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汇总

项目一任务1

血液量:成人约占体重的6%~8%,平均血量5L左右。

pH:7.35~7.45

比密:1.05~1.06

渗透压:290~310mosm/Kg·H2O

采血部位

(1)手指采血:

WHO推荐采取外周血以左手无名指或中指指采血部位尖内侧

优点:方便、获较多血量结果比较恒定

缺点:与静脉血仍存在某些差异。

拇指、拇趾或足跟采血——半岁以下婴幼儿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4814208 查看本文章

皮肤完整处——严重烧伤者

任务二白细胞检验

计数计算WBC/L=N/4×10×106×20=N/20×109

血涂片WBC密度与WBC的总数的关系

WBC血涂片

WBC个数/HP

(4~7)×109/L

2~4

(7~9)×109/L

4~6

(10~12)×109/L

6~10

(13~18)×109/L

10~12

4. 减少计数域误差的措施

<3×109/L扩大计数范围、缩小稀释倍数

>15×109/L增加稀释倍数、适当减少加血量

 参考值:成 人:(4-10)×109/L

         儿童:(5-12) ×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血膜厚薄分布不均的原因:

厚:血滴大,角度大,推片速度快

薄:血滴小,角度小,推片速度慢

分布不均:推片不整齐,用力不均匀,载片不清洁

瑞氏染色对于细胞质成分,中性颗粒的染色效果好,但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能力略差

吉姆萨染液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对细胞质着色能力较差

WBC百分率(%)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0.5~5

嗜碱性粒细胞0~1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

(六) 异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①大小不均②中毒颗粒③空泡形成④杜氏小体⑤退行性变⑥核棘突

2.棒状小体(Auerbody)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胞核异常形态: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双核中性粒细胞 胞环形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巨杆状核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外周血中杆状核超过5%和(或)出现杆状核以前的细胞为核左移 。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应用细胞因子等,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等毒性变化。核左移多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但也可正常甚至减少。

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等。

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称为退行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核左移分为轻、中、重度三级,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机体的抵抗力密切相关。

2、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严重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提示骨髓造血功能衰退,与缺乏造血物质、DNA合成障碍和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有关。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内因子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感染、尿毒症、MDS等,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肿瘤时也会出现核右移。

淋巴细胞计数

1、淋巴细胞数量变化:

增多:⑴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⑵某些慢性感染 :⑶肾移植术后:⑷LC性白血病:⑸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淋巴细胞形态学变化:

⑴ 异型淋巴细胞: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过敏性疾病等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某些形态变化。

I型 浆细胞型→胞浆中含有小空泡或呈泡沬状。

II型 单核细胞型→胞核不规则似单核。

III型 未成熟细胞型→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核仁。

嗜酸性粒细胞

1.生理变化:

① 劳动、饥饿、寒冷、精神刺激等嗜酸性粒细胞减低

②日间变化: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白天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较大,下午比较恒定

2.病理性变化:

⑴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0.5×109/L

① 寄生虫病:蛔虫、钩虫、绦虫等

② 过敏性疾病:次于寄生虫病的另一病因,嗜酸性粒细胞常(1~2)×109/L

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或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肺炎等

③ 某些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

④.血液病:慢粒、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⑤.某些恶性肿瘤:胃癌、肺癌、结肠癌、何杰金淋巴瘤

⑥. 某些传染病:猩红热(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⑦. 某些内分泌疾病:脑垂体功能低下及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2).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传染病急性期:伤寒、副伤寒  严重组织损伤:手术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凝剂的原理及适用范围

抗凝剂

原理

适用范围

不适用范围

EDTA盐

与钙螯合

血常规检查、Hct、Plt计数

凝血检查、血小板功能检查

肝素

阻止凝血酶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不与钙离子螯合

RBC脆性试验、Hct及细胞培养等

WBC和Plt计数、血涂片检查、凝血象检验

枸橼酸钠

与钙螯合

血栓止血、血液保养液、红细胞沉降1:4 凝血功能

血细胞计数,Hct

草酸盐

草酸根与血液中钙离子生成草酸钙沉淀

与血液比例1:9

凝血检查

任务三红细胞检查

形态:无核,双凹圆盘形 平均直径7.2um。在高渗溶液中,皱缩呈锯齿形;在低渗溶液中,肿胀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成为影细胞。

