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 课堂知识点回忆

目录

请介绍一下主动测试和被动测试

介绍一下软件缺陷在不同阶段的分布

各个阶段错误占比大概各是多少呢?

如何理解,错误集中,测试加强?

介绍一下回归测试

该如何理解上面“回归测试”中的回归两个字呢?

介绍一下判定-条件覆盖

举一个例子可以吗?

在覆盖中是覆盖条件决定判定还是判定决定覆盖条件?

介绍一下语句覆盖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5295241 查看本文章

 

 

 

 

 下面路径-条件测试的看这里,看这个中间程序段中插的语句得要跟if-else中的有联系才可以,

那个时候如果单单是组合覆盖的话,就很有可能路径覆盖不完全,也就是说测试用例不是很全面,再把那个缺的路径补上就可以了

 

 

 

刚刚把覆盖基本复习完,但是里面还有一些小点,我们明天接着复习。 

请介绍一下主动测试和被动测试

主动测试和被动测试是软件测试中常用的两种测试方法,它们在测试策略和执行方式上有所区别。下面我将介绍一下主动测试和被动测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 主动测试(Active Testing): 主动测试是指测试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执行测试用例和操作,以检验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在主动测试中,测试人员主动干预系统,触发不同的操作和输入,以模拟实际用户的行为。主动测试通常包括以下特点:
  • 有目的性:测试人员根据需求和测试计划制定测试用例,并有目标地执行测试操作。
  • 执行控制:测试人员控制测试的进行,选择测试用例和操作序列,并记录测试结果。
  • 主动干预:测试人员通过输入数据、点击按钮、执行操作等方式,主动干预系统行为,以检测系统的响应和功能正确性。
  • 验证功能:主动测试主要用于验证系统的功能是否符合需求和规格说明,检测系统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1. 被动测试(Passive Testing): 被动测试是指测试人员观察和记录系统的运行行为和输出结果,而不直接干预系统的操作和输入。在被动测试中,测试人员充当观察者的角色,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并收集相关信息。被动测试通常包括以下特点:
  • 观察和记录:测试人员观察系统的运行行为、输出结果、日志记录等,并记录相关信息供后续分析和评估。
  • 无干预:测试人员不主动干预系统的操作和输入,而是 passively 接收和分析系统的输出。
  • 监控和分析:被动测试重点关注系统的行为和性能指标,通过监控和分析数据来评估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性能特征。

选择主动测试还是被动测试取决于测试的目的、测试需求和测试策略。主动测试适用于验证系统的功能和逻辑正确性,通过模拟用户行为和输入来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错误。被动测试适用于监控和分析系统的运行状态、性能指标和输出结果,以评估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特征。

综上所述,主动测试和被动测试是软件测试中常用的两种方法,它们在测试的执行方式和角色定位上有所区别,但都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评估和验证。根据具体的测试需求和目标,选择适合的测试方法可以提高测试的效果和覆盖范围,从而帮助确保软件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介绍一下软件缺陷在不同阶段的分布

软件缺陷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布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下面是软件缺陷在几个常见阶段的分布情况:

  1. 需求分析阶段: 在需求分析阶段,缺陷主要集中在需求的定义和理解上。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 需求不清晰或不完整:需求文档可能存在歧义、模糊或缺失的情况,导致后续开发阶段的困惑和错误。
  • 需求冲突:不同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后续开发阶段的问题。
  1. 设计阶段: 在设计阶段,缺陷可能涉及软件架构、模块设计和接口定义等方面。常见的问题包括:
  • 设计错误:软件设计中可能存在逻辑错误、数据流问题、接口不一致等。
  • 可扩展性问题:设计可能不足以应对未来的需求变化或扩展,导致后续开发困难。
  1. 编码阶段: 在编码阶段,缺陷可能涉及语法错误、逻辑错误、算法错误等。常见问题包括:
  • 语法错误:代码不符合编程语言的语法规范。
  • 边界条件错误:未正确处理输入的边界条件,导致异常或错误的行为。
  • 逻辑错误:代码中的逻辑错误导致程序行为不符合预期。
  1. 测试阶段: 在测试阶段,缺陷被发现和报告。常见问题包括:
  • 功能错误:软件的功能不能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或设计文档的要求工作。
  • 性能问题:软件在处理大数据量或高并发情况下性能不佳。
  • 兼容性问题:软件与特定操作系统、浏览器或硬件平台不兼容。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软件缺陷在不同阶段的分布情况有一定的规律,但具体情况会受到项目特点、开发过程和团队质量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为了降低软件缺陷的风险,应该在每个阶段进行适当的质量控制和测试活动,并及时修复和验证缺陷。

各个阶段错误占比大概各是多少呢?

