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00-1978:世纪前后22年

最近看到一句话,莫名有点触动:“现在到2000年是22年,2000年往前的22年,是1978年”

没算错的话,以2000年1月1日零点为中轴,和现在(2022-01-29)对称的世纪那一端是1977-12-02 。

那个时间点是什么概念?一些75后刚刚会跑会跳,然后,78年底开始改革开放,中国大地万物复苏。

并不是想怀旧。只是75后这波人的人生,差不多刚好一半在上个世纪,一半在这个世纪,以2000为中轴的坐标系,承载了些许有意思的东西。

197x-2000:

在70年代末到上个世纪末,在中国的中小市镇(也是我们许多人成长的环境)是一种什么体验?

首先,完全没有网络没有手机、几乎没有任何电子产品,和这个世纪出生的人截然是两种世界。那个世纪的收音机、录音机、留声机已经是“大件”,80年代家里有黑白电视算条件不错的人家,我自己家是94年我要看世界杯才买的电视。电视竖着天线,没有多少节目,西游记、射雕英雄传风靡全国,南方多少能收到一点港台信号。

街机游戏厅在80年代末出现,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任天堂红白机的孩子,家境绝对比较殷实且家长足够开明。在没有这些娱乐之前,孩子们就是玩泥巴,跑木头人、拍纸片、跳绳,大一点的”社会青年“打台球、溜冰、掐架,哪里有什么王者吃鸡这些神奇的玩法。

固定电话基本上到80年代中期单位和重要人物家里才有,到90年代,寻呼机和大哥大这两样还是“有钱人”才会有。我们大学毕业后,没有同学的电话联系方式,要么写信到家里,要么直接断联,后来辗转才找回组织。

给一些基本生活方面的画像:

(衣)那个年代人们穿得比较“土”,衣服料子比较粗劣,好像有什么“的确良”,样式简朴,看那个年代的照片就知道。皮衣在80年代流行起来,有一件皮衣的人走路能带风。

(食)能吃饱,但下馆子这种事情在我的记忆中基本不存在,更别提点外卖。那时候还用着粮票,肉菜可以买到,但没有冰箱,南方的大热天,早上买的肉放到水盆里降温,到下午就有点馊味,但必须吃掉不能浪费。到春节大家族亲戚们会一起杀只鸡,做点扣肉,算盛宴,至今记得那扣肉肥腻得有点反胃,但大人说这是好东西呀,平时吃不到的,多吃点。

顺便说一下,当时的锅,锅底烧穿洞也是不丢的,会拿去补或者换一圈锅底,可见物资的匮乏。

(住)小时候住的是一个古庙改造的学校家属区,老鼠蟑螂到处跑,下雨的时候漏水,得蹲在地上用碗舀出去,后来住到楼房,没有“装修”,就是水泥地刷白墙,于是至今我没有什么“精装修”的概念。早年水电供给都不稳定,得用水井抽水蓄水池接水,没有电时候感觉比有电的时候多,直到90年代,都会动不动停电,蜡烛是每家的必备,电灯电风扇都不好使,空调则根本不存在。电梯这玩意儿,90年代末去“大城市”才见到啥样子的,上上下下坐了几趟。

至于公共卫生,也就比原始人好一点,洗澡要烧水,一大院子人共用两三个洗澡间,洗发水沐浴液只在电视上见过,有肥皂就不错了。环卫完全缺位,满大街的垃圾,没人愿意打扫的地方就堆着,污水横流苍蝇横飞.。至于厕所简直是不堪陈述,父亲经常带着我走路半小时去找个干净点儿的地方,其中的尴尬、憋屈,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不可思议。

(行)交通基本靠走和自行车,我所在那个小城只有一路公交车,从汽车站到火车站,其他是人力三轮,小轿车那是达官贵人的配备。高速公路为零,国道省道县道基本路况极差,都是坑,那时候去100公里外的老家需要5个小时,下雨更是根本走不动。

旅游、出国这些事情从没想过,偶尔跟着父亲出差去省内别的地方走走。冒着黑烟呼呼叫的火车,是真正意义的意味着远方,我依旧记得父亲告诉我:“火车那么长,还能跑到80公里时速,真的很快呀!”但我人生中有几次在绿皮车里站几十个小时的经历,实在是不堪回首。