【参考范围(range)】

成年女性:(3.5~5.0)×1012/L

成年男性:(4.0~5.5)×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1、病理性增多

相对性增多:血浆水分丢失,有形成分相对增加, 绝对值没有发生变化

绝对性增多:继发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某些肿瘤等);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病理性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障);造血原料缺乏(缺铁贫、巨幼贫);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贫);红细胞丢失过多

任务四血红蛋白测定

血红蛋白是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组成。

HbA成人主要血红蛋白       90%以上

HbA2成人次要血红蛋白      2%-3%

HbF胎儿血红蛋白            2%以下

Hb主要存在形式HbO2

(二)Hb的测定:

ICSH推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HiCN)

1.原理:Hb是色素蛋白,在血液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利用高铁氰化钾将Hb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可与CNˉ结合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在540nm处有一吸收峰,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换算成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

方法学评价

(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

优点:①操作简单、显色稳定,便于推广。

②转化液较稳定,易保存。

③除SHb外各Hb均可测读A后直接计数。

④HiCN参考品可长期保存,便于质控。

缺点:①KCN剧毒,易污染环境,处理废液用次氯酸钠或氢氧化亚铁

不能测SHbHbCO转化慢

高球蛋白血症或高球蛋白试剂混浊

(2)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

SDS能破坏WBC,摩尔消光系数未定。

(3)碱羟血红蛋白测定法:

HbF不能转化,最大吸收峰在575nm。

(4)叠氮高铁Hb测定法:

具有与HiCN法相似的优点,但仍存在试剂污染。

(5)溴代十六烷基三甲铵血红蛋白测定法:

精密度、准确性略低。

  1. 参考值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任务5血细胞比容测定

四、红细胞比容测定

红细胞比容(Hct或 PCV)是指在一定体积全血中RBC所占容积的相对比例,与RBC数量和平均体积有关。

(一)检测方法

1.离心沉淀法:温氏法、微量法折射法

RCF=1.118×10-5x有效离心半径(cm)×(r/min)2

2.血液分析仪法:

(二)温氏法的试剂、器材和质量控制

(四)参考值

男:0.380~0.508 女:0.335~0.450

(五)临床意义

1.HCT降低: ①各种贫血②稀释血症

2.HCT增高: ①血浆丢失②RBC量增加

任务6红细胞平均值

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MCV 单位(fL) 1fL= 10ˉ15L      MCV=(Hct/RBC)×10-15fl

2.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MCH 单位(pg)     1pg= 10-12g     MCH=(Hb/RBC)×10-12pg

3.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单位 (g/L)        MCHC=(Hb/Hct)

MCV(fL)

MCH(pg)

MCHC(g/L)

成人

80-100

26-34

320-360

1~3岁

79-104

25-32

280-350

新生儿

86-120

27-36

250-370

老年人

81—103

27—35

310—363

形态学分类

MCV

MCH

MCHC

临床意义

正常细胞性

正常

正常

正常

急性失血、急性溶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大细胞性

增高

增高

正常

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吸收障碍、巨幼细胞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

降低

降低

正常

慢性炎症、尿毒症

小细胞低色素性

降低

降低

降低

缺铁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慢性贫血

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

任务7血小板计数

胞体: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胞质:淡蓝色或粉红色,中心部位有细小的紫红色

颗粒,无核,常3~5成群聚集成团

寿命:7~14天

(三)功能

主要功能:1粘附、2聚集、3释放、4参与凝血、5血块收缩、/6血小板对纤溶的作用。

PLT/L=N×10×100×106=N×109

【参考值】(100~300)×109/L        危急值<20×109/L

【临床意义 】

1.生理性变化:

① 正常人晨间较低,午后略高;春季低、冬季略高;平原居民低,高原居民略高。

② 妇女月经前低,月经后上升;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1~2天降低。

③ 剧烈活动和饱餐后高、休息后恢复。

2.病理性变化:

PLT数减低:

① PLT生成障碍:AA、AL、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等

② PLT破坏过多:ITP、脾亢

③ PLT消耗过多: 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④ PLT分布异常:脾肿大

PLT数增多:

 先天性增多:PLT减少症、巨大PLT综合征

原发性增多: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反应性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出血;脾切后