软件缺陷在各个阶段的分布比例可以因项目和组织而异。通常情况下,以下是一种常见的估计:

  1. 需求分析阶段:约占总错误的10-15%。
  2. 设计阶段:约占总错误的20-25%。
  3. 编码阶段:约占总错误的50-60%。
  4. 测试阶段:约占总错误的10-15%。

这只是一个大致的估计,实际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如果在项目中采用了敏捷开发方法,可能会在较早的阶段进行更频繁的测试和验证,从而减少在后续阶段发现的错误数量。

此外,及早发现和修复错误可以降低错误在后续阶段的累积效应,因为在后续阶段发现的错误可能需要更多的成本和工作量来修复。因此,注重质量控制、测试和质量保证活动,并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进行持续的错误预防和纠正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理解,错误集中,测试加强?

"错误集中,测试加强"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通过对错误集中出现的区域或模块进行更加强化的测试,以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这个理念基于一个观察:在软件开发中,一些功能区域或模块可能更容易出现错误或缺陷,而其他区域可能相对较稳定。通过对错误集中的区域进行更加深入和详细的测试,可以提前发现和修复这些问题,从而减少软件在生产环境中出现的错误和故障。

具体来说,"错误集中,测试加强"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风险分析:进行风险分析,确定哪些功能区域或模块具有较高的风险,可能出现较多的错误或缺陷。

  2. 测试策略: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测试策略,将更多的测试资源和注意力集中在高风险区域上。

  3. 测试设计:针对高风险区域,设计更加详细和全面的测试用例,包括各种边界条件、异常情况和负载测试等。

  4. 自动化测试:利用自动化测试工具和框架,对高风险区域进行自动化测试,提高测试效率和一致性。

  5. 强化测试过程:加强对高风险区域的测试过程,例如增加代码审查、静态分析、性能测试等环节,以更全面地发现潜在的问题。

通过集中精力和资源进行更加强化的测试,可以有效地降低软件中的错误和缺陷数量,提高软件的稳定性和质量。这种方法可以在整个软件开发周期中应用,从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到测试和维护阶段,以确保软件交付的质量和可靠性。

介绍一下回归测试

回归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测试活动,旨在验证已修改或添加的代码对现有功能的影响是否引入了新的错误或破坏了现有的功能。它主要用于确保软件在进行修改或更新后仍然能够按照预期进行工作。

回归测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选择测试用例:根据已进行的更改或新增功能,选择一组测试用例,这些用例覆盖了受影响的功能或模块。

  2. 执行测试用例:运行选择的测试用例,以验证软件在进行修改后的行为是否与预期一致。这可以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等。

  3. 比较结果:将回归测试的结果与基线结果进行比较,检查是否出现新的错误或现有错误是否得到修复。

  4. 分析问题:如果回归测试发现了新的错误,或者现有的错误没有得到修复,需要将这些问题报告给开发团队,以便进行修复和验证。

回归测试的目的是确保软件的修改不会对原有的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并提高软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它是一种周期性执行的测试活动,可以在软件开发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例如在每个迭代周期、发布新版本之前或重要修复后。

自动化测试工具在回归测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它们可以加快测试过程并提高测试的准确性。通过编写自动化测试脚本,可以重复执行回归测试,并及时发现任何引入的错误,提高测试效率和质量。

该如何理解上面“回归测试”中的回归两个字呢?

        在软件开发中,"回归测试"是指在对软件进行修改、更新或增加新功能后,重新运行旧的测试用例,以确保已经修复的错误不会再次出现,同时确保新的改动没有引入新的错误或导致原有功能的退化。

        回归测试中的"回归"一词源于其字面意义,即回到先前的状态。在软件开发中,当进行了修改、更新或改动后,系统可能会回到之前的某个状态或功能,而这些修改可能会对系统的其他部分产生影响。因此,通过执行回归测试,我们可以验证系统在修改后是否仍然能够正常工作,并且之前的功能和性能没有受到影响。

回归测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收集旧的测试用例:从之前的测试套件中选择合适的测试用例,这些测试用例覆盖了系统的关键功能和场景。

  2. 执行测试用例:运行选择的测试用例,以确认系统在修改后仍然能够正常运行,并且之前的功能没有受到破坏。

  3. 检查结果:比对测试结果,查找是否出现了新的错误或之前的错误是否已经修复。

  4. 调试和修复:如果发现新的错误或之前的错误再次出现,需要进行调试并修复问题。

        通过回归测试,我们可以确保软件在经历了修改或更新后仍然具备稳定性和可靠性。它有助于防止由于修改引入新错误或导致旧错误再次出现,保持软件的整体质量和功能完整性。回归测试是软件测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开发团队和质量保障团队捕捉并修复潜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用户体验。

介绍一下判定-条件覆盖

判定-条件覆盖(Decision-Condition Coverage),也称为判定覆盖或条件覆盖,是软件测试中的一种覆盖准则,用于确定测试用例是否足够全面地覆盖了程序的各个判定和条件。

判定-条件覆盖的目标是测试程序中的每个判定的两个可能结果(真和假),同时也要覆盖每个条件的所有可能取值。它要求测试用例必须使得每个判定至少为真一次,且每个条件都能取到每个可能的取值。通过满足这个覆盖准则,可以尽可能地发现潜在的逻辑错误和条件相关的问题。

