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旷视实习经历

点击上方“CVer”,选择加"星标"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来自【百川录】投稿

今天中午修改完一篇会议论文稿子,稿子是在旷视实习的将近半年时间内完成的,后来一直投投改改,这几天闲下来,才想起来重新投一下合适的会议。

今天离拿到旷视的实习offer刚好过去了一年多几天。这一年经历了很多,先把旷视的经历写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也欢迎大家交流。

我仍然记得去年的12月份,也就是2019年12月初,我收到offer时激动的心情。

那天是武汉冬天罕见的大晴天,当时我颇有一种好像高考上了清华北大的错觉。可能是因为这将是一份在专业方向被认可的实习,也可能是因为旷视给实习生的待遇颇丰,也可能是因为我从南洋理工交流回来之后一直找实习机会未果,突然云开见日的欣喜若狂。

为了前司,我这里特意抹去了实习的薪水和补贴,想知道的朋友其实在网上查得到,后来我对比了下,当时除了字节给的比旷视还要多,其余的目前我还不知道。

可以透露一下,当时在网上,有1000/日的special offer被贴出来了,注意,这还只是实习offer。当然了,我拿的是普通的offer,但是日薪也是足够多了。

第一份专业领域的实习,现在回想起来感慨颇多。我打算从三个方面去回顾一下这段经历。

怎么找到实习

2019年,我从新加坡回来到武汉,是9月中下旬了。那个时候,是研二刚开学,我的所有硕士学位课程在研一几乎就完成了。恰好那个时候刚刚运营公众号,把我在新加坡整理总结的关于SLAM领域的综述分享出来,吸引了一批这个领域的志同道合的技术人。

https://github.com/whubaichuan/A_Survey_of_SLAM

那段时间,一是为了分享,二是为了为技术方向的实习和工作做准备,我吸收和输出了不少文章,把计算机视觉,多视图几何,机器学习,机器人,深度学习领域的书籍和博客都过了一遍。

由于之前实战的比较少,没有什么项目经验,所以在一边写公众号文章一边投实习,都没什么结果。抽时间还做了一个基于github的英文个人主页(可能需要翻墙),然后不断的去润色自己的中英文简历。

中途去了北京北大参加了一个联合国组织的交流活动,顺带去了一趟旷视开放日,留了一份简历。正好当时我有个北航的高中同学在旷视,他又帮我内推了一把,他现在去了南京的14所。再后来,我在我们国内最大的SLAM机器人技术交流群-泡泡机器人群里,认识了当时也在旷视实习的北大硕士xin同学,他又把我简历直接内推到我后来的组。

对此,我非常感激他们的帮助。

其实现在想想,不管是高考选校,还是之前找实习,还是现在找工作,我们需要在熵增的大环境中,找到那个确定的东西,本身这件事就是不确定的。

后来面试,面试官就问了一个检测图片连通域的问题,没有为难我,就这样,我直接拿到了实习的offer。

在旷视的日子

在旷视,在北京的日子一开始是新鲜的。

我当时进了研究院的slam组,我的工位相邻右边就是国内我们这个领域(VIO视觉惯性里程计)Top的研究员,贺一家博士。当时组内的正式员工基本上都是博士毕业,藏龙卧虎。直接负责带我的mentor灿哥,是华科毕业的,人非常不错,一开始就给了我非常宽容的试错空间。还有就是当时组内的实习生,很多都是清北硕士,这让当时的我倍感压力山大。

不过好处是,我也能趁着同组实习生清北学生的身份,周末去清华北大校园自由的畅游,谈施一公,颜宁的趣味往事(生科院的同学)和在北大未名湖上溜冰。

清华西校门

北大未名湖

故宫一瞥

刚入职的时候,其实遇到了很多在当时看起来很艰巨的困难。对于我实习的这个算法研究行业,大部分时间其实是需要自己去读大量的论文,去复现运行代码,去对出现的错误进行debug和结果分析,然后纵横捭阖,在有可能改进的方向进行一步步的尝试。

可是我当时刚到公司的时候,我自己什么都不了解。第一次接触系统性的wiki平台,第一次用brain++深度学习平台(这个东西比自己搭深度学习平台确实好用),第一次去复现一个论文,不怕大家笑话的说,我那是第一次用pytorch实战一个项目。所以,不断出错,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因为一点点进步,又信心大增,在这样一个自我认知环境下,逐步的螺旋上升。

