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大学肄业,家里蹲5年,这位失业青年的求救,牵动百万网友的心……

近期,知乎上有一个求救贴火了,浏览量一度飙升到480多万,近千名网友在帖子下留言,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

帖子是这样的。题主26岁,大学肄业。最长只上过12天的班,每次出门面试找工作就会非常害怕,在一个地方待不到下午。总担心自己学不会,做不好,又觉得时间越来越快不得不做出改变,因此十分苦恼。从下面的评论来看,不少年轻网友有着和题主相似的处境。

社恐一族:个体与社会的剥

像这位知乎题主的情况,基本上可以被归为“社恐一族”的范畴。所谓的社恐,起源于心理疾病“社交障碍”,或者“社交恐惧症”。但在互联网的语境下,“社恐”的含义被进一步扩大化了,泛指那些恐惧或者拒绝社交的年轻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与社会保持距离,毕业后既不出来找工作,也不愿意继续升学,更不参加任何交流、交友活动,而是在家自我封闭,沉浸在虚拟的个人世界之中。“社恐”现象正成为一种社会流行病,在年轻群体中蔓延。

年轻人的“集体社恐症”,除了真正的病理性原因之外,还和社会因素分不开关系。

一、互联网的普及

Z世代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一代,从小亲近网络,并将互联网作为主要的社交平台。互联网社交,相比于传统的面对面社交,互联网社交具有匿名性、间接性等特点。年轻人在足不出户,不需要接触他人的情况下就可以满足社交需求,而真的要面临线下面试、工作、与同事交往等情况,就会因为经验不足、不够自信等原因无法应对。

二、社会环境压力

近几年来,受到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青年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格外激烈。对于刚从宽松的大学环境中出来的青年而言,就业无疑是当头一棒。“硕士毕业女生当火锅店服务员”,“一本大学生跑外卖”,“本科学生应聘做保洁”之类的新闻层出不穷。见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之后,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会选择消极抵抗或者逃避,而卧室和互联网就是他们的幻想乡。

自我救赎:走出社恐的正道

很显然,就连“社恐一族”自己都很清楚,这种状态是不可能一直持续的。长时间的封闭生活会严重影响人的心理健康,让人产生挫败感。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大,求职者在劳动市场上就越没有优势、越找不到工作,很容易形成失业的恶性循环。

那么,像题主这样的社恐一族究竟有没有自我救赎的方法呢?其实还是有的。天无绝人之路,很多时候方法其实都摆在面前,就看人自己愿不愿意踏出第一步。

一、摆脱依赖

在知乎上,有答主针对性地给出了回答。很多“社恐一族”无法改变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有所依靠,处在舒适圈之内。95后、00后,家里父母有一定的储蓄,哪怕成年子女不出门工作,也能保证基本的生活起居。惯性过于强大,导致“社恐一族”觉得自己没有改变的必要性。

如果“社恐一族”真的想要脱离“社恐”,就要给自己来点压力。可以试试离开父母的支持,带上少量的钱财独自一人来到陌生城市求生。在生计面前,任何借口都是无力的。哪怕是不愿意和他人沟通的“社恐一族”,也会为了挣口饭钱而强迫自己去适应社会。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改变。

二、学习技能

不少人“社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而社会大环境又将这种焦虑无限放大,造成恶性循环。而打破循环的治本之策就是学一门技术。由于我们的高等教育长期重视学历而轻视技术,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和企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不少大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一份真正能够上手的核心技能,自然无法适应更加内卷的社会。

对于没有资源、没有技能、没有自信的普通人而言,可以考虑去学一门技术,比如选择IT。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而AI、元宇宙等概念正是当下最热门、最有经济潜力的话题。程序员的需求很多,就业前景广阔。当你的技术到位了,就拥有和老板谈条件和资本和底气,至于“社恐”,也不再会是个太大的问题。

时代的灰尘,落在每个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虽然说那位失业5年社恐青年的经历令人揪心,但光是煽动情绪、博得网友的同情,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一切的改变,都要从迈出第一步开始。或许,很多“社恐青年”缺乏的并不是解决“社恐”的方法,而是将方法具体落实的勇气呢?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ZHrj202088/article/details/13118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