异常血小板形态

1、大小异常①大血小板: d 4~7μm②小血小板: d <1.5μm

2、形态异常:①血小板颗粒减少②血小板卫星现象③血小板“粘附”红细胞

3、分布情况:正常成人血小板成簇或成团,散在少见

血小板不聚集——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无力症

血小板过度聚集——血小板增多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任务8血细胞分析仪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原理p70

白细胞分类原理  三分类:电阻抗法  1电阻抗法:溶血处理后白细胞体积,区别小细胞群(L),中间细胞群(M、E、B)和大细胞群(N)    2光散射与细胞化学计数联合白细胞分类计数过氧化物酶染色:活性E、N、M依次降低,L、B无活性   3容量、电导、光散射(VCS)白细胞分类法,电阻抗法测量体积V,高频电磁针测量细胞内部结构电导C,光散射S区别细胞颗粒的结构和颗粒的质量     

  1. 电阻抗法(库尔特原理,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是非导电的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原理:
  2. 仪器将体积为35~450fL的血细胞,分为256个通道(channel)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

血细胞直方图(histogram):是指血液分析仪计数细胞数量时,以血细胞体积大小为横坐标不同体积细胞的相对频率为纵坐标,来表示细胞群体的分布情况的曲线图形。

红细胞体积平均分布宽度(RDW):是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其增大提示存在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混合细胞群。

【参考值】RDW-CV:11.5%~14.5%。RDW-SD:42±5 fl。

电阻抗型血液分析仪,在35~450 f l范围内将白细胞分为3群。正常白细胞分布直方图的左侧高陡,通道在35~95 fl 为小细胞峰群(主要是淋巴细胞);通道在160~450 fl 为大细胞峰群(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左右两峰之间较平坦区有一个小峰,为中间细胞群(主要是单个核细胞,以单核细胞为主,也含有嗜酸/嗜碱粒细胞)

【异常改变报警】

淋巴细胞峰左侧异常:可能有血小板聚集、巨大血小板、有核红细胞、未溶解红细胞、白细胞碎片、蛋白质/脂类颗粒。

淋巴细胞峰与单个核细胞峰之间区域异常:可能有异型淋巴细胞、浆细胞、原始细胞,嗜酸性/嗜碱性 粒细胞增多。

单个核细胞区与中性粒细胞之间区域异常:可能有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异常细胞亚群,嗜酸性/嗜碱性 粒细胞增多,核左移。

中性粒细胞峰右侧区域异常:可能中性粒细胞绝对增多。

多部位报警(RM):表示同时存在2种及以上的异常。

(二)红细胞直方图

正常红细胞直方图是一条近似正态分布的单峰曲线,通常位于36~360 fl 范围内,横坐标表示RBC体积,纵坐标表示不同体积红细胞出现的频率。

正常红细胞集中在50~200 fl 范围内,可见两个细胞群体:一个是红细胞主群,从50~125 fl ,为一个两侧基本对称、较狭窄,呈现倒扣钟状的正态分布曲线;另一群是大细胞群,位于主群右侧不与X轴重合拖尾部分,分布在125 fl ~200 fl 区域,又称“足趾部”,是一些大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红细胞的二聚体、多聚体及白细胞的混合物。

(三)血小板直方图

正常血小板直方图是一个偏态分布的单峰光滑曲线,通常在2~30fl范围内,主要集中在2~15fl。

当血标本中存在大血小板、血小板聚集、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时,可出现异常血小板直方图。

Mpv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减低,mpv增高:外周血血小板破坏过多

                                Mpv减低,骨髓病变

项目二

任务1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是目前最有效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检验方法

若大手术或大面积烧伤,嗜酸性粒细胞不减低或减低很少,表明预后不良

任务2红斑狼疮细胞检查

LE形成需要的条件:

患者血清中存在LE因子

受损或退变的细胞核,即被LE因子作用的核

具有吞噬活性的白细胞

任务4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红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瑞氏染色后,胞质内出现形态不一的蓝色颗粒(RNA),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原因为重金属损伤细胞膜,使嗜碱性物质凝集,或嗜碱性物质变性,或血红蛋白合成中阻断原卟啉与铁结合。见于铅中毒

