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树的原理及代码实现、B+树和B*树介绍及应用

目录

 一.B树介绍

(一).B树存在意义

(二).B树的规则

二.B树实现原理及代码

(一).实现原理

(二).代码

三.B+树

(一).概念

(二).应用

①MyISAM

②InnoDB

四.B*树


 一.B树介绍

(一).B树存在意义

B树主要用于磁盘文件的检索操作。众所周知,平衡二叉树(AVL树、红黑树)搜索的时间复杂度是O(log^n)。虽然很快,但如果数据在磁盘中且有上亿量级的数据,即便只有30次左右的IO操作,速度也是非常慢的。因为磁盘IO速度极慢,主要是寻道操作影响,平均8ms左右。

因此,磁盘数据的检索不适合使用平衡二叉树,B树正式上线。

 B树可以看成是压缩版的平衡二叉树,每一个节点上都有保存有多个值,且有多个叶子节点。

一般而言,B树的检索次数在个位量级,这取决于每个节点上能保存多少个值。

上亿量级的数据,红黑树可能需要30次左右,但B树只需要3-4次即可。

(二).B树的规则

1. 根节点至少有两个孩子,规定每个节点最多存m - 1个元素

2. 每个分支有k - 1个元素和k个孩子节点,其中 ceil(m/2) ≤ k ≤ m,ceil是向上取整函数。

    即孩子节点个数 = 元素个数 + 1(必须是分支节点)

3. 每个叶子节点都包含k-1个元素,其中 ceil(m/2) ≤ k ≤ m

4. 所有的叶子节点都在同一层

5. 每个节点中的元素从小到大排列

二.B树实现原理及代码

(一).实现原理

以插入3、6、4、2、7、1、5为例,假定m为3,即每个节点最多存2个元素

首先,B树的节点图示如下:

这里多开辟一个空间是为了当元素数量满3时便于之后分裂。

 依次插入,注意插入后元素要按从小到大排列(直接插入排序):

此时,元素数量已经满3,要进行分裂操作

 分裂:节点对半分裂,将4提出作为父节点(根节点),3和6叶子节点分别作为4的左右孩子节点

 之后2与4比较并插入,插入位置均是叶子节点(所有插入的元素都是这样)

 2小于4,因此插入左叶子节点,之后与3比较,小于3,插入左边。 

7大于4因此插入右叶子节点,大于6,插入6右边 

插入1后,此时右叶子节点满3了,要进行分裂: 

分裂方式一样,将2提至父节点,1和3对半分。 

2比4小,将4后移,同时4的右子树后移,1作为2的左子树,3作为2的右子树。

 5插入后,4的右子树满3,进行分裂:

此时根节点满3,也要分裂:

 将4提出作为根节点,2和6对半分,各自的叶子节点也对半分。

以上步骤包括所有B树插入的可能情况。

(二).代码

// - - -    : _key
//- - - -   : _child
template<class T, size_t M>
struct BTreeNode {
	size_t _n;//已有值数量
	T _key[M + 1];//存放值,多一个位置,便于满时添加
	BTreeNode* _child[M + 1];//存放子节点们地址
	BTreeNode* _parent;//父节点

	BTreeNode()//初始化 + 默认构造
		:_n(0)
		,_parent(nullptr)
	{
		for (size_t i = 0; i <= M; i++) {
			_key[i] = T();
			_child[i] = nullptr;
		}
	}
};

template<class T, size_t M>
class BTree {
	typedef BTreeNode<T, M> Node;

	void _insertKey(Node* cur, const T& key, Node* child)//child:右孩子
	{
		int i = cur->_n - 1;
		for (; i >= 0; i--)//这里不需要再判断key是否已有,insert中已经判断
		{
			if (key < cur->_key[i])//数据后移
			{
				cur->_key[i + 1] = cur->_key[i];
				cur->_child[i + 2] = cur->_child[i + 1];
			}
			else//key小于当前数据
			{
				break;
			}
			
		}
		//   - - -    _key
		//   - - - -  _child
		// ^   ^
		// i  child
		cur->_key[i + 1] = key;
		cur->_child[i + 2] = child;
		if (child)
		{
			child->_parent = cur;
		}
		cur->_n++;
	}
public:
	pair<Node*, int> find(const T& key)//寻找节点
	{
		Node* cur = _root;
		Node* parent = nullptr;
		while (cur)
		{
			int i = 0;
			while (i < cur->_n)
			{
				if (key > cur->_key[i])
				{
					i++;
				}
				else if (key < cur->_key[i])
				{
					break;
				}
				else
				{
					return make_pair(cur, i);
				}
			}
			parent = cur;
			cur = cur->_child[i];
		}
		return make_pair(parent, -1);//没有找到
	}

	bool insert(const T& key)//插入值
	{
		if (_root == nullptr)//插入的是第一个节点
		{
			_root = new Node;
			_root->_key[0] = key;
			_root->_n++;
			return true;
		}

