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为什么等于2

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

  • 1920年,挪威的布朗(Brun)证明了“9 + 9”。
  •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Rademacher)证明了“7 + 7”。
  •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Estermann)证明了“6 + 6”。
  •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Ricei)先后证明了“5 + 7”,“4 + 9”,“3 + 15”和“2 + 366”。
  •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证明“5 + 5”。
  •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 4 + 4”。
  •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Renyi)证明了“1 +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
  •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3 + 3”和“2 + 3”。
  •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BapoaH)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 1965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和小维诺格拉多夫(HopappB),及意大利的朋比利(Bombieri)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1 + 2”。

这个猜想对于中国人的确是太有名了,出名的原因那也是相当多的。

首先很多数论的命题看起来很简单,根本就体会不到问题背后的深度。比如这里说的哥德巴赫猜想:

一个大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素数的和。

 也就是1+1。就这么简单,我们可以不假思索毫不费力地去验算这个命题,并且看起来都是正确的。正因为很容易让人理解,所以传播起来很快。我不知道是不是中国人天生就适合干这个,中国在20世纪有过重要突破的数学领域基本上都在数论上,数论专家数不胜数,华罗庚,熊庆来,潘承洞,潘承彪,王元,陈景润。尤其是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过程中,中国数学家你追我赶,好不热闹。当时中国数学浓烈的数论学术气氛,也注定着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数论领域的猜想要远远比别的领域的数学猜想更加有名。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即的“明珠”,堪称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大概在18世纪左右,德国一富家子弟哥德巴赫,厌倦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不顾家人阻拦,偏要跑去一名中学教师,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数学,就连晚上回家休息,也在捣鼓着阿拉伯数字。而他生平最喜欢玩的游戏竟是加法运算,而且还在玩加法游戏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奥妙:任何大于5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

但令他无奈的是,他越玩越失败,怎样也无法证明自己的发现。后来,只能求助于当时数学界的权威大咖欧拉。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欧拉,提出:任何大于5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随便取个奇数77,可写成三个素数之和,77=53+17+7;再任取一个奇数461,461=449+7+5,也是三个素数之和,461还可以写成257+199+5,仍然是三个素数之和。

没想到独眼巨人欧拉居然也被这个问题给为难住了,1742年6月30日,欧拉给哥德巴赫回信:这个命题看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为了挽回下自己居然也给不出证明的面子,狡猾的欧拉同时还提出了另一个等价命题: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出证明。

“1与0,一切数字的神奇渊源。这是造物的秘密美妙的典范,因为,一切无非都来自上帝。”

这是德国天才大师莱布尼茨的手迹,他用几页异常精炼的描述,发明了一个神奇美妙的数字系统——二进制,他告诉我们,1 + 1 ≠ 2,在计算机代码世界里,1 + 1 = 10。

而未来,完全身处于数字时代的我们,必将被二进制代码全身笼罩,这个世界,1+1就只可能等于2吗?

1+1=2撑起了人类理性世界的基本运转,跨越人类文明始终,不需要名称,不需要翻译,也不需要解释。

它无处不在,藏匿于天地之间,本身就拥有着妙不可言的美感。

最后来看看我的作品吧 http://t.csdn.cn/z5p1T

“1与0,一切数字的神奇渊源。这是造物的秘密美妙的典范,因为,一切无非都来自上帝。”

这是德国天才大师莱布尼茨的手迹,他用几页异常精炼的描述,发明了一个神奇美妙的数字系统——二进制,他告诉我们,1 + 1 ≠ 2,在计算机代码世界里,1 + 1 = 10。

而未来,完全身处于数字时代的我们,必将被二进制代码全身笼罩,这个世界,1+1就只可能等于2吗?

1+1=2撑起了人类理性世界的基本运转,跨越人类文明始终,不需要名称,不需要翻译,也不需要解释。

它无处不在,藏匿于天地之间,本身就拥有着妙不可言的美感。

最后来看看我的作品吧 http://t.csdn.cn/z5p1T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0_64122244/article/details/12835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