(2)豪焦小体(Howell-Jolly‘sbody、染色质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μm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溶解后的残余部分。见于脾切除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某些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3)卡波环:在嗜多色性、碱性点彩红细胞胞质中出现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呈环形、8字形,为核膜残余物、纺锤体残余物(电镜下,可见形成纺锤体的微细管着色点异常)、脂蛋白变性物。见于白血病、巨细胞性贫血、增生性贫血、铅中毒、脾切除后。

(4)寄生虫:红细胞胞质内可见疟原虫、微丝蚴、杜利什曼原虫等病原体。

  1. 有核红细胞:既幼稚红细胞

任务5网织红计数

介于晚幼红和成熟红细胞之间未完全成熟的RBC。胞质内含尚存留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

质RNA,经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聚成颗粒,其颗粒又可联缀成线而构成网状。

原红 早幼 红中 幼红 晚幼红 网织红RBC

2. 分级:

I型      丝球型:仅见于正常人骨髓

II 型    网型:大量存在于骨髓中

III型   破网型:少量存在于外周血

IV型   点粒型:主要存在于外周血

新亚甲蓝N溶液:who推荐使用

②煌焦油蓝溶液:

【参考值】 成人:0.008~0.02 或(25~75)×109/L新生儿:0.02~0.06

出分数= ×100%

4. 临床意义

(1)Ret增高: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如溶血性贫血

Ret减少:表示骨髓造血机能减弱。

常见再生障碍性贫血:Ret<0.005绝对值<15×109/L,为其诊断标准之一。

任务7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三、 ESR影响因素

血浆或RBC本身发生改变则使血沉发生变化。

1.血浆因素:

纤维蛋白原  球蛋白增高 高血脂病人     ESR加快

白蛋白   糖蛋白   卵磷脂            ESR减慢

2.红细胞因素:

红细胞多, ESR减慢          红细胞少   ESR加快

球形血沉减慢             聚集血沉加快

3技术因素

血沉管:内径大,管长,倾斜   血沉加快

不清洁    血沉减慢

抗凝剂:浓度高   血沉慢

 (四) 参考值

 男:0~15mm/h

 女:0~20mm/h

(五)方法学评价

(六)临床意义:

对疾病的鉴别和动态观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生理性增快:

①女比男快②妊娠>3月③>50岁④妇女月经期

2.病理性增快:

① 组织损伤、坏死和大手术:心肌梗塞和心绞痛鉴别。

② 恶性肿瘤: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③ 各种炎症:急性细菌感染、风湿病活动期、结核病活动期等。

④ 高球蛋白血症:MM、SLE、肝硬化、慢性肾炎等。

⑤ 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

3.ESR减慢: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RBC形态异常、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项目三检测尿液

种类

1.  晨  尿:泌尿系疾病动态观察及早期妊娠试验。可用于肾脏浓缩能力评定

2. 随机尿:适用于门诊、急诊患者。

3  计时尿①3h  尿:6点到9点,测定尿液有形成分,如白细胞排出率、1小时尿排泄率检查②餐后尿:午餐后到14点的尿,适于尿糖、尿蛋白、尿胆原等③ 12h 尿:尿有型成分计数。④ 24h 尿:用于化学成分的定量。如电解质、肌酐等⑤特殊试验尿:尿三杯多用于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初步判定。

  1. 无菌尿:采取中段尿

防腐剂

甲醛

对于尿管型、细胞等有形成分的形态结构有较好的固定作用

甲苯

用于尿糖、尿蛋白等化学成分的定性或定量检查

麝香草酚

既能抑菌,又能较好的保存尿中有型成分,用于尿浓缩结合杆菌检查

浓 盐 酸

用于尿中17-酮、17-羟类固醇、儿茶酚胺

冰乙酸

5-羟色胺、醛固酮

气味

新鲜尿液有氨味,多为慢性膀胱炎及慢性尿潴留所致。糖尿病人酮症酸中毒时,尿液可呈烂苹果样气味。苯丙酮尿症病人尿中可有特殊“老鼠屎”样臭味。泌尿系统肠道瘘时,尿中可有粪臭味