 飞机是神一样的存在,偶尔听到飞机轰鸣,一帮小孩都会跑到开阔地,仰着头找飞机,看到了的开心的得大呼小叫。我自己是95年去上大学才第一次坐上螺旋桨的俄式飞机,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奢侈时髦的行为。

差不多了。这些画面比当时的大城市显然是“外地”一点,比起农村又强一点,而如果时间在推倒60,50年代甚至更早,还有很多东西可说,但这些就不是我的语境。

可以总结一下,从70年代末到上世纪末,整体生活质量有在逐渐变好,但完全不是这个世纪尤其是现在看到的样子。

从我个人视角来看,2000年赫然划了一道明显的分界线。

2000-至今

跨过千禧年后的种种,基本不用赘述,大家已经身在其中,所有的东西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甚至是爆炸式的诞生和发展。

 (深圳华强北,2015年)

我从上世纪末来到深圳,这22年都完整的在深圳生活,简单而努力的工作直到今天,最初也有过拮据、迷惘,更多的是埋头搬砖,这种体验很多人会懂。

2008年我刚买人生第一辆家用车时,广东有一些高速路,广西就没有了,过了省界就是国道省道各种烂路,回趟老家颠十几个小时。现在当然已经全程高速+高铁。

我在90年代末接触互联网,很快的,整个社会都在泡沫起伏中全面网络化。世纪初那几年手机开始普及,联系一个人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如果还要强行细分,可以大概2010年前后为界,随着3G/4G网络、智能手机、PAD的普及,一切都以令人晕眩的速度加速移动化、数字化。

世界变得前所未有的“大”,距离又是前所未有的“小”。到了今天,只要不在很落后的地区,人生也不是很失意,人们分分钟可以享受高质量的公共环境、高速度的交通和通信,高大上的商超、高品质的服务,高科技的福利....单纯从物质条件来看,大体上没有什么基础需求满足不了,甚至已经是极大的丰富了。

对比

上个世纪,物质享受基本为大写的”0“,今日的科技(应用)完全不存在。以千禧年为界,很多东西都是0~1的跃变,从无到有,然后从1递增,包括物质丰富程度、技术水平、网络红利,在这个世纪从有到优,从不足变有余。

近来给人一种感受,仿佛很多东西在慢慢变得饱和,发展曲线变缓,社会越来越卷,空间越来越小,人也越来越焦虑,于是人们开始怀旧“黄金般的8,90年代”。

但是,回首上个世纪的生活,我并没有“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种古早的浪漫feel,除了日常的随遇而安、应有的年少美好,我还会觉得当时那么原始、匮乏、局促、饥渴...对很多东西,有着欲求不满的难过,比如遥控小汽车、自家的电视、游戏机...有很多东西,都是我长大工作后,才慢慢的拥有和体验,然后得以放下。

很多人说那时候孩子们可以一起玩闹、邻居和亲戚来往紧密,那时候有诗(但没远方),有金庸古龙琼瑶三毛,有霹雳舞有港台天王,所以,那是多么美好的年代....但我觉得这是一种加了滤镜的怀旧。

那时当然有美好的一面,同时也有暗淡的另一面。那时候邻里矛盾时常一地鸡毛,人们暗暗的互戳脊背,孩子们因为嫉妒和匮乏导致哭泣和打斗;那时候看武侠言情是不务正业,就跟现在王者吃鸡的罪名差不多;那时候治安很差,流浪、盗窃、弃婴、斗殴频发,每年我们都会搬凳子去看公审;以及,那时候一些小众病就是绝症...还用再列举么...

