简洁,在 body 标签中除了 id 为 root 的根节点之外,还包含了一个声明了type="module"script 标签:

<script type="module" src="/src/main.tsx"></script>

由于现代浏览器原生支持了 ES 模块规范,因此原生的 ES 语法也可以直接放到浏览器中执行,只需要在 script 标签中声明 type="module" 即可。比如上面的 script 标签就声明了 type=“module”,同时 src 指向了/src/main.tsx文件,此时相当于请求了http://localhost:3000/src/main.tsx这个资源,Vite 的 Dev Server 此时会接受到这个请求,然后读取对应的文件内容,进行一定的中间处理,最后将处理的结果返回给浏览器。

我们可以来看看 main.tsx 的内容: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ReactDOM from 'react-dom'
import './index.css'
import App from './App'

ReactDOM.render(
  <React.StrictMode>
    <App />
  </React.StrictMode>,
  document.getElementById('root')
)

到这里可能你会诧异: 浏览器并不识别 tsx 语法,也无法直接 import css 文件,上面这段代码究竟是如何被浏览器正常执行的呢?

这就归功了 Vite Dev Server 所做的“中间处理”了,也就是说,在读取到 main.tsx文件的内容之后,Vite 会对文件的内容进行编译,大家可以从 Chrome 的网络调试面板看到编译后的结果。

当然,大家不用纠结每句代码的含义,因为这涉及 Vite 内部的编译流程,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深入分析。这里你只需要知道,Vite 会将项目的源代码编译成浏览器可以识别的代码,与此同时,一个 import 语句即代表了一个 HTTP 请求,如下面两个 import 语句:

import "/src/index.css";
import App from "/src/App.tsx";

需要注意的是,在 Vite 项目中,一个import 语句即代表一个 HTTP 请求。上述两个语句则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请求,Vite Dev Server 会读取本地文件,返回浏览器可以解析的代码。当浏览器解析到新的 import 语句,又会发出新的请求,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资源都加载完成。

现在,你应该知道了 Vite 所倡导的no-bundle理念的真正含义: 利用浏览器原生 ES 模块的支持,实现开发阶段的 Dev Server,进行模块的按需加载,而不是先整体打包再进行加载。相比 Webpack 这种必须打包再加载的传统构建模式,Vite 在开发阶段省略了繁琐且耗时的打包过程,这也是它为什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初识配置文件

在使用 Vite 的过程,我们需要对 Vite 做一些配置,以满足日常开发的需要。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对 Vite 进行配置,一是通过命令行参数,如vite --port=8888,二是通过配置文件,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的配置都通过配置文件的方式来声明。

Vite 当中支持多种配置文件类型,包括.js.ts.mjs三种后缀的文件,实际项目中一般使用vite.config.ts作为配置文件,以脚手架项目中的配置为例,具体的配置代码如下:

// vite.config.ts
import {
    
     defineConfig } from 'vite'
import react from '@vitejs/plugin-react'

export default defineConfig({
    
    
  plugins: [react()]
})

可以看到配置文件中默认在 plugins 数组中配置了官方的 react 插件,来提供 React 项目编译和热更新的功能。

接下来,我们可以基于这个文件完成更加丰富的配置。之前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个需求: 页面的入口文件index.html并不在项目根目录下,而需要放到 src 目录下,如何在访问localhost:3000的时候让 Vite 自动返回 src 目录下的index.html呢?我们可以通过root参数配置项目根目录的位置:

// vite.config.ts
import {
    
     defineConfig } from 'vite'
// 引入 path 包注意两点:
// 1. 为避免类型报错,你需要通过 `pnpm i @types/node -D` 安装类型
// 2. tsconfig.node.json 中设置 `allowSyntheticDefaultImports: true`,以允许下面的 default 导入方式
import path from 'path'
import react from '@vitejs/plugin-react'

export default defineConfig({
    
    
  // 手动指定项目根目录位置
  root: path.join(__dirname, 'src')
  plugins: [react()]
})