尿量

多尿:是指成人24小时的尿量超过2500ml

病理性多尿:a.内分泌病:尿崩症、糖尿病等

            b.肾疾病: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盂肾炎等。

            c.精神因素:癔病等

            d.药物:甘露醇、山梨醇等

少尿:<400ml/24h,或<17ml/h

病理性少尿:①肾前性少尿: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大失血、休克等

            ②肾性少尿: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

            ③肾后性少尿:单侧或双侧上尿路梗阻疾病。

            ④假性少尿:前列腺肥大

无尿:<100ml/24h

尿色

①血尿: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称血尿。

颜色:淡红色云雾状、淡洗肉水样或鲜血样

原因:泌尿系统出血。如肾结核、肾肿瘤、结石及出血性疾病

 肉眼血尿:>1ml血/L尿 → 可出现淡红色。

 镜下血尿: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镜检时,>3个RBC/HPF → 镜下血尿。

②血红蛋白尿:酸性尿中血红蛋白可氧化成正铁血红蛋白呈棕色。含量多呈棕黑色酱油样外观。

③胆红素尿:深黄色,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震荡后呈泡沫亦呈黄色。服用痢特灵、核黄素、牛黄类药物等时尿液可呈深黄色。

④乳糜尿:外观:呈不同程度的乳白色,严重者颇似乳汁,有时含有血液。

          原因:多由丝虫病引起,少数可由肿瘤、腹部创伤或手术。

⑤脓尿:  外观:含有大量白细胞→黄白色浑浊或含脓丝状悬浮物→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

          原因: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及前列腺炎、精囊炎等。

⑥盐类结晶尿:外观:呈白色或淡粉红色颗粒状浑浊

尿渗量

尿渗量:600~1000mmol/kg H2O(相当于尿比重1.015~1.025)。最大范围40~1400mmol/kg H2O。尿渗量/血浆渗量为(3.0~4.7):1.0。

尿液酸碱度

正常饮食条件下:晨尿pH5.5~6.5,平均6.0;随机尿pH4.5~8.0。

尿细胞成分检查

红细胞

肉眼血尿:含血量≥1ml    镜下血尿:≥3/HPF

临床意义:

1.生理性血尿:剧烈运动、急行军、冷水浴、久站、或重体力劳动可出现一过性镜下血尿

2.病理性血尿:

①泌尿系统自身疾病:炎症、肿瘤、结核、结石等

②全身其他系统的疾病:主要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③泌尿系统附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等。

白细胞

正常成人:可偶然见到1~2个WBC/HPF;如果>5个WBC为增多,称为镜下脓尿

脓细胞:破坏或死亡的中性粒细胞,结构模糊,浆内充满粗大颗粒,

核不清楚,易聚集成团。

 参考值:混匀一滴尿: 白细胞:0~3/HP离心后尿沉渣: 白细胞:0~5/HP

  临床意义:

A.泌尿系统炎症:尿中白细胞增多。

B.女性阴道炎、宫颈炎、附件炎:白细胞增多,大量扁平上皮细胞。

C.肾移植后排异反应:大量LC、单核C。

D.肾盂肾炎活动期、慢性肾盂肾炎的急性发作期:可见闪光细胞:在低渗条件下,中性粒细内颗粒呈布朗分子运动, 由于光折射,出现闪光现象。

E.尿中单核细胞增多: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

尿管型检查

一、管型形成的条件:

A. 蛋白尿的存在。

B. 肾小管有使尿液浓缩、酸化的能力。

C. 尿流缓慢。

D. 有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常见管型类型:

透明管型

慢性肾炎,肾病,长期发热,偶见于剧烈运动后。

颗粒管型

急慢性肾炎,肾病见于肾实质性病变,提示肾单位内有淤滞

蜡样管型

重症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终末期,肾淀粉样变性

脂肪管型

类脂性肾病,慢性肾小球

肾上皮细胞管型

肾病,毒素反应,长期高热,重金属中毒及肾淀粉样变性

红细胞管型

伴有出血的肾脏炎症。

白细胞管型 

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

尿液胆色素检查

胆红素,尿胆原,尿胆素:俗称尿“尿三胆”    成人每日平均产生250—350mg

尿胆原检测:Ehrilich醛反应

蛋白尿(proteinuria):当尿液中的蛋白质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

健康人的尿液中可有微量葡萄糖,一般<2.8mmol/24h,普通方法检测为阴性。血糖浓度超过8.88mmol/L (1.6g/L)时,尿液中卡是开始出现葡萄糖

尿分析仪 检测参数:

1.  PH     2 .葡萄糖 (GLU)      3.蛋白质 (PRO)      4.隐血  (BLD)         5.尿酮体 (KET)              6.尿胆红素 (BIL)     7.尿胆原 (URO)     8.亚硝酸盐 (NIT)     9.白细胞   10.尿比密      11.维生素C

项目四

粪便异常颜色及可能的原因

颜色

 食物或药物原因

病理原因

绿色

食用大量绿色蔬菜

乳儿肠炎因胆绿素来不及转变为粪胆素而呈绿色

灰白色

钡餐造影服用硫酸钡,食入脂肪过量

胆道梗阻、胰腺及肝细胞病变,阻塞性黄疸

鲜红色

服用西红柿和西瓜

肠道下段出血,如痔疮、肛裂、直肠癌等

黑色

食用铁剂、动物血、肝脏、活性炭及某些中药

上消化道出血

果酱色

食用大量咖啡、可可、巧克力等

阿米巴痢疾、肠套叠

粪便异常性状及临床意义

粘液便

小肠炎症时,增多的粘液均匀混合于粪便中;大肠炎症时,粪便已经逐渐形成而附着于粪便表面。

脓血便

其中细菌性痢疾以脓及粘液为主,脓中带血

鲜血便

见于结肠癌、直肠息肉、肛裂及痔疮等

柏油样便

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米泔样便

呈乳白色淘米水样,内含粘液片块,多见于霍乱、副霍乱

胨状便

过敏性肠炎及慢性菌痢。病人常于腹部绞痛后排出粘胨状、膜状或纽带状粪便

稀汁样便

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尤其是急性胃肠炎

绿豆汤样便

见于沙门氏菌感染

蛋青样便

白色念珠菌性肠道感染

白陶土样便

胆管阻塞,阻塞性黄疸

乳凝块状便

(蛋花样便)婴儿消化不良

细胞

细胞

正常

临床意义

白细胞

不见或偶见

肠道炎症,数量与炎症轻重程度及部位相关

红细胞

不含红细胞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上消化道出血

大吞噬细胞

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依据

上皮细胞

很难发现

坏死性肠炎、霍乱、副霍乱、伪膜性肠炎

肿瘤细胞

肿瘤

寄生虫检查标本

阿米巴滋养体:立即检查,标本保温

蛲虫卵:透明薄膜拭子/棉拭子,晚12时或清

晨排便前自肛门周围皱襞处拭取,立即镜检。

检查寄生虫虫体及虫卵计数,采集24小时粪便

食物残渣

1.淀粉颗粒2.脂肪3.肌肉纤维4.结缔组织5.植物纤维及细胞

p 正常粪便球菌(G+)和杆菌(G-)比例大致为1∶10

项目五 脑脊液检验

ô正常成人CSF总量约为120~180ml,人体每日更换3 ~5次。 pH在7.31-7.34

标本采集

 腰椎穿刺,小脑延髓池穿刺, 侧脑室穿刺

 第一管:作细菌培养

 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

 第三管:细胞计数

颜色

无色

正常,也可见于病毒性脑炎、轻型结核性脑膜炎、脊髓灰质炎、神经梅毒

红色

陈旧性出血: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新鲜出血:穿刺损伤出血

黄色

出血、黄疸、淤滞、梗阻陈旧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或脑出血,由于红细胞释放出血红蛋白

白色

脑脊液白细胞增多常见于脑膜炎奈瑟氏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绿色

见于铜绿假单胞菌性、急性肺炎双球菌性脑膜炎

褐色或黑色

多见于脑膜黑色素肉瘤或黑色素瘤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改变表格

疾病

外观

蛋白质定性

葡萄糖

氯化物

细胞

细胞分类

细菌

化脑

浑浊,脓性,凝块

显著增加

↓↓↓

显著增加

中性粒细胞为主

致病菌

结脑

毛玻璃样浑浊薄膜

中度增加

↓↓

↓↓

中度增加

早期中性粒,后期淋巴细胞

结核菌

病脑

透明或微浑

轻度增加

正常

正常

轻度增加

淋巴细胞为主

脑脊液白细胞达(10~50)×10^6/L为轻度增高,(50~100)×10^6/L为中度增高,大于200×10^6/L为显著增高。

化学检查

 1.蛋白质   定性检查(quality):有Pandy试验、硫酸铵试验和 Leevinson试验。

 参考值:0.2~0.4g/L(腰椎穿刺); 0.1~0.25g/L(小脑延髓池穿刺)0.05~0.15g/L(侧脑室穿刺)