判定-条件覆盖通常遵循以下步骤:

  1. 理解程序的逻辑结构:仔细研究程序,了解其中的判定语句和条件语句,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依赖。

  2. 划分判定和条件:将程序中的判定和条件进行划分,并确定每个判定和条件的可能取值。

  3. 构建测试用例:基于划分的结果,构建测试用例,确保每个判定至少为真一次,每个条件都覆盖了所有可能的取值。

  4. 执行测试用例:运行测试用例,并记录每个判定和条件的执行结果。

  5. 检查覆盖率:通过比对实际执行结果和预期覆盖的判定和条件,确定是否满足判定-条件覆盖的要求。

判定-条件覆盖可以帮助测试人员发现程序中的条件逻辑错误、边界情况和边界值问题。通过确保每个判定和条件的覆盖,可以提高测试用例的质量和完整性,减少未发现的错误风险。然而,判定-条件覆盖并不能保证发现所有的错误,其他的覆盖准则和测试方法也需要综合使用以提高测试效果。

举一个例子可以吗?

当涉及判定-条件覆盖时,让我们考虑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登录功能的测试。

假设我们有一个登录页面,用户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才能成功登录。在这个场景中,我们可以使用判定-条件覆盖来确保测试用例覆盖了各个判定和条件。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示例测试用例:

  1. 测试用例1:

    • 输入有效的用户名和密码
    • 预期结果:登录成功
  2. 测试用例2:

    • 输入有效的用户名,无效的密码
    • 预期结果:登录失败
  3. 测试用例3:

    • 输入无效的用户名,有效的密码
    • 预期结果:登录失败
  4. 测试用例4:

    • 不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 预期结果:登录失败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覆盖了登录功能的各个判定和条件:

  • 判定1:检查用户名和密码是否有效
  • 条件1:用户名有效与无效的情况
  • 条件2:密码有效与无效的情况

通过以上测试用例,我们确保了每个判定至少为真一次,每个条件都覆盖了所有可能的取值。这样,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测试登录功能,从而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错误。

需要注意的是,判定-条件覆盖并不是要求覆盖所有可能的组合,而是确保每个判定和条件的覆盖。在实际的测试中,根据具体的需求和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补充和调整测试用例以提高测试的质量和覆盖度。

在覆盖中是覆盖条件决定判定还是判定决定覆盖条件?

在测试覆盖中,是覆盖条件决定判定。

覆盖条件是指在测试过程中需要满足的条件,通常与程序中的判断语句(例如if语句、switch语句)相关。覆盖条件决定了测试用例需要覆盖哪些分支或路径。

判定是指在程序执行过程中的决策结果,也就是根据覆盖条件判断程序执行的路径。判定的结果可能是真(True)或假(False),它决定了程序的执行流程。

所以,在覆盖中,我们首先根据覆盖条件设计测试用例,以覆盖不同的条件和分支路径。然后,在执行测试用例时,判定的结果决定了程序执行的具体路径,从而验证了测试用例是否覆盖了特定的条件和分支。

因此,覆盖条件决定了测试用例的设计,而判定决定了测试用例执行时的覆盖情况。

介绍一下语句覆盖

语句覆盖是一种基本的测试覆盖准则,它旨在确保在测试过程中执行了被测程序的每个语句(代码行)。通过语句覆盖,我们可以检查每个语句是否被执行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错误或缺陷。

语句覆盖的基本思想是要求测试用例至少执行一次每个语句。通过覆盖每个语句,我们可以确保代码的每一行都被执行,从而减少未执行的代码或潜在的逻辑错误的可能性。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来说明语句覆盖:

假设有一个计算器程序,其中包含以下代码段:

def add(a, b):
    result = a + b
    if result > 10:
        print("The result is greater than 10.")
    else:
        print("The result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10.")

def subtract(a, b):
    result = a - b
    if result < 0:
        print("The result is negative.")
    else:
        print("The result is non-negative.")

对于上述代码段,我们可以编写以下测试用例来实现语句覆盖:

  1. 测试用例1:

    • 输入 a = 5, b = 3
    • 预期结果:输出 "The result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10."
  2. 测试用例2:

    • 输入 a = 8, b = 6
    • 预期结果:输出 "The result is greater than 10."
  3. 测试用例3:

    • 输入 a = 10, b = 5
    • 预期结果:输出 "The result is greater than 10."

通过以上测试用例,我们可以确保每个语句至少被执行一次。例如,测试用例1覆盖了if result > 10的情况,测试用例2覆盖了else分支,测试用例3覆盖了if result < 0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语句覆盖只是一种基本的覆盖准则,它不能保证发现所有的错误或缺陷。在实际的测试中,可能需要结合其他覆盖准则和测试技术来提高测试的效果和覆盖度。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0_62574889/article/details/131026659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