同组的实习生们,有的已经发了AAAI论文,有的实习了很久要投的论文都写好了,和他们交流起来,也是很多名词,我事后都要去百度。所以我其实在开始的一个月几乎都是在学习的阶段。那个时候的我,有点浮躁,可惜当时的我没有认识到一个道理:慢就是快。

现在认识到了,难的时候,往往是成长最快和最大的时候。

我是2019.12.22入职的,20年的春节是在1月末,由于疫情的问题,我满打满算在北京旷视待了将近一个月。春节过后,就在家远程办公。

后来回家过年,在家里全身心的把自己封锁起来,思考,交流,验证。结果一步步的符合自己的预期,再一气呵成写成论文。虽然后来我把论文投到了CCF-A会,ACMMM和AAAI,都被拒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论文也不断被润色和打磨,看来,它只适合B类orC类会议,哈哈。

这篇目前还未发表的论文,我把它挂在了arXiv上,部分代码放在了github上,收获了不少关注和订阅,也因此收获了研究的小伙伴,甚至还有Magic Leap(全球AR/VR Top公司)的员工关注了我,有点神奇。(底部原文链接是我的github,欢迎大家follow)

互联网在放大每一个有价值的东西,我认为。

当然了,这个Project在我后面的华为,腾讯实习面试,以及秋招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离开旷视之后

从旷视实习离职之后,我除了收获了颇丰的实习薪水,更建立了我的工作观。

在旷视的每一天,我感觉都是在为自己工作,公司有弹性的工作时间制度,有下午茶送到工位,随手就有各种零食小吃,周末双休,不打卡,同事之间关系都很融洽,非常的平级化。

为自己996,不会感觉辛苦和累。

离开旷视,是2020年5月份,因为当时国内疫情还是比较严重,学校也没开学,所以后面我又找机会出去实习了。关于后面在华为和腾讯实习的经历,我会在后面的推文中详细写一下。

回顾这一年来,从旷视到华为,从华为到腾讯,从腾讯到武汉,准备秋招,一切是那么真切,又是那么魔幻。

有时候觉得好像1年时间,我顿时拥有了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工作经验。当然,这里不是暗指在pdd工作的同学们。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18年大家在疑虑值得不值得入行算法,19年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20年一片红海诸神黄昏,21届的被称为灰飞烟灭。

确实,现在算法岗的门槛越来越高。诸多大神重回学术界,大部分公司都需要具有落地算法项目实战经验的员工。咱们这个领域的A会,也逐步成为了大家的标配。

算法工程师,首先你得是工程师。

总的来说,扎实的工程能力和卓越前瞻的算法能力,才让我们能立足不败之地。

人生的旅程,每一步都算数。

旷视的经历,让我不再对技术有迷信,反而对每一个技术人产生了敬畏之心,脚踏实地,步步为营。

未完待续。

·················END·················

百川录,毕业于武汉大学,先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旷视科技,华为中央研究院,腾讯科技交流实习,并获阿里腾讯校招算法offer,英国玛丽女王学院和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offer。硕士在校期间收入20多万,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下载

后台回复:CVPR2020,即可下载代码开源的论文

后台回复:ECCV2020,即可下载代码开源的论文

后台回复:YOLO,即可下载YOLOv4论文和代码

重磅!CVer-论文写作与投稿交流群成立

扫码添加CVer助手,可申请加入CVer-论文写作与投稿 微信交流群,目前已满2400+人,旨在交流顶会(CVPR/ICCV/ECCV/NIPS/ICML/ICLR/AAAI等)、顶刊(IJCV/TPAMI/TIP等)、SCI、EI、中文核心等写作与投稿事宜。

同时也可申请加入CVer大群和细分方向技术群,细分方向已涵盖:目标检测、图像分割、目标跟踪、人脸检测&识别、OCR、姿态估计、超分辨率、SLAM、医疗影像、Re-ID、GAN、NAS、深度估计、自动驾驶、强化学习、车道线检测、模型剪枝&压缩、去噪、去雾、去雨、风格迁移、遥感图像、行为识别、视频理解、图像融合、图像检索、论文投稿&交流、PyTorch和TensorFlow等群。

一定要备注:研究方向+地点+学校/公司+昵称(如论文写作+上海+上交+卡卡),根据格式备注,可更快被通过且邀请进群

▲长按加小助手微信,进交流群

▲长按关注CVer公众号

整理不易,请给CVer点赞和在看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amusi1994/article/details/112057869#comments_2242697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