当手动指定root参数之后,Vite 会自动从这个路径下寻找index.html文件,也就是说当我直接访问 localhost:3000的时候,Vite 从src目录下读取入口文件,这样就成功实现了刚才的需求。

当然,这只是让你体验了一个简单的配置案例,在 Vite 中还有非常多的配置,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就不再逐个进行演示了,对于一些经常使用或者比较难理解的配置,后面的文章中会给大家一一介绍。

生产环境构建

有人说Vite因为其不打包的特性而不能上生产环境,其实这种观点是相当有误的。在开发阶段 Vite 通过 Dev Server 实现了不打包的特性,而在生产环境中,Vite 依然会基于 Rollup 进行打包,并采取一系列的打包优化手段。从脚手架项目的package.json中就可见一斑:

"scripts": {
    
    
  // 开发阶段启动 Vite Dev Server
  "dev": "vite",
  // 生产环境打包
  "build": "tsc && vite build",
  // 生产环境打包完预览产物
  "preview": "vite preview"
},

相信你已经注意到其中的build命令了,没错,这个命令就是 Vite 专门用来进行生产环境打包的。但可能你会有点疑惑,为什么在vite build命令执行之前要先执行tsc呢?

tsc 作为 TypeScript 的官方编译命令,可以用来编译 TypeScript 代码并进行类型检查,而这里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做类型检查,我们可以从项目的tsconfig.json中注意到这样一个配置:

{
    
    
  "compilerOptions": {
    
    
    // 省略其他配置
    // 1. noEmit 表示只做类型检查,而不会输出产物文件
    // 2. 这行配置与 tsc --noEmit 命令等效
    "noEmit": true,
  },
}

虽然 Vite 提供了开箱即用的 TypeScript 以及 JSX 的编译能力,但实际上底层并没有实现 TypeScript 的类型校验系统,因此需要借助 tsc 来完成类型校验(在 Vue 项目中使用 vue-tsc 这个工具来完成),在打包前提早暴露出类型相关的问题,保证代码的健壮性。

接下来你可以试着执行一下这个打包命令:

此时 Vite 已经生成了最终的打包产物,我们可以通过 pnpm run preview 命令预览一下打包产物的执行效果。

在浏览器中打开http://localhost:5000地址,你将看到和开发阶段一样的页面内容,证明我们成功完成第一个 Vite 项目的生产环境构建。

小结

恭喜你完成了本节的学习!在这一小节中,我们正式地开始近距离接触 Vite,使用它来初始化第一个 Vite 项目。

在最开始,我们一起搭建了基本的前端开发环境,安装常用的编辑器、浏览器、Node.js 环境及包管理器 pnpm,接着我和你使用 Vite 的初始化命令创建一个 React 项目并成功启动,让你真切地体验到 Vite 的快速和轻量。

项目启动之后我也与你分析了项目背后的启动流程,强调了一个 import 语句代表一个 HTTP 请求,而正是 Vite 的 Dev Server 来接收这些请求、进行文件转译以及返回浏览器可以运行的代码,从而让项目正常运行。

近距离接触 Vite,使用它来初始化第一个 Vite 项目。

在最开始,我们一起搭建了基本的前端开发环境,安装常用的编辑器、浏览器、Node.js 环境及包管理器 pnpm,接着我和你使用 Vite 的初始化命令创建一个 React 项目并成功启动,让你真切地体验到 Vite 的快速和轻量。

项目启动之后我也与你分析了项目背后的启动流程,强调了一个 import 语句代表一个 HTTP 请求,而正是 Vite 的 Dev Server 来接收这些请求、进行文件转译以及返回浏览器可以运行的代码,从而让项目正常运行。

不仅如此,我还带你一起初步接触了 Vite 的配置文件,并尝试进行生产环境的打包,为下一节的学习作下了铺垫。在下一小节中,我们将通过 Vite 搭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工程化项目框架,你也将会面临更多的开发场景和挑战,逐渐对 Vite 的使用轻车熟路,让我们下一节再见!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7215621/article/details/13144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