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是对社会信任的一次革命!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信任是人类社会运行的润滑剂。区块链技术的发明是一次尝试依赖数学和技术重建信任的实验,引发了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也正在引发一种社会思潮。学界有必要从各个角度重新审视和思考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项新技术,使之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服务。

在传统社会中,交往主要是在熟人之间进行的,因而信任关系也主要是基于血缘、地域等人际关系建立的人格信任。从理论上讲,这种信任的基础是重复博弈。生活在传统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博弈的参与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周围的人观察、记录,然后通过口口相传让整个社区的人知道。如果他品行端正,大家就会信任他,乐于和他打交道;如果他品行不端,大家就不会信任他,拒绝和他来往。通过这种机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就建立起来了。这种基于重复博弈建立起来的信任虽然简单,但有不少优点:它并不需要第三方的力量来担保,凭借社群成员自身的力量就可以维持。

然而,这种信任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即它十分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交互频率。如果两个人的交互十分频繁,博弈的重复率就很高,信任就很容易维持;但如果两人的交互频率较小,博弈重复率较低,这种信任就很难建立起来了。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经提出过一个“差序格局”理论,认为传统社会中人们“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很显然,利用这种机制建立起来的信任所能支持的范围很小。一旦超出了熟人的范围,这种信任机制就失效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贸易的发达和城市的诞生,人与人的交往范围开始迅速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熟人社会的信任机制就不再适应于现实的需要。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的陌生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人们发明了很多工具。

第一种工具是货币。借助货币,传统的、基于人格的信任关系变成了系统信任。在合作中,人们不再需要去信任某个具体的个人,而只需要去信任他手中的货币。第二种工具是企业。在陌生人社会中,传统社会的信任机制之所以失效,原因就在于和同一个人进行重复博弈的机会少了。而企业的出现,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经济学家克瑞普斯曾经说过,企业是声誉的载体。面对某个个人,如果他在合作中不诚信,我们可能很难惩罚他。但如果他是隶属于某个企业的,他的不诚信行为就会损害企业的声誉,未来人们就不会再和这个企业进行交往。为了保持自己的声誉,企业就会设法让自己的员工保持诚信。第三种工具是第三方中介机构。在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是需要巨大的成本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有一部分人专门独立出来,为人们的交互和交易提供担保。这样一来,建立信任的成本就降低了。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工具,人们才得以在陌生人社会比较有效地建立了信任,让大规模的协作可以有效地得到开展。

不过,在现代社会中,信任的建立大多是需要诉诸(至少是部分)中心化的。它需要企业、中介机构等第三方的力量,而个人与个人的直接沟通仍然是困难的。这不仅增加了交易成本,还衍生了隐私泄露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更为去中心化的信任问题解决方案。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应运而生,成为互联网时代陌生人之间信任问题的解决方案。具体来说,区块链技术解决了三个重要问题,即如何记账、由谁记账、如何保存账本。基于此,它试图建构一种建立在数学基础科学之上的,基于数字算法的安全可靠且不可篡改的算法信任。陌生人在互联网数字世界中通过一定的合约机制,不再需要一个中间方,就可以达成信用共识。分布式账本技术可以实现真正的共享经济市场,排除中介和中心机构,消费者和服务商可以通过去中心化点对点网络进行交易。伦敦大学区块链技术中心基于此提出了“区块链是引领公平交换经济的技术管理制度”的观点。

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分布式记账、加密算法、点对点传输等技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且可追溯,从而解决互联网数字世界中陌生人之间的信任难题。区块链技术看似解决的是技术问题,本质上解决的是陌生人之间的信任问题,是基于账本和代码的信任、不可篡改的信任、全网广播的信任,在一个缺乏信任的环境下建立信任和传递信任的问题。在互联网的虚拟数字世界,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常态。如何在万物互联的世界打造一个可信机制,已是亟待破解的课题。

区块链技术正是在“去信任”的环境中去构造一种新信任机制和交易规则。它是现有社会人格信任和系统信任的一种加强和优化,具有低成本、不可篡改等优点。

综合以上原因,区块链技术或许可以帮助人们提供一套去中心化的信任解决方案,从而引发关于社会信任的一次革命。

原文地址:https://www.yuanwze.cn/blockchain/364.html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yuansnet/article/details/129550129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