		//插入的不是第一个节点
		pair<Node*, int> ret = find(key);//找节点
		if (ret.second >= 0) return false;//节点已经存在
		//节点不存在,进行插入操作
		Node* cur = ret.first;
		Node* brother = nullptr;
		T midValue = key;//因为key是const,不能直接使用
		while (1)
		{
			_insertKey(cur, midValue, brother);//先插入
			//判断cur是否已经满了
			if (cur->_n == M)
			{
				//满了,分裂
				brother = new Node;

				T keyValue = cur->_key[M / 2];
				cur->_key[M / 2] = T();

				int i = M / 2 + 1, j = 0;
				for (; i < M; i++)//分裂
				{
					brother->_key[j] = cur->_key[i];
					brother->_child[j] = cur->_child[i];
					cur->_key[i] = T();
					cur->_child[i] = nullptr;
					if (brother->_child[j])
					{
						brother->_child[j]->_parent = brother;
					}
					j++;
				}
				brother->_n = j;
				cur->_n = M - brother->_n - 1;//-1是因为还要把向上提到父节点的减去
				brother->_child[j] = cur->_child[M];//最后一个子节点也需要添加
				cur->_child[M] = nullptr;
				if (brother->_child[j])
				{
					brother->_child[j]->_parent = brother;
				}

				//判断cur是否是根节点,是就需要手动创建节点并链接叶子,因为_insertKey只能同层插入,不能更新_root
				if (cur->_parent == nullptr)
				{
					_root = new Node;
					_root->_key[0] = keyValue;
					_root->_child[0] = cur;
					_root->_child[1] = brother;
					cur->_parent = _root;
					brother->_parent = _root;
					_root->_n = 1;
					break;
				}
				else
				{
					midValue = keyValue;
					cur = cur->_parent;
				}
			}
			else
			{
				break;
			}
		}

		return true;
	}

	void levelOrder()//层序遍历
	{
		queue<Node*> qu;
		qu.push(_root);
		while (!qu.empty())
		{
			int n = qu.size();
			while (n--)
			{
				Node* node = qu.front();
				qu.pop();
				int i = 0;
				for (; i < node->_n; i++)
				{
					cout << node->_key[i] << " ";
					if (node->_child[i])
					{
						qu.push(node->_child[i]);
					}
				}
				if (node->_child[i])
				{
					qu.push(node->_child[i]);
				}
				cout << "| ";
			}
			cout << endl;

		}
	}

private:
	Node* _root = nullptr;
};

三.B+树

(一).概念

B+树是对B树的改进,具体改进如下:
1.分支节点的子树指针与元素个数相同

2. 所有叶子节点增加一个链接指针链接在一起,便于遍历元素

3. 所有元素都在叶子节点出现,且链表中的节点都是有序的

4.分支节点相当于是叶子节点的索引,叶子节点才是存储数据的数据层,叶子层的元素才记录与数据的映射。

5.分支、叶子节点首元素来自父节点,且首元素是本节点最小元素(便于查找时确定位置)

图例如下:


分支节点可以看成是叶子节点的索引,链接指针存在的意义就是便于遍历所有数据,通过叶子节点的指针可以访问兄弟叶子节点,进而遍历数据。  

插入数据时,如果叶子节点元素满了就创建一个新节点,并将数据的后一半给新节点,在父节点中记录新节点第一个数据并建立指针联系。

(二).应用

B+树典型应用就是MySQL的索引。

①MyISAM

MySQL中的MyISAM引擎就是使用B+树,主键和辅键索引结构相同,只不过主键不能重复,索引数据时,通过B+树的搜索方式(与B树基本相同,不同是可以通过链接指针直接访问下一个叶子节点)找到key值,通过key值找到数据地址,再通过地址访问数据,即非聚集索引

图例如下:

图示来源(有修改):CodingLabs - MySQL索引背后的数据结构及算法原理

 

②InnoDB

InnoDB是MySQL的默认存储引擎,与MyISAM不同的是:

1.数据文件本身就是按B+树组织的结构,即主键索引。而MyISAM的主键索引与数据文件分离,记录的是数据文件地址。

2.辅键索引映射主键的值。而MyISAM的辅键索引映射的是数据文件地址

使用主键索引时非常高效,可以直接得到完整的数据,但是使用辅键索引时需要先索引出主键值,再根据主键值索引出数据,即聚集索引

 图例如下:

图示来源(有修改):CodingLabs - MySQL索引背后的数据结构及算法原理

  

四.B*树

B*树是对B+树的进一步改良,它优化了B+树的空间利用率

结构上是在B+树基础上,分支节点中再增加指向兄弟分支节点的指针。

图例如下:

 插入数据时,如果叶子节点满了,就将一部分数据给兄弟节点。如果兄弟节点满了就进行分裂,在自己与兄弟节点中间创建新节点,将自己与兄弟节点各1/3数据给新节点并与父节点建立联系。

 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一种应有的心境——未名


如有错误,敬请斧正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61857742/article/details/12848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