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瓜+AI混合工作流试验 5:原创一个方法论,以及AI对中年人的积极一面

这次试着让AI原创了一个方法论——三见需求评估法。

题图为人类和AI在星巴克开会讨论。

我先解释下这个方法论,然后从“中年职场人”视角说一些最近的感受,最后放出和AI讨论方法论的过程。

c80f3c3aead60c9df5b520d52c10816a.png

是否要做一个需求,要考虑的方面有如人生三见:

见自己:是向内看初心,组织、团队的意愿,想不想做,细化下来有使命愿景的匹配度,战略方向,产品定位等等;

见天地:是各种客观条件,能不能做,包括了成本收益的评估、风险考量、竞争情况等等;

见众生:是与他人链接,用户价值,是否值得做,包括了用户的广度、频度、强度,用户体验等等。

这三见没有先后顺序,彼此影响,缺一不可,无限循环。

然后,你可以把很多更具体的考量,分门别类放进去继续细化这个框架,我就不做了。


从中年职场人视角,罗列一些AI带来的,利空与利好。

AI利好“一人企业”,很容易理解了,工具放大个人生产力。最近,我反而开始纠结要不要学一点技术了,感觉拼上这块能力,可以做很多事。原来不学的原因是因为门槛高,反正自己走不完全栈,不如和技术牛人配合,现在纠结的原因是因为(对AI来说)门槛不高了,担心学了之后会不会很快就没意义(AI可以自动化)了?也许基于任务的“用以致学”是个好办法。

延伸阅读:不想上班的社恐福音,《一人企业》以及我的实践

我居然还想到一个利好中年人点——反正人类再年轻也卷不过机器,而嘴皮子功夫那可是中年人的强项,开个玩笑,未来一定是属于年轻人的。中年人被组织淘汰,正好做“一人企业”。

成事靠“体力、脑力、心力”,人类的体力早就不如机器,脑力正在被AI超越,也许靠心力还能坚持一段时间。心力,我理解为目标感、韧性、坚持等等,是一辈子的修炼。

AI利好杂家、通才,可以一个人串起整件事情的那种人,把每种专业技能交给AI去执行就好。这种跨界能力,似乎中年人因为时间的沉淀而更可能拥有?当然,年轻人的优势是学起来更快、适应力更强。而专才的话,任何初级岗位都有极强的可替代性,就需要走到金字塔尖才有活路。

不爱和人沟通的人,有了AI,挺好,可以减少和人类的低效沟通,专注做事。但AI似乎又最不容易替代人与人的沟通,这又利好沟通达人,所以大家都有机会。

锻炼身体变得越来越重要,看职业清单,体力活反而安全。而活得久一点,机会就多一点,在这种加速发展下,谁知道后面会有什么惊喜。

……


关于三见需求评估法,是ChatGPT3.5 + New Bing + 我互相启发提出的。

起始问题——

2104177ecc05669e458980a8c5202d39.png

我不停的让它们“脑爆”穷举,直到开始重复和离谱,然后让它们提炼,ChatGPT3.5 + New Bing给的答案类似,互相印证了一下。

28dc078181d5982d8660bc1dc4b5aec8.png

bc2b0947eaff6893d198e592db11752a.png

也尝试了提炼2方面、4方面,感觉还是3方面最合适。经过一些优化调整,给方法论起名字,启发我想到“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366c4c6e81a25c0f0a225d188b107a0a.png

bd0a659aeb3981953a3eb0ed9e2b2f68.png

最后,我让它们检索了一下有没有类似的方法论,确认原创性。

_________

苏杰(iamsujie),产品创新顾问,《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4本书的作者,前阿里8年产品经理,集团产品大学负责人,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

如需产品经理/产品思维/产品创新相关领域的培训咨询服务,欢迎联系这个微信(13758212411)。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iamsujie/article/details/12986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