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框架学习笔记(一)

本人很菜,首次接触Play框架,还在云里雾里的状态。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学习思路(就是什么不懂查什么),把从网上收集的资料整合起来,方便自己学习。

一、Play框架下载安装

(1)进入官网: 点击打开链接
划到下面,选择下载.zip安装包
(2)解压到适当位置(如E:\play-2.2.6),并将此路径添加到Path环境变量中。
(3)打开cmd,进入Play跟某(即E:\play-2.2.6),输入Play,将出现如下画面,表示Play可以正常运行。

二、创建一个新应用/项目

(1) 打开cmd,切换至你希望放置helloworld项目的目录,输入“play new helloworld”。
根据提示需要再输入一遍项目名,然后需要选择创建Scala还是Java,我选择java。

(2) cd helloworld进入项目。 输入“play”,当出现[helloworld] $时表示已经入play控制台;然后输入“run”,服务器将被启用,自动重载功能启动,Play!将检查项目,需要重新编译源代码。如果直接输入的是“play run”,则直接启动应用,最后停留画面如下:
可以知道启动服务器在9000端口

(3) 在浏览器键入http://localhost:9000/看到Play应用程序的默认页面:

三、Play框架是什么?

1、 Play Framwork是一个轻快的REST风格的J2EE Full-stack框架。
(1) 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表述性状态转移)
REST定义了应该如何正确地使用Web标准(如HTTP和URI),如果你在设计应用程序时能坚持REST原则,你将会得到一个使用了优质Web架构的系统。五条关键原则如下:
  • 为所有“事物”定义ID
  • 将所有事物链接在一起
  • 使用标准方法
  • 资源多重表述
  • 无状态通信

(2)SSHStruts+Spring+Hibernate)的整合就是Full-stack框架。

Full-stack 的设计,意味着各层能够无缝的集成在一起,遵循DRY原则(don't repeat yourself),将各层共用的东西,抽取出来,并通过自顶向下的设计,无缝的集成在一起,粘合在一起,达到更高层次、更粗粒度的重用,同时为了保证灵活的可扩展性,在更高、更粗的粒度上遵守开放-封闭的原则,在各层的各个关键点,要提供诸多的钩子,回调的接口,供使用者扩展。full-stack的设计,在层与层之间,并不一味的追求松散的机制,而是相反,在层与层之间增强一定的内聚性,粘合力,以此来达到粗粒度的封装与重用。

可以说full-stack 的设计,其爆发出的威力是巨大的,相对普通的单一层面的设计,在开发效率上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基于28原理的设计,可以满足80的调用者直接开发,19%的调用者,通过扩展点进行扩展来满足需求,对于1%钻角尖的需求,自己去造轮子。

spring, ruby on rails, Zend都是这样的工业级强度的full-stack的设计,我们的设计如果以他们为中心,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Play框架的优点(先写几个容易理解的,在今后的实验中切身感受到其他优点的时候再进行补充)

  • 快——哪里快?
  • 没有配置文件——指没有web.xml等配置文件(如果自己组合SSH,得配置web.xml,spring和struts的配置文件,要配很多bean,注入以及过滤器
  • 更新代码将自动刷新浏览器。我们不需要重新启动服务器,而是在浏览器中直接看到最新效果。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3282758/article/details/80530578