这些问题现在也还是有,人性亘古不变,世界不可能样样都完美。选择了独门独户的隐私和安逸,当然会损失大院里的欢腾;滥用互联网的“免费”,当然会付出隐私和注意力的代价;网络上时常有来自全国各地耸人听闻的公共事件,但现在深圳乃至全国的治安已经越来越好(想想世纪初深圳的扒手和“拍头党”)。

总之,我对现在的活法,有看到其中的许多问题,但并没有过多的抱怨。纵使过去“很好”,我也很难得出来过去比现在“更好”的结论,都有“好”,也都有不好,仅此而已。而对那些现在存在过去没有的东西,苛责其所带来的新的问题,等于用虚无来对标现实,并没有什么建设性。

我觉得,无论在哪个年代,和物质无关的精神生活,都可以很充实,哪个年代都有诗、有书、有歌、有幻想,也有因人而异的不喜欢、不适应。比如,个人非常不喜欢“中文互联网完了”这种论调,现在的中文互联网,内容量绝对比以前更多,因为互联网放大器效应,推到人们面前的垃圾糟粕也很多。学会简单的去伪存真(比如看到劲爆消息先搜一下,读书前先查证下得分和简评,在手机上卸载垃圾流量软件...)过滤一下,还是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内容。

当年金庸古龙不也是大人嘴里说的“古典文学完了”的假想敌么?当年痞子蔡的轻舞飘扬流行的时候,还不是已经有人说“文学完了”么。这种话,以后还会有人说。但我觉得不新鲜的话,真没有必要再车轱辘的说。

警惕为了怀旧和怀旧的鄙视链,一句“以前一切都那么好”,仿佛让人打了一针舒坦的遗老遗少式安慰剂,但这样会让人失去客观看待时代的能力。

因了一时的失意,焦虑或者空虚,而选择过去的无忧无虑作为蓝本进行演绎,无视当时的贫瘠和落后,这是逻辑上的错配,是一种指桑骂槐,也可能是把个人的折堕丢锅给时代。我可以理解这种情结,但觉得这并不是科学和勇敢的生活哲学,参见戏说三定律:

【科技三定律】(出自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作者道格拉斯.亚当斯)

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任何在我35岁以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社会三定律】(出自网络段子)

任何比我早出生10年及以上的人都是裹步不前的老顽固。

任何出生时间和我相差10年以内的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精英,中流砥柱。

任何比我晚出生10年及以上的人都是无可救药垮掉的一代。

以上,不妨一笑了之。

以前的日子我们贫瘠而快乐,现在我们依旧可以“富足或不那么富足”但快乐。为什么以前感觉更无忧无虑?也许是因为当时并没有背上生活的重担,上一代人在帮你负重前行。一个人现在遇到的问题和痛苦,上一辈就没有么?而现在所拥有的客观物质条件,上一辈能有么?在当时,他们一定会充满信心和希望吗?那些年面临一系列雷霆般的改革,习惯的生活方式和体系纷纷塌陷,他们同样会惊恐、彷徨、焦虑、不满,然后很多人在尘埃里跌倒、再爬了起来。时代巨变的时候,谁不是在努力前行,随机应变。

一个简单的道理:走出童年之后,不会有人无条件的许你岁月静好22年,以前不会有,以后也不会有。

结语

时代的轮子就这么向前滚动,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前22年后22年,仿佛一瞬间就过去了。往后的22年,不知道会怎样:一线城市已经庞大而繁茂,规划和管理会更加的精细和立体;二三四线城市以及边远地区会不会“共同富裕”;高学历人群越来越多,技术是否还有爆炸式的代际跃迁,比如电池技术、脑科学、生命科学、星际旅行...这些我都不知道,我可以观察,难以预测,无论立起"乐观"或"悲观"的FLAG去预测,都有可能被时代一巴掌呼脸上。“客观”,是务实而难得的态度,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客观,谨告诉自己不要去猜,只管去学,去做。

就像在上个世纪,大人们也想象不到这个世纪是这样子,但他们传承了我们一个这样的世界,尊敬、并感恩。我们可算是网络化数字化新时代的殖民者,下一代则是新时代的原生者,都同在一块新大陆上。我们体验过上个世纪的荒芜,也经历着这个世纪的加速度。

打个比方,以2000年为界,前22年是在船坞里造一艘船,在这个世纪初起航,边走边给大船升级迭代,用了22年到了海中央,举目茫茫,前方风啸浪大,而我们仍在船上,如此甚好。

致2022年新年,致每一个新年。

----------------------------------

图源

再见了!曾风靡玉林一时的酒楼、宾馆、影院、市场.....让人念旧的还有已经消失的地标...

百年前的深圳,您见过吗?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vcbear/article/details/12275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