  [临床意义] 蛋白质含量增高常见于: 提示血脑屏障受到破坏,CSF循环梗阻,血性CSF。

  ①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②神经根病变;

  ③椎管内梗阻;    ④出血;

  ⑤其他:如早产儿CSF

 2.葡萄糖测定:

与血浆葡萄糖测定法相同,CSF中葡萄糖含量仅为血糖的3/5

参考值:2.5~4.4mmol/L (腰椎穿刺)

临床意义:

 CSF中葡萄糖含量与下列因素有关:

 FCSF中葡萄糖酵解程度;血糖浓度。

CSF中葡萄糖减低主要见于:化脑、结脑、霉菌性脑膜炎;脑肿瘤;神经性梅毒; 低血糖等 。

 3.氯化物测定:

参考值:成人120~130mmol/L;儿童111~123mmol/L(腰椎穿刺)

临床意义:

 CSF中氯化物含量与血氯浓度、pH值、血脑屏障和

 CSF蛋白含量有关。

 F减低:细菌性脑膜炎和霉菌性脑膜炎、结脑;

 F不减低:病毒性脑炎、脑肿瘤等

 F增高:尿毒症、脱水等。

项目六 浆膜腔积液检验

 人体的浆膜腔:指胸腔、腹腔、心包腔等。

第1管细菌学;第2管化学和免疫学;第3管细胞学,第4管观察凝固现象。

 常规及细胞学检查宜用EDTA-K2抗凝,化学检查肝素抗凝。

注意:送检和检测必须及时;如不能检查应该加无水乙醇放置于冰箱保存

漏出液

渗出液

病因

非炎症

炎症

外观

淡黄

不定

透明度

透明

多浑浊

比密

<1.015

>1.018

凝固

不凝

凝固

粘蛋白

阴性

阳性

pH

> 7.4

<6.8

蛋白定量

<25 g/l

>30 g/l

葡萄糖

>3.3mmol/l

可变, 常<3.3mmol/l

细胞总数

<100×106/l

常>500×106/l

白细胞分类

淋巴和间皮细胞为主

急性炎症:粒c;慢性炎症:淋巴c

癌细胞

可能有

细菌

可找到病原菌

常见疾病

充血性心衰、肝硬化、肾炎等

感染、肿瘤、急性胰腺炎等

项目7精液和前列腺

精液    精子约5%     精浆约95%   

精浆成分:精囊液:凝固酶、果糖,前列腺液:酸性磷酸酶、纤溶酶,精浆附睾尿道旁腺润滑,尿道球腺

精液检查的目的

F 1 评价男性的生育功能

F 2 辅助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

F 3男性绝育后效果观察

F 4人工受精的优质精子的筛选

F 5法医学鉴定

   6婚前检查

1.外观:

① 正常呈灰白色,不透明,厚稠胶冻状,放置一段时间,自行液化呈半透明乳白色。

② 血精:多呈鲜红、酱油色或黑色见于:生殖系结核、肿瘤、结石、炎症。

③ 脓性精液:多呈黄色,棕色。见于:前列腺炎或精囊炎。

2. 量:用小量筒或刻度吸管测定全部精液量

  ⑴正常: 2~5ml (一次) 。

  ⑵异常:<1.5ml或>8ml

精液减少:禁欲5~7天,精液量仍<1.5ml见于精囊腺和前列腺病变。

 3. 凝固及液化:

   正常:30-60分钟 自行液化

   异常:超过60分钟不液化见于前列腺炎

 4. 粘稠度:粘稠度检查应在精液完全液化后进行

正常:拉丝长度应不超过2cm,呈水样,形成不连续小滴。

异常:粘稠度下降:先天性无精囊腺及精子浓度太低或无精子症,粘稠度增加:多与附属性腺功能异常有关,如前列腺炎、附睾炎

5. 酸碱度:7.2~8.0

精子活动率>70%

精子存活率≥75%

 a:快速前向运动 ,精子活动力良好

 b:慢或呆滞的前向 ,精子活动力较好

 c:非前向,在原地打转或抖动,精子活动力不良              

 d:不动 ,死精子

a级精子25%  ,a级和b级总和50%

6. 精子形态:

(1)正常形态:似蝌蚪状,分头、体、尾头部正面呈卵圆形,侧面呈扁平梨形,主要结构为细胞核和核前的顶体体部轮廓直而规则,与头纵轴成一直线尾部细长,外观规则而不卷曲(2)异常精子形态:

①头部异常:大头、小头、双头、锥形头、梨形头、无定形头等。

②体部异常:体部肿胀变粗或变细或不规则、弯曲中段等。

③尾部异常:无尾、短尾、双尾、卷尾、断尾等。

正常精液中异常精子≤20%.  >40%会影响精液质量   >50%会导致不育

 前 列 腺 液 检 验P246prostatic fluid examination

一、成分:

ü 无机离子(如钾、钠、钙、锌等)

ü 酶类(如纤溶酶、酸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等)

ü 免疫物质(如免疫球蛋白、补体及前列腺特异抗原)

ü 有形成分(淀粉样颗粒、少量上皮细胞和白细胞)  二、主要功能:

① 维持精液适当的pH;

② 参与精子能量代谢;

③ 抑制细菌生长;

④ 含有蛋白水解酶和纤溶酶,促使精液液化。

  三、检验目的:

  ① 前列腺炎、前列腺脓肿、前列腺结核和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和疗效观察。

  ② 性传播疾病的诊断。

五、理学检查:

1.  量:一次可采集数滴至2ml

↑:前列腺慢性充血、过度兴奋

↓:前列腺炎

2.  颜色和透明度:

乳白色、稀薄、有光泽、不透明的液体

黄色、混浊、脓性粘稠:前列腺炎

红色:结核、肿瘤、结石、炎症

 3. 酸碱度 :6.3~6.5

六、显微镜检查:

1、直接涂片检查

(1)卵磷脂小体:

形状: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折光性强。

正常:分布均匀,布满整个视野。

前列腺炎——减少且分布不均

 (2)前列腺颗粒细胞:

   体积较大,含有较多磷脂酰胆碱小体

p 正常:不超过1个/HPF,

    老年人的前列腺液中可见此种细胞增多。

p 前列腺炎:增加至数10倍并伴脓细胞大量出现。

(3)淀粉样小体:可存在淀粉样小体,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一般无临床意义 。

(4)细胞:

  ① 红细胞:正常:< 5个/HPF

             异常:炎症、结核、结石和肿瘤时

  ② 白细胞 :正常:白细胞常<10个/HPF,常散在分布。

              异常:前列腺炎时可见成堆脓细胞,如>10~15个/HPF即可

 (5)精子:

 (6)滴虫:滴虫性前列腺炎

项目8阴道分泌物

颜色

临床疾病

白色稀糊状无气味

正常

脓性白带黄色或黄绿色臭味

多见于化脓性感染,子宫内膜炎

豆腐渣样白带

念珠菌性阴道炎,真菌阴道炎

血性白带

要警惕恶性肿瘤

黄色泡沫状脓性白带

滴虫性阴道炎,

黄水样白带

由于病变部位的组织变性坏死,多见于:肌瘤、宫颈癌等

奶油状白带

见于阴道加德纳菌感染

(1)阴道清洁度:

将阴道分泌物加1滴生理盐水涂片,用HPF检查。

清洁度

杆菌/上皮细胞

球菌

白细胞

临床意义

++++

0~5

正常

++

-

5~15

正常

-

++

15~30

提示炎症

++++

>30

严重阴道炎

(2)阴道毛滴虫:

ÿ 寄生于阴道的致病性厌氧原虫呈梨形,大小为白细胞的2~3倍,前端有4根前鞭毛,后面有1根后鞭毛。 生长的最适pH为5.5~6.0

  1. 阴道加德纳菌:线索细胞

(4)淋病奈瑟菌: & 俗称淋球菌,革兰阴性双球菌,肾形或卵圆形,成对凹面相对排列。

(5)真菌:& 卵圆形孢子,常常芽生或多个连成链状、分枝状或菌丝。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0039894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