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协议

RIP协议

RIP基本概念
PIP协议是早期的动态路由协议,适用于较小的网络,目前实际使用中已经较少。
RIP协议采用距离向量算法,默认情况下,通过他通往目的站点所需经过的连路数(路由器),取值为1-15,16表示不可达。
如果到相同目标有两个不等速或不同带宽的路由器,但跳数相同,则认为这两个路由是等距的;
RIP进程使用UDP的520端口来发送和接收RIP分组;
RIP分组每隔30秒以广播形式向相邻路由器发送一次UDP报文,更新路由信息,为防止出现广播风暴,其后的分组将做随机延时后发送;
RIP中,如果一个路由在180s内刷新,则相应的距离就设定为不可达(距离设置为16),并从路由表中删除该表项;
RIP分组分为两种:请求分组和响应分组。
RIP的局限性
1.一条有效的路由信息度量不能超过15,使得该协议不能应用于大型网络;
2.实际中,很容易出现“计数到无穷大”(直到度量增大到16时才发现不可达的现象)的现象,使得路由收敛很慢;
3.以跳数作为衡量和路由选择标准,欠合理性。未考虑网络延时、可靠性、线性负荷等因素对传输质量和速度的影响。
RIP路由表建立的过程
RIP协议
RIP路由环路及解决方案
在维护路由表信息时,如果在拓扑结构发生改变后,网络收敛缓慢产生了不协调或矛盾的路由选择条目,就会发生路由环路的问题(计数到无穷大现象就是路由环路问题)。
解决方案:
1.最大跳数,16跳不可达;
2.水平分割(单向更新),不向原始路由更新来的方向再次发送路由更新信息;
3.路由毒化,将不可达信息单向传递给相邻路由器;
4.反向毒化,将不可达信息双向传递给相邻路由器;
5.控制更新时间,不立即删除不可达信息并更新,而是而是设置为无效、挂起状态,240s后才删除该项目。目的是尽可能给予一个时间等待发生改变的网络恢复;
6.触发更新,网络拓扑结构发生改变时立刻更新通知相邻路由器,而不按30s的更新周期。
RIP协议定时器
4各定时器:updatatimer,timeouttimer,garbagettimer,holddowntimer
updatatimer,用于30s发送路由更新信息
timeouttimer,用于路由信息失效前的180s的计时,每次收到同一条路由信息的更新信息就将该计数器复位。
garbagetimer和holddowntimer,同时用于将失效的路由信息删除前的计时:在holddowntimer的时间内,失效的路由信息不能被接受到的新信息所更新;在garbagetimer计时器超时后,失效的路由信息被删除。
在触发更新中,更新信息会需要1-5s的随机延迟以后才发出,也需要一个计时器。
RIPv1和RIPv2比较
RIPv2是在RIPv1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扩展特性:

  • 每个路由条目都携带自己的子网掩码,成为一个无类别的路由选择协议
  • 路由选择更新更具有认证功能
  • 每个路由条目都携带下一跳地址
  • 外部路由标志
  • 组播路由更新
项目 RIPv1 RIPv2
是否有类 有类 无类
VLSM 不支持 支持
认证功能 有(明文、MD5)
汇总功能 有手工和自动汇总功能
路由更新 广播更新 组播更新
标记功能 对路由打标记,用于过滤和做策略
路由条目 发送的updata最多携带25条路由条目 在认证的情况下只能携带24条
updata包 没有next-hop属性 有next-hop属性 ,用于路由更新的重定

RIP配置实验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51cto.com/6071940/212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